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和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创设问题的情境支撑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索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思想品德课绝不能是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纯粹的理论,而应该是让学生在情境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这样才不会遭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教师应该多通过创设情境,形象再现生活场景,让材料和问题自然衔接,激发学生地问题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可信,使材料和观点相统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激发设计灵感呢?
1.1让生活走进课堂。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所以,要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1.2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出问题情境,于学生“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1.3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对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并加深理解。知识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也要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社会热点问题通常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社会热点资源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对于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若能恰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创造问题情境,又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彰显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和主动思考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
2把握提问的策略关键点,保证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俗话说“眉毛胡子不能一把抓”,更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学中对重点的凸显和对难点的突破是否成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地重要指标,提问是教学过程推进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在提问时把握住关键点,达到一点而多通,甚至一点而全通的效果,这是提问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2.1把握问题合理的难易度。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是个体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只有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从简单到逐步复杂,才能起到实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只有问题的难易度合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2.2确定问题适宜的广度和深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纷繁复杂,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同时也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智力浪费。要知道有时打十口浅井不如集中力量打好一口深井,这样才能在干旱季节也不愁没水喝。所以,在注意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本中所反映的本质性东西。挖掘深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到底有多深,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超纲的不宜多挖。超纲的东西不仅不利于对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可谓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适度展开,我觉得“以重点为圆心,以难点为半径画适宜学生的圆”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参照范围。
3抓住提问的生成资源点,升华课堂提问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中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因为恰当运用提问艺术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激发,以及良好的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学生会思如泉涌,口若悬河,问题的答案也更加丰富多彩,争论异常激烈,产生了许多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有的也许偏激,但很多却是对问题从纵深延展所产生的璀璨的思想光芒。教师要准确地抓住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将课堂的效果升华。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1创设问题的情境支撑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索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思想品德课绝不能是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纯粹的理论,而应该是让学生在情境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这样才不会遭致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教师应该多通过创设情境,形象再现生活场景,让材料和问题自然衔接,激发学生地问题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可信,使材料和观点相统一。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激发设计灵感呢?
1.1让生活走进课堂。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所以,要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1.2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出问题情境,于学生“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1.3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对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并加深理解。知识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也要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社会热点问题通常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社会热点资源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对于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若能恰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创造问题情境,又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彰显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和主动思考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
2把握提问的策略关键点,保证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俗话说“眉毛胡子不能一把抓”,更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学中对重点的凸显和对难点的突破是否成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地重要指标,提问是教学过程推进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在提问时把握住关键点,达到一点而多通,甚至一点而全通的效果,这是提问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2.1把握问题合理的难易度。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是个体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只有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从简单到逐步复杂,才能起到实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只有问题的难易度合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2.2确定问题适宜的广度和深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纷繁复杂,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同时也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智力浪费。要知道有时打十口浅井不如集中力量打好一口深井,这样才能在干旱季节也不愁没水喝。所以,在注意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本中所反映的本质性东西。挖掘深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到底有多深,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超纲的不宜多挖。超纲的东西不仅不利于对知识的学习,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可谓是费力不讨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适度展开,我觉得“以重点为圆心,以难点为半径画适宜学生的圆”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参照范围。
3抓住提问的生成资源点,升华课堂提问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中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因为恰当运用提问艺术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激发,以及良好的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学生会思如泉涌,口若悬河,问题的答案也更加丰富多彩,争论异常激烈,产生了许多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有的也许偏激,但很多却是对问题从纵深延展所产生的璀璨的思想光芒。教师要准确地抓住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将课堂的效果升华。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