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2月27日,是黑龙江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毛泽东在圆满结束访问前苏联的归国途中,视察了哈尔滨市。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来黑龙江省(当时为松江省)视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正面临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历史转折时期,城市正处在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能莅临黑龙江省,体现了他对北疆边陲省份的极大关怀。毛泽东这次视察活动,特别是他留给黑龙江的五幅珍贵题词,是黑龙江当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和深远影响的大事,它和毛泽东历来对黑龙江省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一起,成为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一、管理好工厂,给全国工厂做出榜样
1950年2月27日下午2点多钟,毛泽东在周恩来总理等人的陪同下,乘专列抵达哈尔滨市,下榻南岗区颐园街1号。
毛泽东不顾十天十夜(当时乘火车从莫斯科到哈尔滨需十昼夜)旅途奔波的劳累,稍事休息后就听取了松江省委书记张策和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饶斌等人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他明确指出:“当前城市的中心工作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我们进城了,要学会建设城市、管理工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听完工作汇报之后,他问道:“哈尔滨有什么大工厂?”省市负责同志回答说,哈尔滨大工厂不多,除了一些轻工业加工工厂外,只有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这个工厂的前身是中东路哈尔滨总工厂,旧称“三十六棚”,是1898年沙俄为侵华而建立的铁路附属工厂,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较有影响的工人运动。听了对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情况的介绍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我要去看看!”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到哈尔滨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到最基层的工厂去。
下午4点,毛泽东一行就在滕代远(铁道部部长)、张策、饶斌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视察。在乘车途中,当毛泽东看到道两旁都是俄国商标和外文广告牌时问:“广告牌怎么都是外国字?旧的宣传画怎么还没清除掉?”饶斌回答:“因为解放时间短,还没来得及清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过去我们没有管过这样的大城市,现在要把这个大城市的工作搞好,就必须加快改造旧城市的步伐。”
视察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视察大型工厂。在厂党总支部书记、副厂长费立人的陪同下,毛泽东先后视察了锻冶、机械、机修和机车四个分厂。在视察中,当听说工厂建于1898年、生产设备已很陈旧时,毛泽东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随后,他又郑重地说:“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这个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你们要管好这个厂,应该给全国工厂做出榜样。”这一指示,凝聚了毛泽东的期望与重托,成为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努力的方向和搞好生产的动力。毛泽东还强调依靠广大工人管理好工厂,不懂要好好学习。他要求厂领导既要发挥老工人的作用,依靠他们管理工厂;又要培养新工人,通过技工学校、职工夜校,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当毛泽东得知费立人新调来,还不十分熟悉工厂管理业务时,就明确地说:“不懂要学习,我们都不懂,都要学习。你们要好好学习,向老工人学习,学会管理工厂。”
下午5点多,毛泽东结束视察离开了工厂,但他对工厂的关怀之情却永远留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人的心间,他的重要指示精神长时期地鼓舞激励着全省乃至全国企业干部和广大工人。
二、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毛泽东非常关注生产建设和经济恢复、发展问题,指示“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为哈尔滨乃至全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工厂出来,毛泽东在省市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当时哈尔滨最高的建筑国际旅行社,登上楼顶平台,迎着凛冽的寒风,俯瞰哈尔滨。毛泽东一边听着饶斌对哈尔滨行政区划和布局的介绍,一边用手势辨认着商业区、工业区、学校的具体位置,并饶有兴趣地问:“哈尔滨市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外国人?”饶斌回答:“全市有六十多万人口,外籍人一万多,分属四十多个国籍,其中俄罗斯人最多。”当时的哈尔滨经济领域中商业企业比重大,消费需求明显地超过生产能力,外国货和外地产品充斥市场。毛泽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严肃地提出:“你们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
晚上6点,毛泽东回到颐园街l号,接见松江省委常委和哈尔滨市以上干部及铁路部门领导。当谈到哈尔滨工作的话题时,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哈尔滨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它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城市规模还不够大,要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工业生产城市,要尽一切努力做到这一点。
哈尔滨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56年已经由一个只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典型消费城市,转变成为以机电加工为主、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
三、学习马列主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毛泽东在视察中,还留给黑龙江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五幅题词。这五幅题词在黑龙江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警示当代、教育后人、惠及久远的历史作用。
2月27日晚上,当省、市领导得知毛泽东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哈尔滨时便依依不舍,深感留恋,一致请求毛泽东留下题词。毛泽东笑着问:“你们说要写什么呢?”张策、饶斌同志说,我们省、市委请主席给指示方向,《松江日报》请主席给题写报头。毛泽东听后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和大家攀谈起来。边谈边环视着大家,最后把目光停在张策身上,问道:“你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听到张策说住楼房,他紧锁眉头,深思片刻,一语双关地说:“可不要上得楼来下不去,住楼房容易出官僚主义啊!”说完,走到写字台前,沉思片刻,挥笔疾书,为松江省委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为正在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二届团代会题写了“学习马列主义”,又为《松江日报》题写了报头。省市负责同志还希望多题几幅,毛泽东说:“能把这些做到就很好了!”
