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奉存先生是我的书法老师。学生评说老师,即便是浅说、略说、概说,若非斗胆,也是无知。如果能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的话,我愿选择“无知”。人们常说“无知者无畏”,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更何况,我是用了“溺思毫厘,沦精翰墨”作为这篇小文的题目呢。
这是唐人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略习书法的人一定都知道。孙过庭说,汉代杨雄认为“诗赋小道,壮夫不为”,一般人也觉得那些“溺思毫厘,沦精翰墨”,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书法上的书家都是如此,都是沉溺于 “小道”的人。孙过庭说,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书法“功宣礼乐,妙拟神仙”,兼具社会价值和审美功能,是合于义理的一门艺术,是贤达之人可以兼擅的修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在我眼里的范奉存老师,显然不是杨雄所看重的“壮夫”,他只是一个因为热爱而几十年如一日地苦修“小道”,“溺思毫厘,沦精翰墨”的人。他应该是孙过庭的信徒,可是对于能不能有朝一日“功宣礼乐,妙拟神仙”,他也没有表现出多么强烈的欲望。
这是否有点贬抑老师的意味呢?恕我无知,也请范老师和喜爱他的书法的方家见谅。我说的只是自己的一点感受而已。
我所了解的范奉存老师,出生于沂蒙山区,自小并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宏远想法。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写字,铅笔字,钢笔字。因为比别的同学写得稍微好一点,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更增加了写字的兴趣和写好的渴望。看来,老师的表扬很重要,尤其是对一个孩子。
后来上了初中,语文老师和化学老师的粉笔字都很好,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吸引,让他感到写一笔好字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于是,他没事的时候就用手指比划,也在继续着练字的习惯。高中时,班主任喜欢书法,看到他的字写得好,就难免比较偏爱,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后来上大学了,他虽然读的是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还是喜欢写字。当然,这时候主要是写毛笔字了。在校期间,他曾在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了毛笔字二等奖,当时奖励的那本字典,至今还保留着。这些温暖的记忆,清晰地镌刻了他对书法难以割舍的情感。
毕业后,他分配到莒南乡下的一所中学教英语,依然痴迷书法。除了勤学苦练之外,他有时候骑自行车去县城,看到那些写得好的牌匾,就要停下来欣赏好久好久,回去后再凭记忆模仿。后来调到了莒南一中,教学任务异常繁重,几乎没有多少空余时间了,但他一有空还是忙里偷闲苦练。
写字写到这个阶段,在一个地方也算小有名气,一般人可能就有点沾沾自喜了。要是我,肯定会那样。可是范老师在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时说,那个时候走的弯路太多,对书法史了解得太少,字帖又很难买到,缺少临摹,所以写的字尽管看起来“漂亮”,实际上并没有入门。直到后来他的一个初中同学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将大量书法资料留给他,他才开始了真正的系统学习和临摹。三年之后,他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师从启功先生的高足秦永龙老师,有时启功先生也亲自给他们上课。他说,读研那几年真是拼了,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书法理论学习和各种书体的临摹上,不能说退笔成冢,也写坏了无数管毛笔。在这期间,他还兼习花鸟画和山水画,自我加压,毫不懈怠。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来到了山东财政学院,后来学校又与山东经济学院合并为山东财经大学,他就一直在这里教书法技法和理论,兼教美术史和山水技法。
任何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是单线条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但所有有成就的人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自己的人生主线,而且几十年始终如一。所有的成功,都是长期甚至终生“专注地努力”的结果。范奉存老师五十多年的人生基调,当然就是书法,还有绘画。他的人生,完全可以称得上书画人生。从这个角度看,说他几十年“溺思毫厘,沦精翰墨”,可能是符合实际的吧。
这样一个人,何其单纯、宁静、淡泊,又是多么执拗、顽强、坚定。我们说一个人毅力超群,大多是关注他在压力面前那种力负千钧的勇气;实际上,还有一种毅力更让人敬佩,那就是一個人对所钟情的人和事终其一生的苦恋与追求。不论何时何地,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都百折不回、痴心不改。后者,可能是更难的。因为这需要时间,需要恒心,需要一个人承受不知道“永远有多远”的寂寞与煎熬。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本身就是寂寞之道啊。
于是我们看到,在范奉存老师的书法世界里,他对真、草、隶、篆诸体所下的深厚的临习和研究功夫。在我跟他学习的过程中,他可以同时指导我们几个学生分学各体,他对每一种书体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书写方式的精准把握,令人惊叹。这是真功夫,真功夫来源于他几十年间所下的笨功夫、实工夫。这也是非科班出身的书家所难以具备的功力。他深知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积其点画,乃成其字”道理,对孙氏“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告诫深以为然,反复告诉我学习书法要讲究基本功,要向经典学习。只是对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学生来说,这些教诲太过远大了。以我的年纪,能用十年时间把字写正也就不错了。
尽管范老师十分强调致敬传统和经典,但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他学习古人,从不拘于一家。在北师大深造时,他对二王、孙过庭下过精深功夫,硕士毕业论文做的却是以癫狂著称的徐渭,可见他的求新求变、不同一般之处。在书法创作上,他最喜章草并卓有所成,不仅成为其参展的主打,也甚为书界人士激赏,但他又绝不是一条路走到黑。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隶书、篆书、行草书都有深研细追,并且力求融众家之长,铸成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他的草书,怀素、张旭、米芾等都是他精学的对象。他特别重视书法的“笔力”,他认为毛笔虽然是柔的,写下的线条虽然有柔有刚,但不论是刚是柔,笔画的力度不能减,只有这样,才能略略窥见古人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非凡功力。他对书法的现代性也不排斥,只是对那些“丑书”“怪书”“劣书”“歪书”时刻保持着警惕,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笔不小心“滑”下去。还是孙过庭所说,书法最可贵的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弊俗。这些都是范老师奉为圭臬的,其实不用我来细说,凡是看过他的书法作品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一个时期以来,至少是在书界,所谓书之“道”已经变得有些模糊和混乱,我们有时好像处在一个红绿灯设置极不合理的交叉路口,左顾右盼,无所适从。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又进入了一个“大言”的时代,语言暴力和语言贿赂并行无忌,尤其是语言贿赂,说者毫不心慌,听者亦不脸红,真不知道人性中那点残存的羞耻感是被风吹跑了,还是被雾霾窒息了。于是,这“家”那“家”满天飞,“大师”级人物层出不穷,可能让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感叹自己的寒酸与苍白。于是,我们到处都可见到“壮夫”,那些沉于“小道”、精于“小道”,甘愿与“小道”和寂寞为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但“小道”不修,何来“大道”之行?
当今时代,缺少的恰恰是这样“溺思毫厘,沦精翰墨”的人。
这样一个书家,在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们很难想象。几十年“溺思毫厘,沦精翰墨”总会有爆发的时候,那种爆发,将是真正的爆发。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谈论何为“大道”、何为“小道”,或许更有意义。
范奉存,山东莒南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系首届研究生毕业,获美术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财政学院美术系书画专任教师,北京人文大学中国书画学院兼职教授,齐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多次在全国书画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论文、书画作品,《中国教育报》《国画家》《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观察》等曾做专题报道。书画作品被各地美术馆、展览馆以及其它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 数次入展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书展及美展, 为当代实力派书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