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中的政党嬗变研究

来源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11211
   作者简介:王振海(1961-),男,山东新泰人,青岛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初,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王存福博士撰写的《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一书。该书尝试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究政党嬗变的动因,并着重梳理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的三轮较大转型,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适时实现自身转型问题进行了初步理论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崭新的视角
   该书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从一般意义研究政党嬗变和剖析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的深层次动因,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社会结构作为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复杂体系,它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就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引发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从而又会对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产生影响,最终又会影响到作为阶级阶层利益代表的政党的纲领和政策的变化。因此,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来研究政党嬗变问题,不仅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更有利于找到政党嬗变背后的动因,这对于深化研究政党嬗变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以此研究视角为线索,该书用大量的篇幅、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论证,向读者剖析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实现三轮较大转型的历史动因。
   马克思的中等阶级理论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早期无产阶级政党性质有着密切联系。该书认为: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等阶级发展的主导意见是它作为一个阶级将逐渐整体消亡,这种趋势判断是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社会将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分化的前提之一,它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依据存在的,这种理论必然会对那个时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政策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其1891年通过的《爱尔福特纲领》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政党性质与当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趋势判断有着密切联系。
   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爱德华·伯恩施坦基于对德国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中等阶层的性质改变了,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社会阶梯中消失。”在伯恩施坦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结构理论是以分析“英国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国家”为基础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的“社会简单地分为两大阶级对立,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处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间的社会的中间阶层消失了”的结论,虽然也有“一点正确的东西,但它没有完全说明事实”。伯恩施坦的中间阶层理论是促使其社会民主党实现由“革命党”到“改良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一轮转型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特点是:传统产业工人人数的下降,职员、公务员等新型雇佣劳动者日益发展壮大。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身具有的无产阶级政党特征使其不能获得多数中产阶级成员的支持,导致其在多次议会选举中失利。社会结构变迁的事实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既依靠传统产业工人选民,又争取职员、公务员等中产阶级选民的《哥德斯堡纲领》,实现了由“阶级党”到“人民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转型。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的转型。这一时期德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工人人数的进一步减少,职员、公务员等社会阶层已经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二战后出生长大的职员、公务员等社会成员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主力军,他们不太关心经济增长和就业等物质需求问题,更多的是关心能否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男女平等社会问题。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仍然坚持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为主的政策主张,自然得不到新生一代社会成员的支持,这是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现实,从1989年的《柏林纲领》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中派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了一个主要代表中间阶层利益、兼顾传统产业工人利益的纲领,实现了由“纲领党”向“选举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轮转型。
   二、现实的思考
   该书不仅提出了一个研究政党嬗变的崭新视角,来研究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难能可贵的是还从历史的维度转向现实的维度,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和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适时实现自身转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该书认为: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而实现三轮较大转型的历史,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适应本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现实状况、实现自身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该书从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特征、组织结构具有开放性特征、社会基础具有广泛性特征、历史任务具有时代性特征等四个维度,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应主动实现自身转变的路径,有一定的新意。
   该书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的一系列转轨,直接导致了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上出现了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虽然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的分化是改革开放的一种必然结果,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但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会导致新的收入群体的形成,这必然会形成新的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并得到合法的地位,又会对我国原有的社会阶级结构形成冲击,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又必然对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产生影响。基于此,该书把研究的视角从国外转向了国内,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适时扩大群众基础和增强阶级基础的思路。党要扩大群众基础和增强阶级基础,不是要把党变成“全民党”,更不是要实行“社会民主党化”,而是要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作用,为我们党执好政、继续长期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为例》一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政党嬗变的视角,虽然也从历史维度转向了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但从总体上来看,对历史维度的论述厚重,而对现实维度的分析稍薄,这样致使该书的现实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希望作者能结合这一研究视角,加大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出更有价值的思路,为广大学者奉献更高质量的学术力作。
  [责任编辑:段志超]
其他文献
摘 要:社区社会组织不仅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而且在社区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参与社区服务的模式单一,在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较重,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社区服务质量等。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面临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  关键词: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机制;研究  中图
期刊
摘 要:利益表达是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核心原因。农民在政治参与中能够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考虑而进入政治过程,使这种有利益支撑的行为可能长久、稳定、持续、理性和有节制地进行。农民集体维权行动一般采取从易到难的方式,其利益要求如果未能通过合法程序得到解决,则自然倾向于采取极端的维权方式。  关键词:沿海地区;农民;集体维权行动;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
期刊
摘要:休谟的道德哲学以情感主义著称,正义理论作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的具体展开,在强调正义规则的人为理性设计性质的同时,对正义的道德感进行颇有价值的揭示,从而克服一直以来对正义的认识单单从理性角度阐发的片面性;但由于要同时照顾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在两者之间游移的特征。  关键词:休谟;正义;自然;人为;财产权  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
期刊
作者简介:钮松(1981-),男,湖北鄂州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  务学院在站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上海200083)摘要:韩国的中东外交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很  大的拓展,但韩国与利比亚在建交30周年之际双边关系陷入困境。这种困境  有两种表现:西式民主与世袭政治的政治价值观冲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  宗教价值观碰撞。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国际关系的演进以
期刊
摘 要:治国哲学较之一般哲学理论具体而集中地着力解决治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治国哲学的基础上直接形成治国纲领和指导性原则,通过制度设计,保证政策、策略的实施和落实。《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蕴涵了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原理构建的治国哲学,展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也寄托和承载着他治好国、理好政的信念和愿望,但是在实践中却滑向了哲学治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连串政策策略的失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作为治理工具之一的公共政策属于生态产品,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导致现有政策的过时或失效,从而诱发政策终结。但由于机构惯性等原因导致政策终结的落实遭遇诸多梗阻。因此,有必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通过对人员、组织、技术、文化四个方面的革新来促进政策终结,具体体现在人员层面用有限理性突破完全理性,组织层面用学习型组织完善科层组织
期刊
摘 要: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这个现实,试图建构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理想模式。在他看来,强有力的政党和有效的政党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其彰显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政党力量的政党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西方化色彩。  关键词:亨廷顿;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党制度;政党力量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属于个人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服装,在“文革”时期的泛政治化环境下,消解了生活形态上的差异,呈现出高度同一化的特征,这是政治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浸入。这使得个人领域变成区分政治和阶级立场的公共领域,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整合。  关键词: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服装;“文革”时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1)01-0039-05    服
期刊
摘 要:以信息化促进干部监督工作的科学化,是对传统的干部监督方式的改革创新,大大拓展了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的功能,并明显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向科技要生产力、向落实要执行力、向创新要监督力的要求,顺应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干部监督工作;“记实监督系统”;信息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
期刊
摘 要: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享有公共产品权益的政策。调查发现,农村公共产品权益保障政策备受关注,但是相关政策的执行困难指数较高、政策执行部门存在较强的政策执行偏好等问题凸显,亟待采取相应对策以优化政策执行,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关键词:公共产品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