毛泽东在视察地一次题词五幅,这在他一生中是少有的。其内容蕴含了他对全省乃至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的无限期望。
毛泽东的题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如关于“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由于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一个大城市,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得比较快,再加上是省会城市,所以,省市领导外事活动多,穿戴也比较讲究。尽管当时还在实行供给制,但是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比关内刚解放的城市好得多。很多干部的穿戴比过去阔气许多,给人一种不够朴素的印象。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是有感受的。因此,他针对我们党内的一些党员,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随着地位的提高、条件的改善,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也随之滋生的现象,及时告诫他们“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要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种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抵制官僚主义的侵蚀。
毛泽东“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不仅为当时我们党内的干部及时敲响了警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时至今日,“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仍然悬挂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大厅正中,警示和教育着党员干部。
五幅题词也是毛泽东思想、作风、品德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到哈尔滨后,下午3点多才吃午饭,对用黑龙江名特产品做的佳肴一点未动,只吃了面条和炒芹菜。饭后,他叫身边的同志转告接待人员,“不要搞那么多,不要搞大鱼大肉,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并批评了奢侈浪费的接待风气。毛泽东到卧室休息,看到钢丝床和漂亮的锦锻被褥,就对随身警卫说:“我不需要弹簧床,还是改换木板床,换上我们带的行李吧。”他又说:“地方同志我理解,但是我们国家还很穷,人民群众很苦,我们不能搞得这么铺张。”
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习马列主义……这是毛泽东在视察中谈得最多的。他不仅要求全党、全国的干部群众学习,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次出访前苏联,他就随身携带了不少马列经典著作和《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鲁迅著作等一大箱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阅读研究。在哈尔滨紧张的一天视察之后,当晚他仍挑灯夜读,直至午夜十二点才休息。
“学习马列主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发展生产”、“学习”、“奋斗”等五幅题词,饱含毛泽东的深情与关爱,他期望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奋斗、警钟长鸣,永远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沾染官僚主义。毛泽东的题词,黑龙江人民将永志不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为座右铭。
四、永恒的关怀,殷切的期望
毛泽东同志到黑龙江视察仅此一次,但他对黑龙江的关怀却是永恒的、全方位的。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都对黑龙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要求“除负有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根据这一精神,1947年从部队和地方抽调大批干部奔赴北大荒,组织创建了第一批公有制机械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自此,黑龙江的农垦事业,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1949年6月,佳木斯联合中学的全体教职员工给毛泽东同志写信,汇报创办新教育事业的情况。令他们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毛泽东同志很快回信,鼓励他们“甚望继续努力,与群众结合,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
1950年9月,黑龙江省萌芽学校代表、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她把学校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学、边劳动边学习、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人才的情况,写信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毛泽东看过之后,赞扬了萌芽学校学习抗大办学经验,坚持办在农村,面向农村的办学方针,并亲笔题写了“萌芽学校”校名,给广大师生和全省人民以极大鼓舞。
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创办,这是一所为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干部的摇篮。毛泽东十分关心这一工作,代表中央军委为哈军工颁发了《训词》,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并且要求哈军工“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
1954年9月,黑龙江省的一家兵器工厂试制成功了一种新产品,写信向毛泽东报喜。毛泽东于10月25日,给这个厂全体职工写了嘉勉信,指出:“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希望全厂职工继续努力,进一步掌握技术并提高质量,保证批量生产任务的完成。
1955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肯定了黑龙江省双城县希勤村“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经验。9月3日,又代表党中央批转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向中央呈报的有关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赞同省委提出的在建社和扩社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以互助组为基础,正确贯彻互利政策的工作方针,作了“中央认为黑龙江省委的方针是正确的”批示。此后,毛泽东还在他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肯定了黑龙江省讷河、双城、拉林三县的办社经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黑龙江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关心和重视。
