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知识形象化与简单化,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直观,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方式,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完成知识建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教师要优化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操作实践情境等,突破教學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探究动力;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92-02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一些教师的灌输式教学阻碍了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也常在学习中处于无问题意识状态,难以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缺乏问题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无从产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学生对故事总是特别感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很快就能进入教学情境,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设故事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主动思考、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数学知识,有效理解、内化与应用所学知识[1]。
  如“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由于对分数理解不深入,解决问题时通常会出现错误,甚至对今后的学习造成极大障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说教式教学讲解分数的意义,加上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所以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人物来创编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经路上,艳阳高照,师徒四人大汗淋漓,口渴难耐。他们盼望能够遇到一户人家,讨点水喝。可是离村庄还远,于是他们暂时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唐僧派悟空去化缘,不多时悟空抱来一个西瓜。悟空道:“一个西瓜,我们师徒四人分,每人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即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块,每个取其中的一块。”好吃懒做的八戒听了不乐意了,连忙跑上前去说:“师兄,这样分可不行啊。我比你们饭量都大,我应该多分,你们分四分之一,我至少分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才对。”悟空听后欣然应允,用刀把西瓜切开,于是把西瓜的六分之一分给了八戒,八戒接过西瓜傻了:“我分得的六分之一,怎么会比你们任何人分得的西瓜要少啊?”教师接下来可让学生探究解秘:“为什么八戒分得的西瓜比其他人要少?八戒应该分得四分之一的西瓜,可最后得到了六分之一的西瓜,他为什么不满意呢?”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乘势导入新课,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促进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
  在此环节,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载体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故事创设的情境,直观地对分数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动力。
  2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学生对生活更熟悉,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认知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2]。
  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准备了17颗糖果分给4个学生,每人分4颗后还剩几颗?”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剩下的糖果就是除法的余数。现实生活中分糖果或物品的情境十分常见,在这一生活情境中,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更加直观,学生能有效调动思考的积极性,更容易理解抽象的余数概念。
  又如教学“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高压输电线的铁塔是三角形的?为什么我们在停放自行车时,除两个轮子,还要一个车支架着地才行?为什么很多房屋的房顶都是三角形的?”教师通过提问导入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急于想了解是什么原因让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的木条制作三角形,通过操作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制作四边形,把四边形的稳定性与三角形的稳定性对比,学生会发现四边形的稳定性不如三角形。这种结合生活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了直观的认知,能促进学生形成探究能力。
  再如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说说圆的特点,理解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的?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为什么同一个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呢?”有的学生经过测量教具圆后,得出圆的直径是6厘米,半径3厘米;有的学生把圆折叠,发现直径正好是半径的两倍;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的直径都是由圆心发出的两条半径组成的;有的学生通过移动图形,发现把两个半径移动到直径上正好重合。
  这种结合生活情境的直观性教学,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   创设操作实践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数学知识相对枯燥与抽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操作情境,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观察与发现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升探究能力[3]。
  如学习“长度”的知识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对知识的切身体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理解不透,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创设直观操作情境,让学生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如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和宽,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测量校园花坛的长和宽等,在操作实践中明确“长度”的概念,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又如学习“圆锥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材料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引导学生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的关系。如有的学生在把圆锥装满细沙后倒入圆柱内,发现要倒三次细沙才能把圆柱装满;有的学生用细沙装满圆柱,再把圆柱中的细沙倒入圆锥,发现圆柱内的细沙可以装满三个圆锥。由此,学生得出公式:V圆锥=1/3sh。教师再引导学生明确公式中的V 是表示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说说 s 代表什么,圆锥的体积公式如何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表达。
  再如让学生探究“怎样画出135度的角”这一问题时,按平常的思维方法,学生会运用量角器来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不用量角器的前提下,如何只用两个三角板,准确画出135度的角。学生在小组内纷纷交流探究,有的学生用一个三角板的直角再加上一个三角板中的45度角,正好拼成135度角;有的学生用三角板的一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45度角拼起来画出135度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一个45度角得到135度角。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后,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能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其他度数的角吗?”问题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探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学生纷纷在探究中运用“拼”或“减”的方法,设计出15度、75度、105度、120度、150度、165度的角。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并有效激发了创新思维。
  4   围绕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小学数学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经常遇到困难。对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探究。学生在开放性教学情境中,可以活跃的思维状态投入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探究中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建构[4]。
  如在学习“比例尺”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画出学校宿舍楼的平面图,学生画出的平面图各式各样,并不理想。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出画不好平面图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宿舍楼实际的长和宽在纸上应怎么表示。接着,教师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把实际的长和宽在纸上恰当地表示出来。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认为:把实际的长度与宽度通过相同的倍数缩小就可以了。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在此教学环节,教师创设平面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难点,产生认知冲突,能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对学习难点有深刻理解。
  总之,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体现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促进学生进入探究的更深层次,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程高飞,王欣禧.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4).
  [2]王俊义.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7(9).
  [3]張素萍.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6).
  [4]郭继华,周红强.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商田[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1).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人们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越来越重视。为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确保学生全方位发展。基于此,本文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一定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
期刊
【摘 要】图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显著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画图法教学,笔者开展了实践研究。对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画图法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对复杂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解题思路的演变采用画图法表达,具有直观易理解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将画图法应用与生活场景结合,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法;数学问题;生活现象  【
期刊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已广泛深入应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原有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创新与改革,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与教育游戏,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目标。本文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设问;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46-02  有效设问是高中数
期刊
【摘 要】手工布艺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立足现实、贴近生活、便于教学的课程特征与目标。手工布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合度比较高,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同时也存在学生作品形式单一、雷同度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手工布艺课程内容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课堂的积极性。  【关键词】手工布艺;劳技课堂;教学研究  【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想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要。本文介绍小组合作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阐述小组合作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214-02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数学学习
期刊
【摘 要】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再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与现实性。以小学数学教与学为载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有效提出(即正确表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应用中探索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积极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更符合新课改要求,更加贴近学
期刊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掌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出发点,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作用、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展开分析,提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合作需求;合作时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自然地貌。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了培养新时代人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创新实践教育形式。因此,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本文先概述乡土资源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阐述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小学校
期刊
【摘 要】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运用电化教育设备,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充分交流互动,掌握操作技能;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电化教育设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86-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