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圆,在中国,象征祥和、和谐、平等、吉祥如意和团聚。故中国民间的喜庆筵宴,都要开一张圆台面,取其吉祥欢聚之意,讲究的还会特地铺上大红锦绣围屏,以增加喜庆气氛。民间讲究的倒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一定要装得满盆满钵;大块肉大条鱼大碗酒,意味着丰盛,图个热闹。故在民间市井,哪怕小市民小蚁民家,只要不是穷得叮当响,女儿的嫁妆里总会有张圆台面,不一定是好木材,但一定漆得赭红锃亮,溜光的滑,意喻一种祝福,希望女儿给夫家带去吉祥和满。这只圆台面可对折成半月形,闲置时不占空间,逢中秋冬至大年夜传统合家围桌团聚之日,或家中有贵客有喜事要请客,这张圆台面可是唱主角了。一大早就给请出来抹得一尘不染,哪怕居室再窄仄,这时也得给圆台面让位,甚至必要时,把床也可暂时拆除。
旧时上海餐饮业没如今那样发达就脚方便,那时的上海人也节俭,轻易不上餐馆,逢啥喜庆至爱亲朋要欢聚一下,都是自家和邻里一起相帮烧,可以讲一张圆台面,是各家主妇大比手艺的一个大平台。逢年过节,家中一张圆台面,是家人特地为你留着的一盏不灭的灯火,更满载着亲情温馨,如吸铁石样吸引着归家途中游子的心,恨不得立时三刻就到家。不论你离家有多远,有多久,家中那张圆台面上,永远为你留着一副碗筷,一个座位。
所以老上海人家中,总会有一张圆台面,平时拆成半月形倚在楼梯转角,小心地用旧报纸包扎好,遇到有啥喜庆事或有贵客来,就是要拿出来动用了,放到天井里或后门口,又洗又抹的,忙乱中自有一番喜气,连邻居都会喜滋滋地问一句:“啥开心事?要开圆台面了!”记得某名牌洋酒有句广告语:“XXX一开,好事自然来。”其实一样可套用在圆台面上:“圆台面一张,好事自然来。”
只是现在年轻一代大都不会烹饪,也懒得自己动手,遇到有客来或什么喜庆事,就去餐厅里解决,反正现今餐饮市场竞争激烈,餐厅越开越好,要氛围有氛围,要情调有情调,要美味有美味,每个小区周围都有各种风味的餐厅。随着旧式里弄的动迁和改造,老百姓搬进独门独户的单元房,有独立自用设施齐全的厨房,因为不烧饭,厨房里一点不见油烟味,干净是干净,但不见人间烟火味的厨房,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就好像吃小笼少了一碟醋,吃大闸蟹少了一碟料。我们生活中少了这样一间弥散着炒菜香和锅瓢盘叮当响的厨房,好像少了一份亲人的关怀和叮咛,少了一道观赏人世百态的窗景。
年轻人讲究家居装修,样样要现代,要时尚,那青年人看入眼土里八气又占空间、奶奶一代留下的圆台面早已给“驱逐”出三房二厅的新居。说真的,现今上海百姓在家开圆台面的,真是不大听到,就是有圆台面的,也没人有本事将小菜一只只炒出来端上去,现今连年夜饭,都在外面餐厅的圆台面上解决了。那种一面喜滋滋地抹拭圆台面一面数着亲人归程的期盼之情,年轻一代已体会不到了。
二
如果我告诉你,上海至今仍有这么一家人家,晚晚都要开出一张圆台面,一家三代大小十几口人齐齐围桌晚餐,你信不信?
男女主人是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丈夫是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太太是退休医师,他们养有一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已成家,且家都安在父母周边,晚晚回家吃饭。如是,家庭成员就翻了个倍,变成6个,加老夫妇俩已是8个,还有女主人哥哥的儿子小光,是个新上海人,就住在他们家中,自然吃饭也吃在他们家。逢周末,女主人出嫁的老姐姐带着夫婿和儿子媳妇孙子也要回娘家来泡上一天,那圆台面上就有14口人,好不热闹。这一大家子非但天天有近十口人吃晚饭,完了还要看完电视洗好澡才肯回家,所以他们家的洗衣机损耗惊人,这十年来已洗坏了三台洗衣机——而今年轻人穿的都是结实的牛仔衫裤!
