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蜡样之谜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古代钱币铸造方法,曾经历了几个阶段,至唐、五代,已开始使用翻砂铸造法,这已是泉界取得共识的观点。
  在翻砂铸造法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失蜡法,失蜡法就是用蜡作成钱模,然后浇以高温铜浆,铜浆冷却,蜡模气化,钱即初成。
  过去,泉界对于蜡的理解,以为是石蜡,但如果唐代就出现石蜡,则与历史记载不符,石蜡是石油的副产品,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石油出现应在北宋前后,那么,唐、五代铸钱用的石蜡,又来自何处呢?此问题泉界诸君尚未深入探讨。
  今龚伟先生依实物为据,提出古代铸钱用的“蜡”,不是石蜡,而是蜜蜡,这不能不看作是一种新的见解。
  但也牵涉到一个新的问题:古代大量青铜器铸造都曾采用失蜡法,包括实用器和礼器的钟鼎,形制庞大,重以吨计,那么其所使用的如果都是蜜蜡,从量上看,蜜蜡是否有可能满足此类需要?因为蜜蜡属于珍贵的半玉石矿物类,产量极低,笔者愚见是难以满足此方面的需要的。此问题涉及我国古代钱币铸造方法的关键环节。希望了解铸造工艺史的学者朋友们,各抒己见,以辨明是否,弄清事实。
  其次,如果龚伟先生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这枚“阜昌通宝”是否符合“蜡样”的条件,也希望专家们谈谈看法。
  这里要感谢龚伟先生能够提出自己带有创造性思维的观点,更可贵的是他所提供的实物,一定会引起读者们普遍的兴趣。
  编者按:
  古代钱币铸造方法,曾经历了几个阶段,至唐、五代,已开始使用翻砂铸造法,这已是泉界取得共识的观点。
  在翻砂铸造法中,有一重要环节,就是失蜡法,失蜡法就是用蜡作成钱模,然后浇以高温铜浆,铜浆冷却,蜡模气化,钱即初成。
  过去,泉界对于蜡的理解,以为是石蜡,但如果唐代就出现石蜡,则与历史记载不符,石蜡是石油的副产品,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石油出现应在北宋前后,那么,唐、五代铸钱用的石蜡,又来自何处呢?此问题泉界诸君尚未深入探讨。
  今龚伟先生依实物为据,提出古代铸钱用的“蜡”,不是石蜡,而是蜜蜡,这不能不看作是一种新的见解。
  但也牵涉到一个新的问题:古代大量青铜器铸造都曾采用失蜡法,包括实用器和礼器的钟鼎,形制庞大,重以吨计,那么其所使用的如果都是蜜蜡,从量上看,蜜蜡是否有可能满足此类需要?因为蜜蜡属于珍贵的半玉石矿物类,产量极低,笔者愚见是难以满足此方面的需要的。此问题涉及我国古代钱币铸造方法的关键环节。希望了解铸造工艺史的学者朋友们,各抒己见,以辨明是否,弄清事实。
  其次,如果龚伟先生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这枚“阜昌通宝”是否符合“蜡样”的条件,也希望专家们谈谈看法。
  这里要感谢龚伟先生能够提出自己带有创造性思维的观点,更可贵的是他所提供的实物,一定会引起读者们普遍的兴趣。
  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初进(蜡)样,自文德皇后,掐一甲迹,故钱上a有捏文”。
  姜绍书著《石斋笔谈》言:“余幼时,见开元钱与万历钱参用,轮廓圆整,书体端庄,……背有指甲痕,相传为杨妃爪拂蜡模,形如新月”。
  
