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成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平台,它为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条件下,本文认为要进一步转变服务群众理念,健全服务群众机制,建构网络法律规范,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 新媒体 群众路线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视域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制度化研究”(16C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宗仁,中共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6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渠道和沟通平台,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結构的重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3.1%。其中,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2.39亿,占总体网民的32.7%。在此背景下,善于运用新媒体,积极拓展网络工作,成为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和必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这为新时期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走好群众路线、提升工作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一、新媒体成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平台
(一)新媒体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为汇集社情民意提供了机遇
当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广阔的场景空间和话语空间。传统公共舆论空间中,公众的意见建议是通过有关机构采访或调研等形式获取的,但在网络公共空间,公众意见是主动、自发的表达。网络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丰富性以及服务多样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社会形态下收集民意、了解社会的渠道限制,能够广泛吸纳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创新群众路线的运作路径。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为例, 2006-2016年,网民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留言累计达93万多条,获得领导干部回复的数量已过57万,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群众可以反映问题,提出诉求,领导干部不用走访就能倾听群众的呼声,为民众解忧。
(二)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互动性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机遇
新媒体拓展了决策信息来源的渠道,克服传统决策信息来源不足、覆盖面不广、时效性不强的弊端,为决策者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新媒体改变了政府决策的模式。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少数精英作决策、大多数人执行为主导。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流动、自组织结构显著、知识差距缩小等特点,将金字塔式的集中型决策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协商型决策模式,它能够将社会共识和民意舆论纳入决策范畴,促使传统决策进行现代转型,有效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网络舆情能够影响政策议程,网络民意的聚焦点和关注点,会形成公共的社会话题,从而引发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视,并通过相应的程序,最终上升为政策议程,促进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
(三)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扁平化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各种思潮交融交锋,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传播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原来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已转变为社会化扁平模式。假如党和政府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深入,就会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把网络从群众不满情绪的发泄工具,转变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二、当前网络群众路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既是社会情绪的集聚平台,也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平台。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同样具有现实社会个体的集群化特征。如果引导得当,新媒体就会成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平台。假如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网民非理性化情绪,并从网络空间延伸至现实社会,引发现实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与其他节点之间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从而打破了信息的单向传输,进而摧毁了所有的信息中心。” 从实际情况看,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重视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但仍有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媒体舆论、公民权利意识等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缺乏公共危机感和网络风险意识。
(二)党员干部应对能力不足
首先,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囿于传统工作模式的惯性,部分领导干部仍然缺乏互联网的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熟悉程度不够,影响了网上政务工作的开展。其次,对新媒体规律的把握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思维停留在传统模式下,对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渗透性等特点规律掌握不够,影响了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再次,网络舆论危机的处理能力不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特别是网络负面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是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验。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络负面事件出现后,网民对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措施等有急切渴求,但个别领导干部往往采用“瞒”、“躲”、“推”、“拖”等“冷处理”方式,导致臆测和谣言不断,更加剧网民对涉事部门的不信任,甚至造成信息瞬间爆炸性增长,产生舆论危机,出现“蝴蝶效应”。 (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相关机制不健全
群众利益诉求回应机制不顺畅。从反馈的时效性看,一些政务网络媒体对群众诉求的回应不及时,有些单位虽然开设了网站、微博等平台,但信息长期不更新或更新很慢,有的舆情互动设置成为摆设。从话语权的角度看,一些政务网络平台将公众与政府置于不对等的位置,对于网民的批评与监督,采取消极规避措施,比如关闭微博评论功能、删除不利评论、“拉黑”等,影响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只侧重舆情发生后的简单应对处理,网络舆情的平时监测、预警、回应、引导等机制不完善,舆情处理能力不足。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不暢。有些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将新媒体政务平台作为形象政绩工程,注重线上的作秀,满足于一般的应付敷衍,而线下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实效性不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不够。网络监督机制缺失。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比如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影响了网络作用的发挥。