为了准备每天庞大的一只圆台面的晚餐,每天老夫妇要推着两辆婴儿车去买菜!要知道,这婴儿车是半人高可放下来做婴儿床的那种大号婴儿车。因为有了一对双胞胎,所以婴儿车也是成双成对的。估不到的是,儿子都成家了,这对婴儿车还用得上,而且还是用在孩子身上,真叫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操的心是一辈子的。
圆台面的菜单,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每天晚餐后,水果上了台,大家就开始拟明天的菜单。女儿是二级医院的营养师,最有发言权,然后谁在外面餐厅吃过什么好吃的,就会提出来大家研究一番,老俩口次日就兴致勃勃地试着做。每天总有一只热腾腾的大砂锅,大伏天也不例外!粉皮鱼头、油面筋鱼圆线粉煲、老母鸡汤或鲍鱼(熏鱼替代)线粉汤、竹笋腌笃鲜、老鸭汤、大汤咸菜黄鱼或牛肉罗宋汤等,随时令而定,都是老上海菜。汤是圆台面的主角,汤让人觉得温暖,而且随时可以去加热。一般是8只炒菜加一只大砂锅,他家的砂锅是最大号的,像只面盆一样大。
男主人是主厨,本事大得很,人说大锅饭好吃大锅菜难吃,他就有本事将一只青菜也炒得碧绿生青,办法说穿了也很简单——分两盆炒。所以讲,任何事都不难,看你有没有心。
每天下班时分,吃饭的人一个个回来,老俩口只需数过道上的拖鞋,拖鞋五颜六色,每种代表一个主人,看看过道上的拖鞋大部分已被皮鞋代替了,主厨就开始炒菜了。为了保证吃上现炒现食的菜,他们的菜大多数以焖、笃、焐为主,健康又有营养,但每桌起码有二至三道菜是现炒的。谁今晚不回来吃饭,需打电话请假——不过这种情况绝对少数,孩子们很少在外面应酬,怎么都要赶回家里的圆台面边。
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开饭,一家十来口团团围着圆台面,大家讲述各人一天发生的事,骂老板抱怨客户,加奖金获提升,反正一天的委屈和压力,开心和不开心,都在圆台面上一泄为快。
菜肴是尽可能的可以定量发配:大排骨一人一块,狮子头一人一个,划水一人一条……不是苛刻,而是做到包产到户,避免浪费,如是可以每天吃新鲜的。
一顿饭如是讲讲吃吃总要吃到9点,洗碗排一张值日表,每人轮一次,如果当值人正巧那日不回来吃饭,就由别人顶他再补回一次。其他人再轮流洗澡,或看电视打游戏聊天,如是天天不到10点不散场,好像一个私人会所一样。这是老夫妇俩一天最开心的时刻——从早买菜、拣菜、烧菜忙到夜,为的就是这样一个时光,老俩口称之为我们家的Happy Hour(欢乐时光)。
搭伙人自然要付搭伙费,父母体谅小辈又要供楼又要供车还要养孩子,只象征性地收他们一人一天10元钱的搭伙费,惹得我恨不得也去他家搭伙。老夫妇工薪阶层,并不富裕,但处事十分潇洒:“死悭死省,就算积了一点钱,将来两脚一伸还是留给他们的,三个子女分这点钱也分不了多少,称为遗产我们也难为情。承蒙他们心领说一声谢谢,我们也听不见了,不如现在开开心心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谢我们一声我们还听得见。子女当然心中明白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意,现在这样多好,兄弟姐妹姐夫弟媳晚晚同桌吃饭,大家有商有量,手足情深,我们做父母心中有多安乐。”子女当然不忍心“啃”老爸老妈的老本,逢年过节总会找个借口送份厚厚的红包,但老俩口又总是变着法子加菜添料地用在圆台面上。
确实现今社会上子女为一点房子一点家产与父母反目、与手足翻脸的时有听闻,难得有这一大家子这样晚晚围桌共叙天伦之乐,真正少有听闻。
“我家几个子女,包括表弟妹之间,都是十分亲热友好,永远是一个团队,谁有难处都会相助。要他们吵也吵不起来——天天同吃一锅饭,有啥矛盾,在苗子刚出现时,已在圆台面上解决了。他们每天下班后就是脚板抹了油样往家里的圆台面赶,他们的朋友都讲,家里有啥山珍海味等着你们脚跑得这样快!山珍海味是没有的,家人都坐着等他们回来吃饭呢!”女主人乐呵呵地说。
有人在等你回家吃饭,这是一个多好的感觉!难怪这家几个子女轻易不肯与人应酬外出吃饭,用他们的话说,真是八人大轿都抬不动他们外出吃一餐饭。好在他们都是小八腊子没太多的应酬饭局。连带女主人的小侄子都说,正因为姑姑这里有这么一大帮晚晚与他同台吃饭的表兄弟姐妹,令他一点也没有新上海人的寂寞与孤独,很快就融入上海生活中。
既然搭伙的人偶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要先请假,那么大厨和太太也有自己的社交应酬怎么办?也得提前请假,然后将一人10元的伙食费退还给他们让其各自解决。这些群龙无首的一台子搭伙人仍不愿分开吃饭,就相约在餐馆原班人马开一桌,用他们的话讲:“习惯了天天一家人同桌吃饭,分开吃觉得太冷清了。”为了可以天天一起吃饭,他们连外出旅游都是一大家集体行动,带着老爸老妈像个旅行团,一日三餐全家包一张圆台面。
有人为他们夫妇此举十分不值:“为儿女忙了半辈子,好不容易退休享福,又去做伙头军,绑住自己手脚,何苦呢!”