1958年,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北安庆华工具厂等企业,创造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改革业务的“两参一改”经验。这一经验在实践中,吸收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进行技术改革的经验,并提升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完整经验。1960年3月,毛泽东把这一经验纳入《鞍钢宪法》,用以指导全国的工业生产。
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改变了我国石油的落后局面,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1955年2月26日,毛泽东和党及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石油部工作汇报,他深有感触地指出:“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这句鼓舞人心和斗志的话,为以后松辽油田的发现和大庆石油会战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大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自树立起大庆这面红旗,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自强、自律、负重、拼搏”的铁人精神推向全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省委文革办公室于12月25日,就几个城市街道开展文化大革命急需明确的几个问题给中央文革小组写报告,提出“街道居委会主任,我们认为不能算作当权派”。1966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批示:“同意按他们意见去做。”毛泽东的这个批示保护了全国和黑龙江数以万计的街道干部,使他们免遭批斗和迫害。
“文革”中,全国铁路领导机构瘫痪,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196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齐齐哈尔铁路局运输状况严重混乱》的材料上批示:“一切秩序混乱的铁路局,都应实行军事管制,迅速恢复正常秩序。”毛泽东对铁路局实行军管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全国和黑龙江铁路运输混乱的局面,对保证交通畅达起到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为砍倒大庆这面工业战线的红旗,恶毒污蔑“大庆红旗是黑的,标兵是假的,经验是吹的”。为了保护大庆红旗,1967年,周恩来顶着压力提出对大庆实行军管,获得毛泽东的批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保护了大庆。196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亲切接见了参加党的“九大”的铁人王进喜。林彪、“四人帮”一伙砍大庆红旗、迫害铁人王进喜的企图破产,保护了“工业学大庆”这面旗帜。
今天,在纪念毛泽东视察黑龙江并题词6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视察时的亲切教诲和关于黑龙江省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强壮的历史回音,同他的光辉思想和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伟大形象一样,永远铭刻在黑龙江人的心中,成为激励和鼓舞黑龙江人为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桑蕾)
一、管理好工厂,给全国工厂做出榜样
1950年2月27日下午2点多钟,毛泽东在周恩来总理等人的陪同下,乘专列抵达哈尔滨市,下榻南岗区颐园街1号。
毛泽东不顾十天十夜(当时乘火车从莫斯科到哈尔滨需十昼夜)旅途奔波的劳累,稍事休息后就听取了松江省委书记张策和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饶斌等人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他明确指出:“当前城市的中心工作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我们进城了,要学会建设城市、管理工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听完工作汇报之后,他问道:“哈尔滨有什么大工厂?”省市负责同志回答说,哈尔滨大工厂不多,除了一些轻工业加工工厂外,只有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这个工厂的前身是中东路哈尔滨总工厂,旧称“三十六棚”,是1898年沙俄为侵华而建立的铁路附属工厂,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较有影响的工人运动。听了对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情况的介绍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我要去看看!”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到哈尔滨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到最基层的工厂去。
下午4点,毛泽东一行就在滕代远(铁道部部长)、张策、饶斌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视察。在乘车途中,当毛泽东看到道两旁都是俄国商标和外文广告牌时问:“广告牌怎么都是外国字?旧的宣传画怎么还没清除掉?”饶斌回答:“因为解放时间短,还没来得及清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过去我们没有管过这样的大城市,现在要把这个大城市的工作搞好,就必须加快改造旧城市的步伐。”
视察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视察大型工厂。在厂党总支部书记、副厂长费立人的陪同下,毛泽东先后视察了锻冶、机械、机修和机车四个分厂。在视察中,当听说工厂建于1898年、生产设备已很陈旧时,毛泽东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随后,他又郑重地说:“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这个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你们要管好这个厂,应该给全国工厂做出榜样。”这一指示,凝聚了毛泽东的期望与重托,成为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努力的方向和搞好生产的动力。毛泽东还强调依靠广大工人管理好工厂,不懂要好好学习。他要求厂领导既要发挥老工人的作用,依靠他们管理工厂;又要培养新工人,通过技工学校、职工夜校,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当毛泽东得知费立人新调来,还不十分熟悉工厂管理业务时,就明确地说:“不懂要学习,我们都不懂,都要学习。你们要好好学习,向老工人学习,学会管理工厂。”
下午5点多,毛泽东结束视察离开了工厂,但他对工厂的关怀之情却永远留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人的心间,他的重要指示精神长时期地鼓舞激励着全省乃至全国企业干部和广大工人。
