“知、德、思、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尝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j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所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作为这次改革的新课程之一,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
  一般来说,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和善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学习、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涌动起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是要有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学习精神和作风。政治教师应围绕以上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有效地设计与开展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
  笔者的做法是抓住“知”“德”“思”“用”不放松,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所谓抓“知”,就是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政治课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无“知”,便无以为用,无以为创。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必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眼界,以发挥其自在的创造力。”作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中生,学习、掌握和领会理论知识是首要任务,为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弄清易错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笔者在讲“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时,发现学生弄不清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者的关系,就及时予以理论引导:实践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生产力标准在客观上适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者是一个逐步深化、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此解答,有效地拨开了学生心头的迷雾,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
  抓“知”还意味着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人才的知识获得,单靠教师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学生自觉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成才的起点,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创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化抽象枯燥为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成为会学、乐学、善学的创新人才。
  所谓抓“德”,就是政治教师要始终明确思想政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担负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的灵魂。”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这顶“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要教育学生“求真求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观念,明确社会公德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通过“青藏铁路和祖国的发展”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价值规律时,组织学生去大型超市、农贸集市参观调查,能使他们既理解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又能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
  所谓抓“思”,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多想出智慧。”说明思考特别是创造性思考在创造发明中的重要性。作为创新人才,仅有“德”和“识”是不够的,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源动力”。可以说,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高二哲学常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这一框时,笔者设置了一则旨在诱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爱莲说》的作者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俗话却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究竟哪种说法合理呢?”学生看到两种不同的说法,自然会迫切地主动探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经历一个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其次,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善于思考。一是破除对权威的迷信,鼓励学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向权威挑战。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证明,迷信权威是阻碍创新的壁垒,是束缚人们手脚的“紧箍圈”,只有冲破壁垒,挣脱“紧箍圈”,才有可能创新。二是破除对前人的迷信。鼓励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在肯定前人成绩的同时敢于破除迷信,通过辩证的否定获得创新。三是破除对书本的迷信。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理,千万不要在读了一本书后,就以为真理在手,而要有“我爱我书,我更爱真理”科学态度。如在复习高一上册内容时,有学生对课本中“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港币和澳币也理应是我国政府的合法货币”,笔者充分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不要盲从书本,读书时要善于思考,敢于怀疑。
  第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类比联想。想象是创新的萌芽。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会发生困难。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不仅是发现新事物的前提,而且还是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为此,笔者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善于联系想象,特别是把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联系起来。比如,在讲“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难点时,笔者并没有赘述,而是各画了一幅“人哭”和 “人笑”的简笔画,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示,去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观点,而且还信服了这一观点。然后,再让学生去联想也能体现这一哲理的事例。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够发现某一事物中蕴涵的哲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第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是指人在对同一个问题思考中,采用横向拓展、纵向探索和逆向转换等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侧面切入,实现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迅速根据实际问题提供的信息,确定显性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主动开拓思维新路径,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探索发现新知,解决新的问题,训练创新能力。其中,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较好的办法。例如,对“我国银行升降息”这一社会热点,笔者借助以下问题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银行升降存贷款利率对储户、企业、银行各会产生什么影响?银行降低存贷款利率将如何影响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降息和征收利息税有何异同?银行利率升降的原因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用”,就是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精湛的创新技巧,取得明显的创新效果。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低下的现象。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在学习了每章内容后,笔者一般都安排一次模拟操作训练,或搞一次社会调查和政治小论文评比,要求学生“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如教学高一上册第六章“银行与储蓄”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有关知识提出一项科学合理的家庭投资计划上报父母。学习了“产业和劳动者”后,笔者要求学生调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状况,了解他们的感受和看法,让学生为政府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献计献策。这些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现实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关系密切,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哲学家尼采说过:“一个人必须放弃那种总想和大多数人达到一致的不良癖好。……凡是共同的东西都是具有极小价值的东西。”可以说,个性品质是人的创造潜能之所在,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创造潜能就容易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压抑或扭曲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将会窒息。素质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内在自然”即个性为目的,依照学生“内在自然”的发展顺序,通过恰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为他们创造不同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时,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场辩论赛——“经济的发展是否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让善写而不善谈的学生积极撰写辩论稿,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辩手,让热心公益事业、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主持人或筹办者,让办事公正、作风正派的学生担任评委。这样,不同特点的学生各得其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然,政治教师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还要从政治学科的特点出发,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要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如果脱离实际追求所谓的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效果适得其反。
其他文献
为检验护理人员急救技能,提高应急能力,在医监办、应急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月29日,湖南省人民医院举行了护理应急演练,各科护士长及各层次护理人员共计100多人到场观摩,护理部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按照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发点和
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s)美国医院信息系统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无论在医院、诊所、提供各种医疗服务结构的办公室还是病人的家里无处不见信息系统
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课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深感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下,历史课探究性学习受到了种种制约,课程改革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艰难的突围。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束缚    目前中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仍很陈旧,闭卷考试尤其是高考仍是评价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高考改革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如指导思想逐渐由双基观向智能观、素
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能源和环境为代价,贯彻落实好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厦门电大试点项目的实践,对信息技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思
国家科研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的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
医疗和教育一直是政府主要的议题。哥斯达黎加政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已经进行了两次医疗改革(1960—1979年,1994~1998年),并在这两次医改的基础上进行了旨在建立全新医疗保健模
最近科室里病人不多,相对工作量也减少了许多,可是叶雯丽心里却很烦。事情还得从今年情人节那天说起。情人节那天下午,雯丽和几个同事在科室上班,赵爱君的老公托花店送来了一大捧
机构编制的科学管理与创新,是机构编制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成都市编办自单独设置以来,在强化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创新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上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