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夫妇,特别是女主人最享受的乐趣!
“有那么一阵,鼓励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家里那张圆台面,永远为我留的那副碗筷!”女主人说。
三
女主人黄鹂,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一医的毕业生,秀丽活泼。父亲是比利时留学生,上海知名的吸血病防治专家,多次受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为表彰他在工作中的卓越贡献,政府分给他一套三房二厅共有180平方米的英式老公寓,即黄鹂现居的这套公寓。黄鹂有一兄一姐,姐弟仨都品学兼优,在这公寓里长大。大姐是中科院退休科研人员,哥哥是某军用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听从国家分配在大西北落户,近年儿子(即黄鹂侄子)刚刚以人才引进返回上海。黄鹂生性活泼,尤喜欢跳社交舞,文革前社交舞在上海是被视为资产阶级糜烂生活方式的典型,是绝对禁止的。但在当时老资产老白领家中,年轻人仍时常会在家中开私人舞会(私人派对),社会上称为“黑灯舞”,其实只不过将灯光调得柔和一点,富有情调一点,放上几张轻音乐唱片,备点咖啡西点而已,就如今天最流行的家庭舞会一样。但在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不得了的叛反之举。年轻人天生喜欢热闹,黄鹂也不例外,那年刚大学毕业还未分配,闲在家里,一心要享受这段短暂的投入社会之前最后一段大学生时光,就和几个朋友开了个家庭舞会,结果舞会开了15分钟不到,派出所和里弄干部就破门而入,将他们一网打尽,诬为反革命小集团。为了这15分钟的舞会,黄鹂付出了整整15年的牢狱之苦和痛别家人:虽然只判了她3年劳教,但3年刑满后仍戴着刑满释放犯的帽子,留在劳改场。好在她是医科生毕业,就留在农场医院里做医生。
顶着个劳教释放犯的帽子,她怕连累远在上海的家人:文革中,她的父亲兄姐个个都戴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她不忍心再替家里添乱,硬着心肠任凭家里信件电报催她回家过年过节,她也不回去。然每当除夕之夜中秋月圆时,她总会孤身一人躲在床上淌眼泪,思念着家里这时该会张起那张圆台面,那还是外婆的嫁妆——正如家信中所说,父母总会给她放上一套有着绵羊图案(她肖羊)的碗盏,为她留着一个座。她却是有家回不了呀!其实她不知道家已扫地出门至一陋室,连床都差点放不下,更遑论圆台面!
总算苦尽甘来,她获平反,从劳改地上调南京某市立医院,此时她已年近中年,不久结识一位因父亲是国民政府驻外领馆领事而同样受尽欺凌的中学教师佟老师,两人同命相怜很快结成眷属。此时上海家中也落实政策,兄姐也平反了。那年她与新婚丈夫首次在大劫之后回家,当时家中仍扫地出门在一间只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岂料一进门,房间里张开了圆台面,小小房间给撑得满坑满谷的。原来父母把床铺都拆了,就为支开这张圆台面。她的那套印有绵羊的碗盏边,加了一套印有金蛇的碗盏——那是她丈夫的。
还是那张已用得溜光的滑的圆台面。文革中家已遭红卫兵洗劫多次,这张圆台面却奇迹般幸存下来!
扫地出门时,老妈看了看那张逃过一劫的圆台面依然静静地倚在楼梯拐角上,就坚决地命令大女婿用自行车将它驮到那只有15平方米的“新家”中。
“这东西还要它做什么?搁都没地方搁!”当时已心灰意冷的老爸还责怪老婆!
“目光放远点,”老妈这个家庭主妇倒反过来劝导留学生老爸:“总有天下太平的一天!那时候,合家吃顿团圆饭,还着实用得上这张圆台面呢!”这张圆台面折成半月形贴床搁在墙边。
终于,全家再次团团围坐在圆台面边,举杯庆贺拨乱反正,第二次解放!
