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Pat时代的VMware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uanai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Mware起步之初,我们交付了全世界最佳的虚拟化解决方案,这也是VMware成长阶段的第一阶段;从7年前开始,我们从服务器虚拟化,到今日私有云、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以及应用现代化的时代,VMware是数据中心虚拟化和私有云领导者。现在,我们正在见证VMware开启发展历程当中的第三个篇章:成为多云和应用的领导者。”2021年10月初,在VMworld 2021几天之后,新任VMware首席执行官Raghu Raghuram在中国媒体沟通会上首次亮相——9个月以前,1月13日,担任VMware首席执行官九年之久的帕特·基辛格离职,4个月后,2021年5月13日,VMware宣布新的任命:时任VMware执行副总裁兼产品与云服务首席运营官的Raghu Raghuram自6月1日起正式成为VMware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成员。
  “多云”和“应用”,成为Raghu Raghuram为VMware制定的下一个阶段的战略核心。同时,还推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在此次VMworld 2021大会上,VMware推出了面向多云时代的“云智能”策略。
  Raghu Raghuram说:“多云将是未来20年的数字商业模式:这不再是‘云优先’的方法——而是‘云智能’。企业机构应该能够基于其战略业务目标,自由选择‘正确’的云。通过我们的云无关策略,我们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并将他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我们赋予每个企业机构在多云时代下加速创新并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云智能”策略与服务


  了解VMware的人都知道,自从2016年提出“多云生态战略”以来,“多云”和“跨云”始终是其核心战略,甚至为此推出了“通过任意云、任意设备上连接任意应用”的明确目标。直到去年,VMworld 2020数字化全球大会上,VMware将自身的产品按照企业级用户的应用逻辑,划分成5大产品板块:应用现代化改造、多云产品组合、数字化工作空间、虚拟云网络产品组合,以及安全产品组合。其中,“应用现代化改造”和“多云产品组合”被称为是VMware的核心体系,并被形容成是“密不可分的组合,就像炸鱼配薯条”。
  如果将“5大产品板块”对应成“云优先”,定义成是VMware针对企业级用户现实“多云”和“跨云”需求,主动提供的技术和产品选项;那么针对此次提出的“云智能”,VMware则给出了一个让企业用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5个核心的VMware跨云服务”。
  在本次VMworld 2021上,針对“云智能”策略,VMware在以往条理清晰的底层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所有应用的五个核心VMware 跨云服务”:原生应用平台、云基础架构服务、云管服务、安全及网络服务、数字化工作空间和边缘解决方案服务——而且贯穿5个核心跨云服务的逻辑主线,不是数据,而是应用:从构建和部署云原生的应用,到操作和运行企业的应用,进而到监控、管理、保护、联结企业的所有应用,直至将企业的应用推送到数字化工作空间和边缘——这实际上是从应用企业的视角出发,从业务的角度,将企业实现多云环境IT架构的主导权,交给了企业用户。
  “我们的客户想要两个东西,一个是更多的方案,我们确实提供了很多方案,我们今年的关注点就是解决方案;第二,我们的客户需要跨云的解决方案,而不仅是一个位置的解决方案,这是为什么VMware推出了更多的云服务:因为我们需要保障在任意位置上运行服务,最佳的交付方式就是云服务的方式。”Raghu Raghuram在回答笔者提问时强调,从“产品模块”到“企业需求服务”,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定义的差别。VMware的用意在于:从用户的体验角度讲,通对产品模块更灵活的组合,满足企业用户对于IT能力的各种需求。这种以“服务”模式提供给企业用户的能力,也更能满足各种类型的企业应用:“这套跨云服务能够支持多种云环境类型,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主权云。跨云服务跨越了五大领域以及应用平台,从而帮助客户实现应用现代化升级。与此同时,VMware的云基础架构能够把企业级的应用部署到各个环节中;而云管功能,让客户可以安全地调用和管理他们的应用和集群。”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科技领域企业级市场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在一项新兴科学技术的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中,前半段,技术领先的系统提供商将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而在后半段,在技术同样领先的提供商中,更靠近企业业务需求的“服务”模式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此次从“云优先”到“云智能”,从“5大产品板块”到“5个核心的VMware跨云服务”,既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用户对于多云IT架构需求的升级,引起的多云应用从技术领先向业务深化的进阶过程。同时,这也意味着VMware正在对其自身产品路线和商业逻辑实现一次全面的升级。