  文德皇后杨贵妃指甲掐开元通宝形成月痕一说也许有所夸张,但蜡样的出现早为史书所记载,也为历代钱币专家所公认。不过没有发现实物而已。蜡样的客观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绝不能因为没有实物佐证,就抹煞历史上的记录。事实上在考古界还有许多没有发现的奇珍异宝,若发现且能够慧眼识宝,既可证明历史,甚至补史之阙,还可使之光辉。所以,作为钱币收藏界应当把史所记载的蜡样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研究。因为,这和我国历史上沿用最长的翻砂法铸钱(一千多年历史)息息相关,搞不清楚,许多学术研究课题就弄不明白。自采用翻砂法铸钱后,就出现了样钱,屠燕治先生考证甚至在隋朝就出现了钱样,即置样五铢。置样五铢是不是翻砂法造钱后所出现的样钱,姑且不论,但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样钱,实物有待于发掘。屠燕治先生在《中国钱币》总76期发表的《南宋钱样考》一文中,对北宋木样、铜样,南宋牙样、铜样引证了许多著述,足可证明历史的传承性。
  余以为,对历史上所记载的,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决不可轻易地加以肯定与否定。考古,应是在实物佐证下的考古,考古以实物为依据,人们常说“考古发现”即如此。回想近些年来有多少考古新发现,解决了多少历史疑团。余从事钱币收藏三十余年,主要专题为雕母系列(雕样亦属于雕母范畴,有关雕母之定义、雕母的材质众说纷纭,笔者将另行著文论述),所以对样钱的考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查阅了一些籍此有关的书刊和杂志。《唐会要》所言之蜡样,即是余的研究课题之一,故将自己结合实物的研究情况报告给同行。
  早年,余珍藏一枚蜡样,那个时候集币之风尚未兴起,余只知道这枚钱非常好看,还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类型的钱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是钱的认识愈来愈深刻。与史书蜡样之说相考证,思路愈来愈清晰。加之余在深圳文物商店和文物鉴定组多年的鉴定经验,和多种门类诸如玉器、杂项、瓷器等诸多方面的收藏,诸多领域的研究,终于敢下笔写个小文了。余收藏的是一枚折二篆书阜昌通宝蜡样钱。钱文对读“阜昌通宝”,直径2.9厘米,穿径0.9厘米,厚0.35厘米,重2.6克,背穿上篆书“元”字。
  最初,看到有关蜡样的记载后,我和许多同行一样迷惑不解,唐代没有石油的开采,石蜡亦没有出现,到底是什么蜡呢?会不会根本不存在蜡样。由于没有实物的发现,这种想法和猜疑也是难免的。如果有了实物,此谜可解矣。余收藏的阜昌通宝篆书折二钱(见彩图),极其精整,黄橙橙,金灿灿,包浆温润,宝光内敛,活生生似如宝石,虽经不懂尤物好事之徒火烧、刀刻,使之遍体鳞伤,但文字尚完整无损,器型未变,风采依然,人见人夸,奇泉也!
  因为,余喜欢收藏古代玉器、宝石、半宝石类、象牙等制品,对这枚蜡样鉴定难度不算太大。其一,从雕工风格上看属宋代手法,直刀切入,笔划圆润,不像明清雕母笔划那样陡峻;其二,包浆自然,开门见山到代之物;其三,半透明质,硬度不高,易于雕制;其四,用清水掺一定比例的盐,把是钱放进,浮于水面;其五,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好事者用刀挖出的茬口,呈玻璃崩状;其六,色泽金黄,手感温润舒适。基于如上六点,加之和自己所收藏的两件明代琥珀雕刻挂件和三件清代琥珀雕刻摆件相比较,认定是泉材质为琥珀类之蜜蜡。从而得出结论,这是一枚蜜蜡手工精雕之蜡样,此物足可证明史书记载的蜡样确有其物,且可破解千古蜡样之谜。蜜蜡硬度低,易损易坏,很难保存,加之宋以后多使用牙样、木样、铜样,蜡样本来就少,这可能是从未发现的基本原因所形成的千古之谜吧!