后来,那套老公寓落实政策还给他们了,那张圆台面也随之回到老家。邻里们善意笑讪他们:“房子装修一新该配点时尚家具,这只老古董圆台面还要来做什么?如今都时兴西式大餐桌了。”
西式大餐桌哪有圆台面好呀!菜一溜儿只能放个直线,还有男主人座女主人座规矩多多,临时要多加几个座也麻烦。哪像圆台面热热闹闹,大家围桌而坐不分长幼,餐桌上人人平等,需要时挤一挤又可加几个座了。再讲,这张圆台面与主人家不离不舍共患难了几十年,怎么舍得扔掉?
四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这张圆台面依然晚晚伴他们晚餐。
算了算,这张圆台面也有百年历史了,黄鹂的父母相继高龄谢世,母亲更是享有102岁高龄。
黄鹂全家五口人,按政策可报进上海户口,家人二话不说,让她全家将户口报入180平方米的老公寓里。
从此,她一家五口加老母亲,还有当时还住在一起的姐姐姐夫一家三口,就一起开伙仓,晚晚开出一张圆台面。正好黄鹂也退休了,就任起主厨之职。过年时,外地哥哥一家三口回沪,那张圆台面坐得铺铺满满的可热闹了,乐得老母亲整天笑呵呵,逢人便说:“我家可是日日吃饭坐满一张圆台面。”邻里个个都夸老太太福气好,说她晚晚有一圆台面三代人陪她吃饭,难怪寿这样长!
老母亲以102岁高龄去世,姐姐姐夫也买了新房子。这套180平方米老公寓市价可售4万元一个平方,如果将其出售三兄姐平分,也是可观的一笔。但哥哥姐姐可怜黄鹂吃苦最多,也不舍得将父母留下的他们从小在里面长大的老房子就此卖给他姓人家,就让黄鹂夫妇留守这套房子,如是姐姐姐夫每周末仍有“娘家”可回,在外地的哥哥嫂嫂过年仍有“老家”可回……小侄子回上海落户也有一个家张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他……
年复一年,黄鹂的儿女相继成家搬出去了,姐姐姐夫的孩子出了国又海归落户老家上海了,哥哥的儿子也回归上海老家了,家里那张圆台面,人丁越来越兴旺,到时候,大家都会准点出现围坐在圆台面边。
那一年黄鹂不幸患上癌症,住院期间,圆台面边的亲人挨个去侍候她,惹得病友好生奇怪:“你家那么多人呀,怎么一连十几天,来服侍你的家人个个都是不同的。”
“我们是三代同堂大家庭呀!”
“唷,现在还有大家庭!你们不分家呀?”
“我们永远只是分居不分家。”她自豪地回答。“我们晚晚吃饭要开出一只圆台面呢!”
“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的圆台面上,你是唱主角的。”亲人们激励她。
6年过去了,她过得健健康康。
丈夫是高级教师,退休了找他补习的学生络绎不绝,也是晚晚要“开圆台面”(上海人俗称开私人补习班为“开圆台面”),弄得他常常不能安心享受每晚的合家圆台面。最主要的是他太太一人应付家中的圆台面太辛苦,毅然解散了那张月月进账不菲的补习“圆台面”,全力以赴家中那张圆台面。他说:“钞票多点少点无所谓,太太身体是第一位,一家人围桌而聚天天按时吃上热菜热饭是第一位。”
如今,黄家这张圆台面在大楼里是出了名。如若哪家要宴客,总要问他们借用一下,一是现今上海人家,很少家里有自备圆台面的,此外,谁都想借用黄家这张圆台面的福。到了过年,这张圆台面更是“供不应求”。黄鹂家可有一条不成文条文:圆台面只借中午。晚上要借?可是没门!