二、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毛泽东非常关注生产建设和经济恢复、发展问题,指示“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为哈尔滨乃至全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工厂出来,毛泽东在省市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当时哈尔滨最高的建筑国际旅行社,登上楼顶平台,迎着凛冽的寒风,俯瞰哈尔滨。毛泽东一边听着饶斌对哈尔滨行政区划和布局的介绍,一边用手势辨认着商业区、工业区、学校的具体位置,并饶有兴趣地问:“哈尔滨市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外国人?”饶斌回答:“全市有六十多万人口,外籍人一万多,分属四十多个国籍,其中俄罗斯人最多。”当时的哈尔滨经济领域中商业企业比重大,消费需求明显地超过生产能力,外国货和外地产品充斥市场。毛泽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严肃地提出:“你们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
晚上6点,毛泽东回到颐园街l号,接见松江省委常委和哈尔滨市以上干部及铁路部门领导。当谈到哈尔滨工作的话题时,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哈尔滨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它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城市规模还不够大,要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工业生产城市,要尽一切努力做到这一点。
哈尔滨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56年已经由一个只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典型消费城市,转变成为以机电加工为主、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
三、学习马列主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毛泽东在视察中,还留给黑龙江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五幅题词。这五幅题词在黑龙江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警示当代、教育后人、惠及久远的历史作用。
2月27日晚上,当省、市领导得知毛泽东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哈尔滨时便依依不舍,深感留恋,一致请求毛泽东留下题词。毛泽东笑着问:“你们说要写什么呢?”张策、饶斌同志说,我们省、市委请主席给指示方向,《松江日报》请主席给题写报头。毛泽东听后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和大家攀谈起来。边谈边环视着大家,最后把目光停在张策身上,问道:“你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听到张策说住楼房,他紧锁眉头,深思片刻,一语双关地说:“可不要上得楼来下不去,住楼房容易出官僚主义啊!”说完,走到写字台前,沉思片刻,挥笔疾书,为松江省委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为正在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二届团代会题写了“学习马列主义”,又为《松江日报》题写了报头。省市负责同志还希望多题几幅,毛泽东说:“能把这些做到就很好了!”
毛泽东在视察地一次题词五幅,这在他一生中是少有的。其内容蕴含了他对全省乃至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的无限期望。
毛泽东的题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如关于“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由于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一个大城市,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得比较快,再加上是省会城市,所以,省市领导外事活动多,穿戴也比较讲究。尽管当时还在实行供给制,但是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比关内刚解放的城市好得多。很多干部的穿戴比过去阔气许多,给人一种不够朴素的印象。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是有感受的。因此,他针对我们党内的一些党员,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随着地位的提高、条件的改善,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也随之滋生的现象,及时告诫他们“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要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那种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抵制官僚主义的侵蚀。
毛泽东“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不仅为当时我们党内的干部及时敲响了警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时至今日,“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仍然悬挂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大厅正中,警示和教育着党员干部。
五幅题词也是毛泽东思想、作风、品德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到哈尔滨后,下午3点多才吃午饭,对用黑龙江名特产品做的佳肴一点未动,只吃了面条和炒芹菜。饭后,他叫身边的同志转告接待人员,“不要搞那么多,不要搞大鱼大肉,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并批评了奢侈浪费的接待风气。毛泽东到卧室休息,看到钢丝床和漂亮的锦锻被褥,就对随身警卫说:“我不需要弹簧床,还是改换木板床,换上我们带的行李吧。”他又说:“地方同志我理解,但是我们国家还很穷,人民群众很苦,我们不能搞得这么铺张。”
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学习马列主义……这是毛泽东在视察中谈得最多的。他不仅要求全党、全国的干部群众学习,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次出访前苏联,他就随身携带了不少马列经典著作和《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鲁迅著作等一大箱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阅读研究。在哈尔滨紧张的一天视察之后,当晚他仍挑灯夜读,直至午夜十二点才休息。
“学习马列主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发展生产”、“学习”、“奋斗”等五幅题词,饱含毛泽东的深情与关爱,他期望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奋斗、警钟长鸣,永远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沾染官僚主义。毛泽东的题词,黑龙江人民将永志不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为座右铭。
四、永恒的关怀,殷切的期望