VMware首席执行官 Raghu Raghuram

从技术升级到能力升级


  虽然从“云智能”策略、应用主导,再到5个核心部分组成的VMware跨云服务,VMware正在尝试从用户的角度,提供一种更容易与业务相关联的多云架构应用模式。但是无论如何,VMware依然是一个强调领先性的公司,且技术的领先性也是保障此次“升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今年的VMworld 2021大会上,VMware一如既往地推出了众多全新技术和新的产品升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所有最新的技术和产品,都不再是以单个技术点的突破为核心目标,而是更强调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效应:所有的技术均旨在为“5个核心的VMware跨云服务”提供更多的可用性和灵活性,进而为企业用户提供从数据中心到多云平台,再到边缘的业务覆盖能力。   “基于我们的Tanzu Application Platform平台,开发者可以构建新的云原生应用、将服务托管在不同的云上,并享有一致的体验,包括所有所需的安全管道以及从代码到生产环境的部署。”VMware公司总裁Sumit Dhawan,在当天的视频会议中,沿着5个核心的VMware跨云服务”的脉络,梳理了VMware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最新发布。
  首先,在原生应用平台方面,VMware推出了Tanzu Application Platform首个公测版本,从而为开发者和运营商提供完整的端到端体验。同时,也发布了旨在为学习者及用户免费提供易于管理的Kubernetes平台的VMware Tanzu社区版。“这样,所有客户都有机会免费下载,体验一下Tanzu可扩展的功能,以及安全性。”Sumit Dhawan强调社区版并非预览版,而是一个正式的可用版本。


VMware总裁 Sumit Dhawan

  其次,在云基础架构服务和云管服务方面,为了支持企业用户灵活快速上云,VMware Cloud也做了相当的更新,包括:全新的托管型Kubernetes服务组合,支持VMware Cloud上的应用现代化;支持企业应用在VMware Cloud中运行更简单、更安全;支持客户在主权云中的业务运行等,从而帮助企业用户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建立应用云迁移的多云计算基础架构。“我们还建立了Project Arctic項目:这是VMware vSphere的演进版本——未来,所有vSphere的客户,都能非常轻松加速云之旅,它不仅能够给客户带来云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数据中心运行虚拟机,包括云管功能,也包括让客户快速迁移上云以及云灾备的功能。”Sumit Dhawan说。
  再次,在安全方面,Sumit Dhawan重点强调了通过端到端的零信任架构,来保护“企业级用户的企业级、现代化和边缘原生应用”的解决方案:“在VMware全方位安全产品组合的帮助下,企业安全性可以更好地覆盖从端点到终端用户、再到全部应用环境——通过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学习的能力,我们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安全的环境。“
  最后,针对边缘计算,VMware在此次大会期间正式发布了VMware Edge——一个汇集了VMware所有产品,用于支持企业在边缘的多个云上运行、管理和保护边缘原生应用的产品组合。“我们解决方案的设计原则就是进行集成: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帮助兼顾成本、效率和灵活度——基于我们的解决方案,客户将在应用现代化、云原生应用和边缘应用方面,都享有一致性的体验。”Sumit Dhawan说。