如今,为了让这张圆台面可以子子孙孙发挥作用,这户人家年轻人开始轮流进厨房学厨艺了。他们还组成一个“吃吃喝喝”考察团,决定吃遍上海名餐厅,当然是带着任务吃的,最终目的是将来可以接下长辈的班,让圆台面永葆青春。
写下洋洋洒洒一长篇,觉得尽是些鸡毛蒜皮、一日三餐的厨房事,充满了油烟味。但继而一想,人生百味,不也都是用油盐酱醋炒出来的吗?如果说,人生甜酸苦辣,都有一群亲人与你共尝共进退,这有多幸福。
如今力倡和谐社会。我认为,各家饭桌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大保证,祝愿我们每个读者家里,都有一张热闹丰盛又和谐的饭桌。
本文主人公怕曝了光会影响他们合家团圆的晚餐,遵嘱用化名。
圆,在中国,象征祥和、和谐、平等、吉祥如意和团聚。故中国民间的喜庆筵宴,都要开一张圆台面,取其吉祥欢聚之意,讲究的还会特地铺上大红锦绣围屏,以增加喜庆气氛。民间讲究的倒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一定要装得满盆满钵;大块肉大条鱼大碗酒,意味着丰盛,图个热闹。故在民间市井,哪怕小市民小蚁民家,只要不是穷得叮当响,女儿的嫁妆里总会有张圆台面,不一定是好木材,但一定漆得赭红锃亮,溜光的滑,意喻一种祝福,希望女儿给夫家带去吉祥和满。这只圆台面可对折成半月形,闲置时不占空间,逢中秋冬至大年夜传统合家围桌团聚之日,或家中有贵客有喜事要请客,这张圆台面可是唱主角了。一大早就给请出来抹得一尘不染,哪怕居室再窄仄,这时也得给圆台面让位,甚至必要时,把床也可暂时拆除。
旧时上海餐饮业没如今那样发达就脚方便,那时的上海人也节俭,轻易不上餐馆,逢啥喜庆至爱亲朋要欢聚一下,都是自家和邻里一起相帮烧,可以讲一张圆台面,是各家主妇大比手艺的一个大平台。逢年过节,家中一张圆台面,是家人特地为你留着的一盏不灭的灯火,更满载着亲情温馨,如吸铁石样吸引着归家途中游子的心,恨不得立时三刻就到家。不论你离家有多远,有多久,家中那张圆台面上,永远为你留着一副碗筷,一个座位。
所以老上海人家中,总会有一张圆台面,平时拆成半月形倚在楼梯转角,小心地用旧报纸包扎好,遇到有啥喜庆事或有贵客来,就是要拿出来动用了,放到天井里或后门口,又洗又抹的,忙乱中自有一番喜气,连邻居都会喜滋滋地问一句:“啥开心事?要开圆台面了!”记得某名牌洋酒有句广告语:“XXX一开,好事自然来。”其实一样可套用在圆台面上:“圆台面一张,好事自然来。”
只是现在年轻一代大都不会烹饪,也懒得自己动手,遇到有客来或什么喜庆事,就去餐厅里解决,反正现今餐饮市场竞争激烈,餐厅越开越好,要氛围有氛围,要情调有情调,要美味有美味,每个小区周围都有各种风味的餐厅。随着旧式里弄的动迁和改造,老百姓搬进独门独户的单元房,有独立自用设施齐全的厨房,因为不烧饭,厨房里一点不见油烟味,干净是干净,但不见人间烟火味的厨房,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就好像吃小笼少了一碟醋,吃大闸蟹少了一碟料。我们生活中少了这样一间弥散着炒菜香和锅瓢盘叮当响的厨房,好像少了一份亲人的关怀和叮咛,少了一道观赏人世百态的窗景。
年轻人讲究家居装修,样样要现代,要时尚,那青年人看入眼土里八气又占空间、奶奶一代留下的圆台面早已给“驱逐”出三房二厅的新居。说真的,现今上海百姓在家开圆台面的,真是不大听到,就是有圆台面的,也没人有本事将小菜一只只炒出来端上去,现今连年夜饭,都在外面餐厅的圆台面上解决了。那种一面喜滋滋地抹拭圆台面一面数着亲人归程的期盼之情,年轻一代已体会不到了。
二
如果我告诉你,上海至今仍有这么一家人家,晚晚都要开出一张圆台面,一家三代大小十几口人齐齐围桌晚餐,你信不信?
男女主人是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丈夫是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太太是退休医师,他们养有一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都已成家,且家都安在父母周边,晚晚回家吃饭。如是,家庭成员就翻了个倍,变成6个,加老夫妇俩已是8个,还有女主人哥哥的儿子小光,是个新上海人,就住在他们家中,自然吃饭也吃在他们家。逢周末,女主人出嫁的老姐姐带着夫婿和儿子媳妇孙子也要回娘家来泡上一天,那圆台面上就有14口人,好不热闹。这一大家子非但天天有近十口人吃晚饭,完了还要看完电视洗好澡才肯回家,所以他们家的洗衣机损耗惊人,这十年来已洗坏了三台洗衣机——而今年轻人穿的都是结实的牛仔衫裤!
