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雕成一张脸

来源 :金色年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南达科他州的黑山刚刚完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工程——总统山。美国雕塑家们将整座坚硬的花岗岩山峰雕成了四位美国总统的巨型雕像。这四位总统分别是华盛顿、杰弗逊、林肯和罗斯福。
  1939年,美国雕塑家柯扎克·希欧考夫斯基接到一封印第安酋长立熊写来的信,请求他为印第安英雄“疯马”塑像。信中写道:“我和我的伙伴希望白种人知道,我们红种人也有伟大的英雄。”
  希欧考夫斯基被信中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了。这位才华横溢的波兰裔雕塑家要弄明白“疯马”究竟是谁。“总统山”使黑山地区名声大噪,但是前来瞻仰的游客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南达科他州是一个印第安人聚居州。早在美国成立之前,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立熊的信揭开了这个疮疤,希欧考夫斯基无论如何也不能无动于衷。他花了7年时间,走遍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疯马”的历史。“疯马”名叫克利,15岁时,克利就成了一名骁勇善战的骑士和猎手。克利的首次出征是苏族人与阿拉巴霍人争夺土地之战。克利骑着战马穿过敌人的炮火和密箭,打死了两名阿拉巴霍战士。当回到苏族战营时,人们早已传开他是如何单枪匹马挽救战局取得胜利的故事了。全部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功舞会。父亲向部落宣布:“我的儿子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像一匹疯狂的战马。为此,我给他取了个新名字叫‘疯马’!”在后来的岁月里,“疯马”在许多战役中出生入死,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都非常钦佩“疯马”,可也有一些人对他心怀嫉恨。他们散布谣言说“疯马”密谋杀害克拉克将军。1877年9月6日,一队士兵前去抓捕“疯马”时,他试图逃跑,结果被人用刀刺伤。当晚,“疯马”离开了人世。“疯马”的事迹令希欧考夫斯基激动不已。他毅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贡献给“疯马”。
  他用自己的钱买下一座180多米高的无名大山,命名为“疯马峰”。根据印第安人的描述,希欧考夫斯基创作了一个英俊勇毅的“疯马骑士”雕像。因为“疯马”生前拒绝拍照,他所刻的“疯马”雕像不一定像本人。立熊和印第安朋友看了,都认为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疯马”。以此为小样,希欧考夫斯基要以一座大山为石材进行伟大的雕刻。
  按照他的设计,竣工后这尊雕像将高达172米、长达195米,光头部就有9层楼那么高,向前伸出的手臂长达87米、厚达11米,近似一个足球场的长度,可容4000人站在上面。“疯马”的坐骑马头高达73米,比22层楼还要高。从远处望去,作品是一个高踞山顶的三维立体石雕,“疯马”酋长骑在马上,手臂所指乃是昔日印第安人的家园,仿佛在说:“我们的土地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
  1948年6月3日,“疯马”雕像工程正式动工。400多名印第安人聚集在“疯马”峰顶参加开爆典礼。他们中有5人曾与“疯马”酋长共同打败过美国政府军。希欧考夫斯基用当年还很简陋的工具开岩钻洞。他的惊世骇俗之举赢得了一位美丽姑娘的芳心,女学生志愿者露芙小姐爱上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心甘情愿陪着他炸山、修山、雕山,还陆续为他生了10个儿女。“疯马”峰上的草黄了又绿了,初长成人的儿女们也成了他开山炸石、切磋琢磨的同盟军。希欧考夫斯基知道,仅靠自己是无法完成全部工程的。他打算自己死后让妻子、儿子和孙子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他把为“疯马”雕像看成了自己世世代代的家族事业。希欧考夫斯基还为他的作品写下这样的铭文:“‘疯马’别无选择,他只能用他所知道的方式来捍卫他的人民。”希欧考夫斯基要用雕刻大山的“行为艺术”,为世界上弱小民族、弱势群体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立传。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两次要给“疯马工程”上千万美金的资助,都被希欧考夫斯基拒绝了。像当年敢于对政府说“不”的“疯马”酋长一样,希欧考夫斯基不愿让“疯马”变成一个装点门面的多元文化象征。
  到1982年希欧考夫斯基去世时,整座“疯马”峰已具雏形。从1946年他提出劈山造像的方案开始,他已在“疯马”峰上工作了整整36个年头。而英雄“疯马”在世的时间,也恰好是36年。希欧考夫斯基去世后,他的妻子露芙接替他的担子,10个儿女中有7个留下来继续雕刻大山。1987年,开始雕刻“疯马”的头部;1989年,头部轮廓完成;1990年,“疯马”酋长的右眼“睁开”了;1991年,两只眼睛全“睁开”了。
  1998年,在工程50周年纪念日之际,“疯马”的脸庞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到这时,这个家庭已经搬运了800万吨石料,耗资超过1700万美元。
  50年雕成了一张脸,这个神话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为“疯马工程”设计的捐款方式也别具一格:你可以购买炸下的石块——把钱投进捐款箱里,就可以从展览馆选择一两块石块作为纪念;也可以定期交纳一定的金额,加入“疯马纪念基金会”,这样就可参加每周一次的爆破仪式;还可以乘专车上山,加入志愿者队伍干活。而这正应了“疯马”雕塑者的初衷:通过人们的参与,让“疯马”的英雄精神在更多的人心里生根。