毛泽东同志到黑龙江视察仅此一次,但他对黑龙江的关怀却是永恒的、全方位的。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都对黑龙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过许多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要求“除负有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根据这一精神,1947年从部队和地方抽调大批干部奔赴北大荒,组织创建了第一批公有制机械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自此,黑龙江的农垦事业,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上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1949年6月,佳木斯联合中学的全体教职员工给毛泽东同志写信,汇报创办新教育事业的情况。令他们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毛泽东同志很快回信,鼓励他们“甚望继续努力,与群众结合,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
1950年9月,黑龙江省萌芽学校代表、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她把学校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学、边劳动边学习、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人才的情况,写信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毛泽东看过之后,赞扬了萌芽学校学习抗大办学经验,坚持办在农村,面向农村的办学方针,并亲笔题写了“萌芽学校”校名,给广大师生和全省人民以极大鼓舞。
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创办,这是一所为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干部的摇篮。毛泽东十分关心这一工作,代表中央军委为哈军工颁发了《训词》,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并且要求哈军工“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
1954年9月,黑龙江省的一家兵器工厂试制成功了一种新产品,写信向毛泽东报喜。毛泽东于10月25日,给这个厂全体职工写了嘉勉信,指出:“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希望全厂职工继续努力,进一步掌握技术并提高质量,保证批量生产任务的完成。
1955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肯定了黑龙江省双城县希勤村“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经验。9月3日,又代表党中央批转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向中央呈报的有关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赞同省委提出的在建社和扩社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以互助组为基础,正确贯彻互利政策的工作方针,作了“中央认为黑龙江省委的方针是正确的”批示。此后,毛泽东还在他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肯定了黑龙江省讷河、双城、拉林三县的办社经验。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黑龙江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关心和重视。
1958年,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北安庆华工具厂等企业,创造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改革业务的“两参一改”经验。这一经验在实践中,吸收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进行技术改革的经验,并提升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完整经验。1960年3月,毛泽东把这一经验纳入《鞍钢宪法》,用以指导全国的工业生产。
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改变了我国石油的落后局面,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1955年2月26日,毛泽东和党及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石油部工作汇报,他深有感触地指出:“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这句鼓舞人心和斗志的话,为以后松辽油田的发现和大庆石油会战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大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亲自树立起大庆这面红旗,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自强、自律、负重、拼搏”的铁人精神推向全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黑龙江省委文革办公室于12月25日,就几个城市街道开展文化大革命急需明确的几个问题给中央文革小组写报告,提出“街道居委会主任,我们认为不能算作当权派”。1966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上批示:“同意按他们意见去做。”毛泽东的这个批示保护了全国和黑龙江数以万计的街道干部,使他们免遭批斗和迫害。
“文革”中,全国铁路领导机构瘫痪,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196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齐齐哈尔铁路局运输状况严重混乱》的材料上批示:“一切秩序混乱的铁路局,都应实行军事管制,迅速恢复正常秩序。”毛泽东对铁路局实行军管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全国和黑龙江铁路运输混乱的局面,对保证交通畅达起到重要作用。
“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为砍倒大庆这面工业战线的红旗,恶毒污蔑“大庆红旗是黑的,标兵是假的,经验是吹的”。为了保护大庆红旗,1967年,周恩来顶着压力提出对大庆实行军管,获得毛泽东的批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保护了大庆。196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亲切接见了参加党的“九大”的铁人王进喜。林彪、“四人帮”一伙砍大庆红旗、迫害铁人王进喜的企图破产,保护了“工业学大庆”这面旗帜。
今天,在纪念毛泽东视察黑龙江并题词6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视察时的亲切教诲和关于黑龙江省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强壮的历史回音,同他的光辉思想和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伟大形象一样,永远铭刻在黑龙江人的心中,成为激励和鼓舞黑龙江人为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