为了准备每天庞大的一只圆台面的晚餐,每天老夫妇要推着两辆婴儿车去买菜!要知道,这婴儿车是半人高可放下来做婴儿床的那种大号婴儿车。因为有了一对双胞胎,所以婴儿车也是成双成对的。估不到的是,儿子都成家了,这对婴儿车还用得上,而且还是用在孩子身上,真叫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操的心是一辈子的。
圆台面的菜单,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每天晚餐后,水果上了台,大家就开始拟明天的菜单。女儿是二级医院的营养师,最有发言权,然后谁在外面餐厅吃过什么好吃的,就会提出来大家研究一番,老俩口次日就兴致勃勃地试着做。每天总有一只热腾腾的大砂锅,大伏天也不例外!粉皮鱼头、油面筋鱼圆线粉煲、老母鸡汤或鲍鱼(熏鱼替代)线粉汤、竹笋腌笃鲜、老鸭汤、大汤咸菜黄鱼或牛肉罗宋汤等,随时令而定,都是老上海菜。汤是圆台面的主角,汤让人觉得温暖,而且随时可以去加热。一般是8只炒菜加一只大砂锅,他家的砂锅是最大号的,像只面盆一样大。
男主人是主厨,本事大得很,人说大锅饭好吃大锅菜难吃,他就有本事将一只青菜也炒得碧绿生青,办法说穿了也很简单——分两盆炒。所以讲,任何事都不难,看你有没有心。
每天下班时分,吃饭的人一个个回来,老俩口只需数过道上的拖鞋,拖鞋五颜六色,每种代表一个主人,看看过道上的拖鞋大部分已被皮鞋代替了,主厨就开始炒菜了。为了保证吃上现炒现食的菜,他们的菜大多数以焖、笃、焐为主,健康又有营养,但每桌起码有二至三道菜是现炒的。谁今晚不回来吃饭,需打电话请假——不过这种情况绝对少数,孩子们很少在外面应酬,怎么都要赶回家里的圆台面边。
每天晚上7点半准时开饭,一家十来口团团围着圆台面,大家讲述各人一天发生的事,骂老板抱怨客户,加奖金获提升,反正一天的委屈和压力,开心和不开心,都在圆台面上一泄为快。
菜肴是尽可能的可以定量发配:大排骨一人一块,狮子头一人一个,划水一人一条……不是苛刻,而是做到包产到户,避免浪费,如是可以每天吃新鲜的。
一顿饭如是讲讲吃吃总要吃到9点,洗碗排一张值日表,每人轮一次,如果当值人正巧那日不回来吃饭,就由别人顶他再补回一次。其他人再轮流洗澡,或看电视打游戏聊天,如是天天不到10点不散场,好像一个私人会所一样。这是老夫妇俩一天最开心的时刻——从早买菜、拣菜、烧菜忙到夜,为的就是这样一个时光,老俩口称之为我们家的Happy Hour(欢乐时光)。
搭伙人自然要付搭伙费,父母体谅小辈又要供楼又要供车还要养孩子,只象征性地收他们一人一天10元钱的搭伙费,惹得我恨不得也去他家搭伙。老夫妇工薪阶层,并不富裕,但处事十分潇洒:“死悭死省,就算积了一点钱,将来两脚一伸还是留给他们的,三个子女分这点钱也分不了多少,称为遗产我们也难为情。承蒙他们心领说一声谢谢,我们也听不见了,不如现在开开心心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谢我们一声我们还听得见。子女当然心中明白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意,现在这样多好,兄弟姐妹姐夫弟媳晚晚同桌吃饭,大家有商有量,手足情深,我们做父母心中有多安乐。”子女当然不忍心“啃”老爸老妈的老本,逢年过节总会找个借口送份厚厚的红包,但老俩口又总是变着法子加菜添料地用在圆台面上。
确实现今社会上子女为一点房子一点家产与父母反目、与手足翻脸的时有听闻,难得有这一大家子这样晚晚围桌共叙天伦之乐,真正少有听闻。
“我家几个子女,包括表弟妹之间,都是十分亲热友好,永远是一个团队,谁有难处都会相助。要他们吵也吵不起来——天天同吃一锅饭,有啥矛盾,在苗子刚出现时,已在圆台面上解决了。他们每天下班后就是脚板抹了油样往家里的圆台面赶,他们的朋友都讲,家里有啥山珍海味等着你们脚跑得这样快!山珍海味是没有的,家人都坐着等他们回来吃饭呢!”女主人乐呵呵地说。
有人在等你回家吃饭,这是一个多好的感觉!难怪这家几个子女轻易不肯与人应酬外出吃饭,用他们的话说,真是八人大轿都抬不动他们外出吃一餐饭。好在他们都是小八腊子没太多的应酬饭局。连带女主人的小侄子都说,正因为姑姑这里有这么一大帮晚晚与他同台吃饭的表兄弟姐妹,令他一点也没有新上海人的寂寞与孤独,很快就融入上海生活中。
既然搭伙的人偶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要先请假,那么大厨和太太也有自己的社交应酬怎么办?也得提前请假,然后将一人10元的伙食费退还给他们让其各自解决。这些群龙无首的一台子搭伙人仍不愿分开吃饭,就相约在餐馆原班人马开一桌,用他们的话讲:“习惯了天天一家人同桌吃饭,分开吃觉得太冷清了。”为了可以天天一起吃饭,他们连外出旅游都是一大家集体行动,带着老爸老妈像个旅行团,一日三餐全家包一张圆台面。
有人为他们夫妇此举十分不值:“为儿女忙了半辈子,好不容易退休享福,又去做伙头军,绑住自己手脚,何苦呢!”