其他文献
编辑老师:   你好。   我很郁闷,又放假了,一放就是8天。其他同学都很高兴,唯独我有点沮丧……   在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想写作业,却发现没地方让我写作业,可悲!想去图书馆却没有借书卡,可悲!   我从小和姐姐睡一个屋,房间里只有一张书桌。一放假,书桌就让给了电脑,我就没有了写作业的地方。客厅放着电视,妈妈在看,我无法在这里写作业。   本来可以在客厅关了电视,可我不喜欢被人看着做作业,特别
期刊
她辞职了,他换工作了,他早就跳槽了……这样的消息,在“毕业后时代”的职场新人中并不算新闻。你可以说她不沉稳,也可以说他急于求成,甚至可以说他幼稚,不够现实。然而,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   而这一段躁动的职场适应期,便是他们迈入职场的第一道关卡。     “我这半年的工作内容就是在不断地找工作”     “我这半年的工作内容就是在不断地找工作。”姚大海这样形容自己的职场生活。他不是个
期刊
1998年,我正在俄罗斯留学。那一年的情人节,莫斯科很冷,气温达到了零下,而且天空飘满了雪。尽管如此,兜售玫瑰的小贩们依然不停地穿行于大街小巷,让这爱情的信物无止无息地燃烧,温暖着那些置身爱情中的人们。  我是个例外。那些玫瑰只会让我更加寒冷,因为我被失恋的漩风刮到了爱情的边缘。我开始怀疑,这漫天飞舞的誓言的雪里到底搀杂着多少谎言的碎屑?  我从伤心的咖啡馆里走出来,我刚刚在那里跟叶分手。多么讽刺
期刊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备受争议的“富二代”走进公众的视野。   盘点过去这一年,“富二代”一方面纠缠在诸如“炫富”、“飙车案”、“调戏少女”、“打人”等负面新闻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富二代”个案和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积极向上”,跟我们想象的纨绔子弟形象完全判若两样。   面对未来,相信“富二代”这个群体将持续地被公众关注。而他们的父辈们也会一如既往地期待他们在家族财富的延续上有所作为。
期刊
齐膝高的雪地上,刘爱兵睡得正酣,姐姐刘晓娟拿着扫帚扫雪,走近一点,踢了他一下,没有反应,雪这么大,会冻死的,又连踢了两下……   半夜,刘晓娟突然惊醒,原来是个梦。在当地人看来,梦见雪,是不祥的征兆。她心情顿时乱糟糟的,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了下半夜。   2009年12月12日清早,刘晓娟爬起床,一身疲倦,想起这天是女儿的生日,便给女儿发了条短信祝贺。很快,短信回复了,“女儿生日,妈妈苦日,祝妈妈快
期刊
她嫁给他时,心里一半怀了恨,一半怀了爱,但统统与他无关。   与爱恨有关的那个男人刚刚放弃了她。当然,有千种无奈和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放开了手。   她大病了一场,象一只受重创的鸟,奄奄一息之际被他救起,他说,让我来照顾你一辈子吧!彼时她又伤又冷,急需温暖,于是点了点头,心中却满是悲凉。   他太过平凡,且少言寡语。他有的,无非是眼中的一份踏实和诚挚,这让她感动,但也只是感动。   他对她好得出乎
期刊
李大钊10岁那年,就有家人操持完婚了。新娘是大他6岁的乡下少女赵纫兰,她缠着小脚,不识字,嫁到李家后,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这个家打理好,让李大钊的前途似锦.   赵纫兰虽不识字,却晓得读书的重要性。李大钊的祖父去世后,家里经济十分贫苦,李大钊的所有生活费用都是靠赵纫兰东挪西借典当支持。就这样,挨到李大钊在天津念完书。  这期间李大钊对政治发生浓厚的兴趣,毕业后没有谋职养家,而是去北京谋求出国的机会
期刊
当良知与官位发生冲突时,你会选择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官位已经成为很多人衡量人生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每个人都知道官位的功能,官位能让人更好地继续存活在这个世上。但良知呢?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想起这个看似重要却又脆弱的东西,在一些选择关头能否听从它的指引?   1976年7月28日,唐山,那个撼动了整个华北大地的十几秒,那个带走了24万条生命的震颤,成为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伤痛。在大地震中,有一个鲜
期刊
无形的蜘蛛网   胡娟娟最近有些烦恼。拿化妆品来说吧。   在学校时,同寝室的芳芳做A产品的校园代理,胡娟娟就用A产品;毕业后,同事的丈夫做B产品的促销员,胡娟娟又都换成了B产品;B产品还没用完,闺蜜桃桃又做了C产品的代理,不用说,一套C产品又摆在了胡娟娟的梳妆台前;昨天,小姑子带着D产品敲开胡娟娟家门,看着儿子和姑姑玩得不亦乐乎,胡娟娟叹口气,打开钱包,赶紧付账,可头疼的还在后面,小姑子临走时说
期刊
再过几天,41岁的大学生曹湘凡就要进入自己的“毕业年”了。日前,他给记者发来短信,声称“前景迷茫”。  他曾对大学无限向往,为此,他参加过13次高考,被戏称为“高考王”、“当代范进”,最终在两年前考上了湖南长沙的一所专科学校,读的是法律。中午,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他总结自己的感受,语气轻蔑而又失望,“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儿。”“不过尔尔。”他又加重语气,强调自己“对大学的梦想已经破灭”。  他是三个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