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输运系数是确保低温等离子体建模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通过模拟电子的输运过程可对其数值求解.在模拟电子输运时,电子和中性粒子碰撞后的散射和能量分配方式有多种处理方法.为了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电子输运系数的影响,本文基于蒙特卡罗碰撞方法,建立了电子输运系数的计算模型,模拟约化电场10-1000 Td(1 Td=10-21 V·m2)氢原子气中的电子输运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各向同性假设对电子输运系数的影响随电场强度增加而增加,但即使对于较低的约化电场(10 Td),各向
在温度333.15 K∼373.15 K条件下,采用反气相色谱技术表征了原油表面性质,探究了原油表面的探针保留行为和吸附焓∆Hsa.分别采用Schultz和Dorris-Gray法得到了原油表面色散自由能(γld),并获得其表面Lewis酸碱常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原油表面色散自由能的值随温度升高而呈线性增大.原油表面Lewis酸常数(KA)为0.35,碱常数(KB)为2.70,酸碱常数
里德伯原子由于具有较长的能级寿命和易于操控的特点已成为卓越的信息载体之一.近年来,关于里德伯原子性质的研究得到逐步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基于里德伯原子间范德瓦耳斯力诱导的单能级里德伯阻塞和反阻塞效应.然而,随着原子间距离的改变,里德伯相互作用将导致更加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本文主要研究在原子间距小于其特征长度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构建的里德伯反阻塞及双反阻塞机制一步实现两量子比特控制相位门和交换门,在此范围内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将涉及多个能级的布居交换.数值模拟表明:里德伯阻塞与双反阻塞机制的解析和数值结果能够达到高度
稳定的高强度原子束流源是很多精密测量实验的关键.亚稳态(2
3S)氦原子的精密光谱测量在检验量子电动力学、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研究中受到重要关注.本文利用激光冷却方法增强束流强度、通过塞曼减速器降低原子的纵向速度,并利用反馈控制稳定束流强度.实验测得,所产生的亚稳态氦原子连续束流在(100±3.6)m/s速度下,强度达5.8×10
12 atoms/(s·sr),相对稳定度为0.021%.利用该原子束,示范了在仅0.1%的饱和光强条件下进行4He原子2
3
本文以新疆伊犁500位13-17岁青少年男子50米短跑及相关体质项目测试数据为基础,建立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估计精度分析及变量评估的研究,发现随机森林模型对于复杂数据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拟合效果,根据青少年短跑成绩影响因素研究,为非专业青少年短跑训练提供建议.
轴向磁场是磁化套筒惯性聚变(magnetized liner inertial fusion,MagLIF)有别于其他惯性约束聚变构型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建立集成化物理模型并编写一维模拟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对ZR装置驱动能力下典型MagLIF负载参数的模拟,系统研究并获得MagLIF各个阶段轴向磁场演化与分布特征,发现预加热引起的压力不平衡导致燃料中磁通保有量并未呈现随时间单调递减的关系,而是反复震荡甚至出现局部短时间内反而增加的演化曲线.通过在磁场演化方程中引入控制项来讨论Nernst效应的影响,计算结
人体中含有的纳米气泡受冲击波诱导塌陷后产生的强冲击高速纳米射流会对人体组织产生创伤.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冲击波引起的水中纳米气泡的塌陷行为,纳米气泡分为三种:真空、含二氧化碳和氧气纳米气泡.同时探讨了不同气体分子数、纳米气泡的直径和冲击波的冲量等因素对水中纳米气泡塌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真空纳米气泡中加入气体分子后并没有影响冲击波的传播,但在纳米气泡完全塌陷前,与真空和含1368个二氧化碳分子(或含1409个氧气分子)的纳米气泡相比,含718个二氧化碳分子(或含733个氧气分子)的纳米气泡塌陷
可靠而高效的锂离子电池模型是电池管理系统状态估计与故障诊断的基础.采用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准二维(P2D)机理模型的参数多,虽然模型准确性高,但计算费时,需降阶处理才能更好地应用在车载电池管理系统.为此,基于相同模型参数,建立锂离子电池的P2D模型及其降阶模型——单粒子模型(SPM)和集总粒子模型(LPM),对三种电化学机理模型电池端电压的计算精度和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多孔电极模型和浓溶液理论,基于电池均匀电流密度的假设条件,按照电极固相和液相体积比重新分配电流密度,推导了由液相锂离子浓度分布差异所导致的液
本文采用数值求解多能带半导体布洛赫方程组的方法开展强激光与双层MoS2材料相互作用产生高次谐波的理论研究.模拟发现,T型堆栈双层MoS2产生的高次谐波在高能区域的转换效率比AA型堆栈双层MoS2高一个数量级.理论分析表明,由于原子级错位堆栈下晶体对称性被打破,使原有的部分带间禁戒跃迁路径被打开,带间跃迁激发通道增加,大大增大了载流子跃迁概率,从而增强了高次谐波转换效率.此外,对谐波产率的波长定标研究表明,在较长波长的激光驱动下(>20
图G的直径是G中任意两个点之间的最大距离.给定两个正整数l和s,条件直径D(G;l,s)是点数分别为l和s的两个点集之间的最大距离.当l=s=1时,图G的条件直径D(G;1,1)恰好是图G的直径D(G).本文得到了在给定点数,最小度和条件直径下图G的边数上界,且验证了这个边数的上界是渐进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