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夫妇,特别是女主人最享受的乐趣!
“有那么一阵,鼓励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家里那张圆台面,永远为我留的那副碗筷!”女主人说。
三
女主人黄鹂,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一医的毕业生,秀丽活泼。父亲是比利时留学生,上海知名的吸血病防治专家,多次受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为表彰他在工作中的卓越贡献,政府分给他一套三房二厅共有180平方米的英式老公寓,即黄鹂现居的这套公寓。黄鹂有一兄一姐,姐弟仨都品学兼优,在这公寓里长大。大姐是中科院退休科研人员,哥哥是某军用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听从国家分配在大西北落户,近年儿子(即黄鹂侄子)刚刚以人才引进返回上海。黄鹂生性活泼,尤喜欢跳社交舞,文革前社交舞在上海是被视为资产阶级糜烂生活方式的典型,是绝对禁止的。但在当时老资产老白领家中,年轻人仍时常会在家中开私人舞会(私人派对),社会上称为“黑灯舞”,其实只不过将灯光调得柔和一点,富有情调一点,放上几张轻音乐唱片,备点咖啡西点而已,就如今天最流行的家庭舞会一样。但在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不得了的叛反之举。年轻人天生喜欢热闹,黄鹂也不例外,那年刚大学毕业还未分配,闲在家里,一心要享受这段短暂的投入社会之前最后一段大学生时光,就和几个朋友开了个家庭舞会,结果舞会开了15分钟不到,派出所和里弄干部就破门而入,将他们一网打尽,诬为反革命小集团。为了这15分钟的舞会,黄鹂付出了整整15年的牢狱之苦和痛别家人:虽然只判了她3年劳教,但3年刑满后仍戴着刑满释放犯的帽子,留在劳改场。好在她是医科生毕业,就留在农场医院里做医生。
顶着个劳教释放犯的帽子,她怕连累远在上海的家人:文革中,她的父亲兄姐个个都戴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她不忍心再替家里添乱,硬着心肠任凭家里信件电报催她回家过年过节,她也不回去。然每当除夕之夜中秋月圆时,她总会孤身一人躲在床上淌眼泪,思念着家里这时该会张起那张圆台面,那还是外婆的嫁妆——正如家信中所说,父母总会给她放上一套有着绵羊图案(她肖羊)的碗盏,为她留着一个座。她却是有家回不了呀!其实她不知道家已扫地出门至一陋室,连床都差点放不下,更遑论圆台面!
总算苦尽甘来,她获平反,从劳改地上调南京某市立医院,此时她已年近中年,不久结识一位因父亲是国民政府驻外领馆领事而同样受尽欺凌的中学教师佟老师,两人同命相怜很快结成眷属。此时上海家中也落实政策,兄姐也平反了。那年她与新婚丈夫首次在大劫之后回家,当时家中仍扫地出门在一间只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岂料一进门,房间里张开了圆台面,小小房间给撑得满坑满谷的。原来父母把床铺都拆了,就为支开这张圆台面。她的那套印有绵羊的碗盏边,加了一套印有金蛇的碗盏——那是她丈夫的。
还是那张已用得溜光的滑的圆台面。文革中家已遭红卫兵洗劫多次,这张圆台面却奇迹般幸存下来!
扫地出门时,老妈看了看那张逃过一劫的圆台面依然静静地倚在楼梯拐角上,就坚决地命令大女婿用自行车将它驮到那只有15平方米的“新家”中。
“这东西还要它做什么?搁都没地方搁!”当时已心灰意冷的老爸还责怪老婆!
“目光放远点,”老妈这个家庭主妇倒反过来劝导留学生老爸:“总有天下太平的一天!那时候,合家吃顿团圆饭,还着实用得上这张圆台面呢!”这张圆台面折成半月形贴床搁在墙边。
终于,全家再次团团围坐在圆台面边,举杯庆贺拨乱反正,第二次解放!