三、新媒体视域下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路径指向
(一)树立平等交流的理念,及时回应网络热点问题
“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理念,对待网民要摒弃行政命令式的管控方式,以平等交流的心态对待,以互动交流的视角审视,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讨论,给网民平等的主体地位和网络权利,赢得网民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新媒体条件下网民参与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相应的,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回应,也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单向”向“互动”转变,逐步建立具有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网络状”回应方式。
(二)做好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工作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新媒体进一步拓展了时空界限,它对微观个体的社会交往和群体层面的社会表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新媒体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容易形成网民意见的众声喧哗,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协同过滤功能,通过主题设定、舆论引导等方式,使网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形成网民群体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通过纠正网上虚无主义、暴力色情等“负面清单”,规范公众网络意见的正常表达,确保公民参与网络政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对网络政务的参与能够对公共权力形成制约干预,能为社会矛盾的解决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契机,最终实现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的转化。
(三)建立网络民意研判机制,完善网上群众诉求和政务服务机制
要建立网络民意监测组织机构,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分析研判,总结经验,制定对策。健全网络政务服务机制,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开发网络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微博、微信等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将群众诉求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结合,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定制政府建设,主动向社会公众推送个性化服务,最终实现定制化服务。健全网络政务考评机制,细化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考评机构,强化网络政务考核力度,逐步形成网络群众路线工作的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构网络法律规范,加强行政监管,强化网络自律
法制是加强网络监管的重要抓手,要推进网络群众路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避免互联网成为滋生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的温床。加大行政监管力度,通过对互联网的管理,既要保持群众的言路畅通,也要确保对网络谣言、非理性情绪宣泄等必要的控制,避免网络平台下社会矛盾的放大及其连锁反应。政府还应让渡出一部分公共管理领域, 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逐步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少干预、重自律”是当前国际网络治理的一个共同思路,要强化网络行业内部管理,健全网络行业自律体系,完善行业管理准则,规范自身发展。划出伦理道德的边界,进一步提高网民的理性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引导网民遵守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
注释: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4-26(2).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张康之、向玉琼.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5(2).129.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
关键词 新媒体 群众路线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视域下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制度化研究”(16C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宗仁,中共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6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渠道和沟通平台,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結构的重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3.1%。其中,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2.39亿,占总体网民的32.7%。在此背景下,善于运用新媒体,积极拓展网络工作,成为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和必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这为新时期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走好群众路线、提升工作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一、新媒体成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平台
(一)新媒体传播主体的草根性为汇集社情民意提供了机遇
当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广阔的场景空间和话语空间。传统公共舆论空间中,公众的意见建议是通过有关机构采访或调研等形式获取的,但在网络公共空间,公众意见是主动、自发的表达。网络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丰富性以及服务多样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社会形态下收集民意、了解社会的渠道限制,能够广泛吸纳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创新群众路线的运作路径。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为例, 2006-2016年,网民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留言累计达93万多条,获得领导干部回复的数量已过57万,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群众可以反映问题,提出诉求,领导干部不用走访就能倾听群众的呼声,为民众解忧。
(二)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互动性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机遇
新媒体拓展了决策信息来源的渠道,克服传统决策信息来源不足、覆盖面不广、时效性不强的弊端,为决策者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新媒体改变了政府决策的模式。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少数精英作决策、大多数人执行为主导。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流动、自组织结构显著、知识差距缩小等特点,将金字塔式的集中型决策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协商型决策模式,它能够将社会共识和民意舆论纳入决策范畴,促使传统决策进行现代转型,有效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网络舆情能够影响政策议程,网络民意的聚焦点和关注点,会形成公共的社会话题,从而引发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视,并通过相应的程序,最终上升为政策议程,促进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