  “蜜蜡—玉石名。与琥珀同类而色淡。一名‘金珀’。为松脂及枫脂入地所成。《通雅·金石》:‘琥珀色赤曰血珀,从云南来;而淡者曰金珀,曰蜜蜡,皆从闽番舶来。”(《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338页)
  “琥珀—玉石名。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非晶质提。色蜡黄至红褐;一般透明。树脂光泽;贝壳状断口;硬度2~2.5;性脆;比重约为1;摩擦带电,产于煤层中,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338页)由此可见,蜜蜡是千万年的产物,从考古发现人类应用蜜蜡做制品和雕件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属于半宝石类的清代以前的蜜蜡、琥珀雕件都很珍贵难得。如今,假蜜蜡、琥珀充斥市场。假蜜蜡用针扎形成针眼,真蜜蜡用针扎崩碴;假蜜蜡放在盐水中沉底,真蜜蜡浮于水面;假蜜蜡摩擦后不能把碎草吸起;真蜜蜡摩擦后则能吸起草屑。
  古代人为什么要选择蜜蜡制作钱样呢?一是蜜蜡硬度低容易雕刻;二是上好蜜蜡金光灿灿,可讨皇帝欢心,又有皇家气派,容易审定过关;三是用人们珍视的蜜蜡(古代人对其有神秘感)做钱样,亦可显示出制钱的威严和崇高。
  阜昌通宝折二篆书蜡样,足可佐证历史典籍蜡样之说。那么阜昌钱是在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永乐大典·金史》:“天会八年,济南太守刘豫为帝,国号大齐,改元阜昌,当时所铸钱凡有六,大重宝,次通宝,小元宝,并皆有真篆,制作颇精。”《永乐大典》所载阜昌钱为六品,与传世钱币无二,极其准确。《古钱大辞典》第257页阜昌钱条陈:“刘豫字彦游,阜城人(今河间府阜城县),宋济南太守,叛降于金,建炎四年九月,金人立豫为齐帝,据都大明府,元阜昌,后徙汴京,尽有梁卫之地,为金人侵寇宋境,大为边患,绍兴七年,岳少保用反间计,使金废豫为蜀王,至绍兴十六年乃死。”历史上称阜昌钱币为“宋伪品”,皆因刘豫乃大金朝所册立之儿皇帝。
  又据《古钱大辞典》第257页载:“伪齐阜昌钱,制作文字之精妙,不亚于北宋大观宣政之诸品,是当时鼓铸之不惜工本,虽伪号亦承其流风余韵耳。”由此可见,刘豫当了“皇帝”,在制钱方面也要与大宋比个高低。从他精选上乘蜜蜡制作蜡样,更加证明其“承其流风余韵耳。”亦可想象出从唐到宋可能有些钱(不光阜昌)亦采用过、制作过蜜蜡质雕母蜡样。否则,他草率立国,如无有先例,是绝对创造不出蜜蜡雕母钱样的。据此推断,蜜蜡样的使用先于南宋、北宋到唐是毫无疑问的。
  阜昌钱币,铸于公元1130-1137年刘豫称帝年间,其寿命只有七年,由于制造数量有限,民国时钱币收藏界就有“近世颇罕见”之说,亦有折二篆书最难得之概念。阜昌钱币是历代收藏家竞相追逐的钱币精品,素有“阜昌钱精美绝伦,儿皇帝聚敛无度”之说。
  阜昌通宝折二篆书蜡样,堪称泉坛天之骄子,得以幸存,幸甚至哉。其直径和流通折二篆书铜钱相等,穿径、外缘、钱文风格乃一模所铸。不同的是蜡样背穿上有个“元”字,这大概也是刘豫想效法唐宋,搞开国纪年吧。那么,为什么没有采用背书纪年呢?可能是金朝统治者不允许,因为大金国早已建立,又有雄霸中原的雄心,只是利用刘豫耳,怎可让他纪元,与制不符;也许是在审样过程中,因为什么原因被审掉了。不论是何原因,更加证明这枚篆书折二蜜蜡质蜡样是阜昌元年(公元1130年)的历史产物;是唐代翻砂法铸钱的传承之作;是补史之阙,破解千古蜡样之谜的实证。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景泰蓝亦称“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与陶瓷相结合的器皿。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其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为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高玉涛 统筹·执行:董 凡  2005年,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精彩纷呈。