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内素材,链接读写思维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ery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篇目是专家用心选择、编写的,并且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细读、精讲,课后学生又对它进行复习巩固,由此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文学素材,不仅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学生对其的记忆应非常深刻。然而当学生提笔写作时,还总是愁眉不展,总说不会写、没得写,写出来的都是些老掉牙的生活题材、平淡无奇的事情,写不出新意,更不用说深度。那么,在课外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的文章有自己的特色,跳出千篇一律的困境呢?我认为,这需要教会他们做个有心人,只要回归课内文章素材,巧妙运用,文章照样出彩。
  一、重视课内素材,充分挖掘文本价值
  叶圣陶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课内文本选取写作素材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教师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课内文本素材的重视程度,回归课文找灵感;反之,在阅读课上,精读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文本内容“链接”写作的能力。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例如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对某些重要作者生平的解读可以详细些,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特殊的经历,搜索材料,深入解读,对作者能有更深的认识和共鸣;对课文中的经典人物,则须深入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对课文中有矛盾、争议的情节,放手让学生探究,发挥想象力,进行探讨。只要在阅读课堂做好充分的渗透、准备,在写作教学中温故知新,将课内素材这一“活水”引入写作中,就不愁学生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了。
  二、建立读写链接,巧妙运用课内素材
  将课内素材引入写作教学中后,在不断强化学生读写意识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建立读与写的“链接”思维,即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情,有选择地对课内素材进行再创作。
  1.正向思维创深文
  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它是一种从已知进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式应用于写作中,就是正面利用课内文本,找寻一个适当的角度切入,进行具体、细腻的联想、扩写。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作者的生平进行适当联想,扩写出符合文意、生动形象的文章。以司马迁为例,可以选择司马迁的命运转折点(李陵事件)为正向切入点,这一转折点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可以针对它补充史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刻画场景,力求还原人物面对人生选择时内心与处境的矛盾、艰难。
  还可以对课内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解读,紧扣要设置的主题,适当联想,对文本进行细化。在某次写作中,有学生就以《说真话》为题,借用华佗的故事,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为中心展开联想,写了一篇文章。现摘出一个片段:
  救治病人,是医者之本;不欺病人,是医者之信。我发现曹丞相脑子里长了一个不明物,压着经脉,以致日夜头疼。我建议开颅,却遭反对,他们认为我有谋害的意图,将我打入大牢。岂有这么不明事理之人,连一丝希望都不抱……
  刻画出华佗这样一位真誠为曹操医治却因此面临死亡,但仍坚持要说真话的名医形象。
  上面这样选取角度、正向切入的手法,可以将我们熟悉的文本素材变成佳作,写得动人、深刻,就能使人物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逆向思维立新文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逆向思维在读写中的应用,就是对课文故事进行“前传”和“后续”的再创作。学生可依据人物性格寻找情节发生、发展的规律。例如教《孔乙己》,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命运走向,再编写他离开咸丰酒店后发生的故事,要求能展开合理想象,构拟出能体现孔乙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不幸、思想迂腐不改的本性、最后走向灭亡的悲剧的情节。还可以对课文故事进行逆向假设。例如教《清兵卫与葫芦》,某次写作教学中,学生用了“假设法”,写清兵卫在想象中如何反抗父亲的各种举动的故事,但结尾点出一梦惊醒,一切反抗只是幻想,更深入地演绎出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引发较为深刻的思考。又如某学生在“说真话”的主题写作中,编写《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长大后的经历,假设说真话的小男孩长大后被皇帝重用,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无法坚守本真,写出了与众不同、深刻独到的文章。
  由上例可知,学生不是没有素材可写,也不是不会创作,而是他们还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没有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因此,读写思维的链接在写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思维渗透要坚持
  实现从读到写的应用,教师要有长期、系统的写作教学规划,要有不断引导的意识,要知道传授写作的思维和方法不是一时之功,不能靠一两堂课就要求学生应用自如,毕竟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在授课中,教师要做个引路人,遇到适合的阅读文本或者有特点的作者就可以停一停,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并及时引导学生,提示写作思路;在写作训练中,对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写出的佳作,要作为范文来展示,这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越战越勇”,还能强化其他学生的写作思维,引发他们的求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而不是令他们在素材积累有限、视野狭窄的情境下,将写作之路走得越来越窄,总是拿不到满意的分数,从而失去写作的兴趣。读写思维的强化,也可以带动学生对课外素材的灵活运用,做个阅读的有心人,时刻不忘阅读到写作的“链接”,这样学生就不会走马观花地阅读,阅读才能真正落到有意义的地方,读有所效。总之,无论对于课内还是课外,阅读都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素材这一“活水”,只要巧妙应用,就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大放光彩。
其他文献
摘 要:寫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从小学会写作,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能力与思考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写作教学,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创新对学生的写作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对写作的兴趣,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真正运用到写作中,促使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加快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生动灵动 探究 小学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富盛名的作品,也是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多年来,关于这篇文章要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的教学研究成果,可谓不少。但综观诸多的教学设计和成果,发现它们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细节描写和以情动人这两个方面。诚然,细节描写和以情动人的确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这两个特色,让这篇文章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也是熠熠生辉的佳作。而且,这两点也是学生作文中一向匮乏且必须学习之处,因此,将
[摘 要:自从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之后,各个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制定了更加合理的时间表和任务图。在本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平,高创新能力的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加强具有高专业素养的双导师教师团队的建设,并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全國的各大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双高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也要迎头赶上在建设一支高素养的教学团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环节,同时也是公认的难点。对在“白话”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无疑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关键。然而,从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现状来看,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并以此促进文言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每一课的文言文教学中,首要的环节便是课堂导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语言则是通向人物内心世界的门扉,故扬子《法言》云:“言,心声也。”就像画人要着意画眼,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在塑造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各具特性的人物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也莫不着意于写人物的语言。高尔基曾经盛赞巴尔扎克“把人物的对话描写得活灵活现好像耳朵听见一般的技术”,对此总“忍不住惊叹”。中国的古典小说没有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动的直
摘 要:閱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方法之一。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借助阅读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解决当前问题,突破阅读教学困境,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笔者立足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了悦读、阅读、跃读三项教学措施,力求突破瓶颈,赢得发展。  
一、背景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书法的传承和创新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程度。在不同阶段,书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书法在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护我国的这一珍贵艺术,对书法进行传承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性创造活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
如果你问语文老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批改作文。批改作文,工作量大,成就感低。面对如山的作文,教师有时真感觉自己像“愚公”,而且还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这种学生写、教师改、学生瞥的模式,真是“无穷尽也”。  一、问题的提出  导致这种“投入大,产出少”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有关领导的评价。评价是个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引发什么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留给学生枯燥、无聊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以上两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教学方法中体会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多样性,感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众所周知,语文学
《儒林外史》以其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高超艺术技巧,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的“范进中举”成为该讽刺小说的经典一幕,历来为后人称道。  范进从二十岁应考,直至五十四岁,共考了二十余次,白须皓首。主考官周进见他着实不易,便把范进填了第一名,好不容易才中了一个秀才。“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范进又去参加乡试,出人意料地中了举人。范进最终确认自己中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