写在最后


  2021年,对于VMware来说,是“备受瞩目”的一个时刻。众多业界人士格外关注Raghu Raghuram在VMworld 2021的发言,也主要是希望了解:通过7年努力完美转型的VMware,能否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制定出一个让人信服的战略部署,持续保证在技术、产品、商业等方面的成功前行。而“云智能”策略的推出,让人看到了VMware未来的希望。
  “VMware的技术、产品和战略,都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客户的问题就是要进行转型。”在回答笔者提问时,Raghu Raghuram反复强调VMware对于用户的重视,甚至在回应“戴尔分拆VMware股票计划”时也认为:“我们很高兴,因为这对于VMware的客户来说有很多好处:首先,VMware与戴尔的上市策略和技术策略的合作不变;第二,之前与戴尔形成竞争关系的一些公司,会因此更愿意与VMware合作;第三,随着时间的流失,VMware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会有更多的收购机会。所以总的说来,我们觉得这个消息对于VMware的客户和VMware本身,都是很好的。”。
其他文献
从 20 世纪到 21 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地采用数字数据的形式进行信息数据的创建、存储及使用。目前多个行业中,会利用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当前的和古老的、敏感的和微不足道的。这些数据堆积在不同的系统中,就像不断在大海中增长的细针。  有研究表明,全球的数据总量两年会翻一番,各企业都在处理和存储这些海量数据。所以随着数据的清晰划分,一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软件公司Automation Anywhere,
期刊
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 “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可预见的是,开源知识产权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而这一次,红帽站在了风口之上。  事实上,作为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上市的开源公司,红帽一直在专注于开源事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开源的势头也愈发迅猛,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的趋势下,包括IBM、微软、
期刊
“浪潮信息围绕智慧计算战略,正在构建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浪潮存储的表现非常亮眼,以超过100%的市场增速高速成长,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全球前五、中国前二。希望借助G6新一代存储平台,加速存储业务增长,早日成为中国存储市场第一。”2021年10月21日,在IDTC2021浪潮存储数据科技峰会上,浪潮信息总裁彭震定下了未来三年浪潮存储的“小目标”。  在此之前, IDC刚刚公布了 20
期刊
笛安作为“80后”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了学界和市场的双重认可。笛安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小说的主题传达密切相关,在笛安的小说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包含着“逃离”与“回归”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的关照下,笛安展示出了八零后独特的成长经历,写出了一代人青春的迷茫和成长过程中的阵痛,并揭示出八零后成长阵痛的成因,表现出“80后”写作者对时代和个人成长经验的深刻思考。本文以笛安小说的“逃离”与“回归”主题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逃离”与“回归”主题的文本呈现、成因、意义及局限。
几十年来,整个IT行业对于速度的衡量更多体现在延迟、输入/输出或带宽等方面。当然,速度是业务非常重要的因素。只不过对于存储来说,业界更看重其快速数据的传输,而不是从应用开发、IT应用或灾难恢复等。  “对Pure Storage来看,产品的易用和便捷性,同样是速度的体现。” Pure Storage副总裁,东盟及大中华区蔡烽隆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表示,对于客户来说,速度意味着“数据即服务”——为开发
期刊
2021年10月28日,扎克伯格宣布把Facebook母公司改名为Meta的消息,在网络世界引发了一轮“欢乐”的讨论和批评——中国的网友发现其新Logo居然长得像某本土社交平台视频号的Logo;海外网友则是把Meta和Meat(肉)联想在一起,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双关语笑话;也有严肃的分析人士批评扎克伯格之所以为Facebook改名,无非是要转移外界对脸书丑闻的注意力,重塑企业品牌形象……  笔者无意
期刊
自Apple的iOS 6系统增加了IDFA之后,其机制为商家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因为IDFA可以使开发者利用用户的浏览历史,来进行用户画像的分析、广告追踪、广告归因。因此IDFA的应用,一方面为广告商带来了更便捷的销售及归因,但另一方面也遭受到了用户的“指责”。  而随着地区个人数据安全法的颁布,Apple也意识到放任开发者是对用户不公。于是,2020年苹果发布了针对IDFA抓取的新政:App Tr
期刊
中日两国既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彼此审视的“他者”。通过观察、思考和叙述中国,确立自身主体性,一直是日本文学中常见的写作策略,到了当代,依然如此。本文尝试以几乎同时间开始写作的茅野裕城子和新井一二三这两位日本女作家为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解读,剖析其中的中国相关叙事和中文写作,揭示其跨越国界和语际的文学实践和文学文本之于“文学越境”的意义。
  本文在比较文学视域下,运用形象学、对比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探究两位作家文学越境体验的不同方式以及笔下中国形象、中国话语的异同。
  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
最近,场景和生态这两个词越来越火爆,似乎不谈它们都不能称之为一场优秀的发布会。  在刚刚闭幕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演讲一开头就提出“过去十年伟大的公司做技术和专利,未来十年则属于生态。”在全屋智能的发布会上,演讲者又展示了智慧家庭的一系列场景,比如,睡眠、观影等,这是由华为联合美的、方太等合作伙伴一起构建的。  事实上,“场景和生态”并不是新词儿。早在2016年,海尔智家
期刊
2016年3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兴实施出口限制。  过了一年,经过各方努力,中兴同意接受处罚,支付11.9亿美元的罚款。  又过了一年,中兴对相关在职员工发出惩戒信,并扣减2016年奖金。  即便如此,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还是下令禁止向中兴出口电信零部件产品,期限为7年。  这是中国企业前些年被欺负得最狠的一次。“中兴事件”让中国的芯片软肋暴露无遗。  4月18日,人民日报发文疾呼:“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