后来,那套老公寓落实政策还给他们了,那张圆台面也随之回到老家。邻里们善意笑讪他们:“房子装修一新该配点时尚家具,这只老古董圆台面还要来做什么?如今都时兴西式大餐桌了。”
西式大餐桌哪有圆台面好呀!菜一溜儿只能放个直线,还有男主人座女主人座规矩多多,临时要多加几个座也麻烦。哪像圆台面热热闹闹,大家围桌而坐不分长幼,餐桌上人人平等,需要时挤一挤又可加几个座了。再讲,这张圆台面与主人家不离不舍共患难了几十年,怎么舍得扔掉?
四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这张圆台面依然晚晚伴他们晚餐。
算了算,这张圆台面也有百年历史了,黄鹂的父母相继高龄谢世,母亲更是享有102岁高龄。
黄鹂全家五口人,按政策可报进上海户口,家人二话不说,让她全家将户口报入180平方米的老公寓里。
从此,她一家五口加老母亲,还有当时还住在一起的姐姐姐夫一家三口,就一起开伙仓,晚晚开出一张圆台面。正好黄鹂也退休了,就任起主厨之职。过年时,外地哥哥一家三口回沪,那张圆台面坐得铺铺满满的可热闹了,乐得老母亲整天笑呵呵,逢人便说:“我家可是日日吃饭坐满一张圆台面。”邻里个个都夸老太太福气好,说她晚晚有一圆台面三代人陪她吃饭,难怪寿这样长!
老母亲以102岁高龄去世,姐姐姐夫也买了新房子。这套180平方米老公寓市价可售4万元一个平方,如果将其出售三兄姐平分,也是可观的一笔。但哥哥姐姐可怜黄鹂吃苦最多,也不舍得将父母留下的他们从小在里面长大的老房子就此卖给他姓人家,就让黄鹂夫妇留守这套房子,如是姐姐姐夫每周末仍有“娘家”可回,在外地的哥哥嫂嫂过年仍有“老家”可回……小侄子回上海落户也有一个家张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他……
年复一年,黄鹂的儿女相继成家搬出去了,姐姐姐夫的孩子出了国又海归落户老家上海了,哥哥的儿子也回归上海老家了,家里那张圆台面,人丁越来越兴旺,到时候,大家都会准点出现围坐在圆台面边。
那一年黄鹂不幸患上癌症,住院期间,圆台面边的亲人挨个去侍候她,惹得病友好生奇怪:“你家那么多人呀,怎么一连十几天,来服侍你的家人个个都是不同的。”
“我们是三代同堂大家庭呀!”
“唷,现在还有大家庭!你们不分家呀?”
“我们永远只是分居不分家。”她自豪地回答。“我们晚晚吃饭要开出一只圆台面呢!”
“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的圆台面上,你是唱主角的。”亲人们激励她。
6年过去了,她过得健健康康。
丈夫是高级教师,退休了找他补习的学生络绎不绝,也是晚晚要“开圆台面”(上海人俗称开私人补习班为“开圆台面”),弄得他常常不能安心享受每晚的合家圆台面。最主要的是他太太一人应付家中的圆台面太辛苦,毅然解散了那张月月进账不菲的补习“圆台面”,全力以赴家中那张圆台面。他说:“钞票多点少点无所谓,太太身体是第一位,一家人围桌而聚天天按时吃上热菜热饭是第一位。”
如今,黄家这张圆台面在大楼里是出了名。如若哪家要宴客,总要问他们借用一下,一是现今上海人家,很少家里有自备圆台面的,此外,谁都想借用黄家这张圆台面的福。到了过年,这张圆台面更是“供不应求”。黄鹂家可有一条不成文条文:圆台面只借中午。晚上要借?可是没门!
如今,为了让这张圆台面可以子子孙孙发挥作用,这户人家年轻人开始轮流进厨房学厨艺了。他们还组成一个“吃吃喝喝”考察团,决定吃遍上海名餐厅,当然是带着任务吃的,最终目的是将来可以接下长辈的班,让圆台面永葆青春。
写下洋洋洒洒一长篇,觉得尽是些鸡毛蒜皮、一日三餐的厨房事,充满了油烟味。但继而一想,人生百味,不也都是用油盐酱醋炒出来的吗?如果说,人生甜酸苦辣,都有一群亲人与你共尝共进退,这有多幸福。
如今力倡和谐社会。我认为,各家饭桌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大保证,祝愿我们每个读者家里,都有一张热闹丰盛又和谐的饭桌。
本文主人公怕曝了光会影响他们合家团圆的晚餐,遵嘱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