(三)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扁平化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各种思潮交融交锋,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传播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原来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已转变为社会化扁平模式。假如党和政府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深入,就会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把网络从群众不满情绪的发泄工具,转变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二、当前网络群众路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既是社会情绪的集聚平台,也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平台。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同样具有现实社会个体的集群化特征。如果引导得当,新媒体就会成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平台。假如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网民非理性化情绪,并从网络空间延伸至现实社会,引发现实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与其他节点之间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从而打破了信息的单向传输,进而摧毁了所有的信息中心。” 从实际情况看,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重视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但仍有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媒体舆论、公民权利意识等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缺乏公共危机感和网络风险意识。
(二)党员干部应对能力不足
首先,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各级领导干部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囿于传统工作模式的惯性,部分领导干部仍然缺乏互联网的新知识、新技术,特别是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熟悉程度不够,影响了网上政务工作的开展。其次,对新媒体规律的把握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思维停留在传统模式下,对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渗透性等特点规律掌握不够,影响了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再次,网络舆论危机的处理能力不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特别是网络负面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是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验。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络负面事件出现后,网民对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措施等有急切渴求,但个别领导干部往往采用“瞒”、“躲”、“推”、“拖”等“冷处理”方式,导致臆测和谣言不断,更加剧网民对涉事部门的不信任,甚至造成信息瞬间爆炸性增长,产生舆论危机,出现“蝴蝶效应”。 (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相关机制不健全
群众利益诉求回应机制不顺畅。从反馈的时效性看,一些政务网络媒体对群众诉求的回应不及时,有些单位虽然开设了网站、微博等平台,但信息长期不更新或更新很慢,有的舆情互动设置成为摆设。从话语权的角度看,一些政务网络平台将公众与政府置于不对等的位置,对于网民的批评与监督,采取消极规避措施,比如关闭微博评论功能、删除不利评论、“拉黑”等,影响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只侧重舆情发生后的简单应对处理,网络舆情的平时监测、预警、回应、引导等机制不完善,舆情处理能力不足。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不暢。有些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将新媒体政务平台作为形象政绩工程,注重线上的作秀,满足于一般的应付敷衍,而线下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实效性不够,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不够。网络监督机制缺失。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比如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影响了网络作用的发挥。
三、新媒体视域下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路径指向
(一)树立平等交流的理念,及时回应网络热点问题
“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理念,对待网民要摒弃行政命令式的管控方式,以平等交流的心态对待,以互动交流的视角审视,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讨论,给网民平等的主体地位和网络权利,赢得网民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新媒体条件下网民参与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相应的,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回应,也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单向”向“互动”转变,逐步建立具有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网络状”回应方式。
(二)做好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工作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新媒体进一步拓展了时空界限,它对微观个体的社会交往和群体层面的社会表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新媒体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容易形成网民意见的众声喧哗,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协同过滤功能,通过主题设定、舆论引导等方式,使网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形成网民群体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通过纠正网上虚无主义、暴力色情等“负面清单”,规范公众网络意见的正常表达,确保公民参与网络政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对网络政务的参与能够对公共权力形成制约干预,能为社会矛盾的解决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契机,最终实现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的转化。
(三)建立网络民意研判机制,完善网上群众诉求和政务服务机制
要建立网络民意监测组织机构,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分析研判,总结经验,制定对策。健全网络政务服务机制,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开发网络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微博、微信等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将群众诉求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结合,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定制政府建设,主动向社会公众推送个性化服务,最终实现定制化服务。健全网络政务考评机制,细化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考评机构,强化网络政务考核力度,逐步形成网络群众路线工作的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构网络法律规范,加强行政监管,强化网络自律
法制是加强网络监管的重要抓手,要推进网络群众路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避免互联网成为滋生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的温床。加大行政监管力度,通过对互联网的管理,既要保持群众的言路畅通,也要确保对网络谣言、非理性情绪宣泄等必要的控制,避免网络平台下社会矛盾的放大及其连锁反应。政府还应让渡出一部分公共管理领域, 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逐步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少干预、重自律”是当前国际网络治理的一个共同思路,要强化网络行业内部管理,健全网络行业自律体系,完善行业管理准则,规范自身发展。划出伦理道德的边界,进一步提高网民的理性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引导网民遵守网络道德和行为规范。
注释: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04-26(2).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张康之、向玉琼.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5(2).129.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