特别是近现代书画拍卖,显示出了出人意料的火爆局面,成交旺盛,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书画投资收藏热情,然而,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书画市场亦“画源可贵”、“佳品难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购买技巧,以较低的成本,买到物超所值的书画作品呢?在名家书画投资、收藏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鉴赏家崔如琢先
期刊
●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  ●白石山水重写生、以大写意为主  ●构图奇特、繁简有度  ●齐白石山水的用笔用色  ●齐白石的章款、题跋  ●齐白石山水画的市场判断定位及未来走向    齐白石的章款、题跋    白石老人山水画的章款极其明确,绝不因题跋、印章破坏画面。他往往在绘画之前就想好了留白、虚实位置。我们看白石山水画往往题跋不多,这是因为白石山水的特点在于“平远”,在于构图,题跋的位置
期刊
笔者收藏着一枚“咸丰重宝”(宝源局当五十)双面刻花铜钱。该钱币铸工精细,刻划细致,楷书字体,浑厚励卜铜质温润,周圆孔方,边缘齐正,大小合度,铜色黄中透出青白,传世之品,包浆熟旧,直径5.5厘米,厚度0.42厘米。  正面边缘部各刻划着左龙右凤的纹饰龙飞凤舞,形象生动逼真,龙与凤对头处刻划了—朵象征吉祥的宝相花,龙与凤对尾处刻划了一枝瑞草纹饰。在钱肉字空处刻划了两两对称的四只口衔瑞草的戏水鸳鸯。北面
期刊
杯共一对,造型作敞口、斜直壁、圈足,底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红款,杯口沿描金,杯身以矾红描绘缠枝莲托寿字及蝙蝠衔磬纹,矾红彩料鲜艳,釉色滋润,含义吉祥。  此杯形似倒置的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这种马蹄杯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明成化时出现,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清代多为斗彩作品。道光朝所制瓷器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此对瓷杯制作精
期刊
在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上,被列为“幸运石”,并赢得“东方明珠”、“中国一绝”美誉的活石头,就是古都南京的特产——雨花石。  雨花石的芳名来源于美丽的传说: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高僧云先法师在南京南郊石子冈(亦称玛瑙冈、聚宝山,位于中华门外)讲经说法,感动天神,落花如雨,此石子冈故取名为雨花台,而这些天降雨花化作色彩斑斓的五彩石,就被称之为“雨花石”了。  后经地质学家考证,雨花石的形成年代可追溯到120
期刊
一、表德印鉴赏  这是一方用寿山红花芙蓉石雕刻的古兽纽方印章,印纽巧而有动感,古兽神态自如。  印文:星阶(朱文),两字横排,各占一格。两字繁刻,字体雄浑,古朴而又端庄,深得秦汉神韵、尤其是《石鼓文》之精髓。  边框取宽边残破法,与印文浑然一体,精彩之处是印文与边框之间留出较宽的“天地”,如同双层框,内白而外朱,耐人寻味,匠心独具。  边框右下角留出较大的缺口,以使环绕“星阶”的“白云”流动,独到
期刊
我数十年致力于竹子艺术的研究,偶而在一位藏友家中看到明代崇桢时期竹雕名家朱三松的作品《牧歌》,深感惊异。朱三松名稚征,擅长书画,故能以笔法运刀,富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屈指可数的竹雕高手。然而作品传世稀少,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馆中藏有他的作品,民间极为罕见。  竹根雕《牧歌》是一件通体雕的杰作,刻画了牧童骑牛欢唱的情景,颇有情趣。创制者因材施艺,根据一段带节毛竹根的结构,作直筒形处理:牛头
期刊
这是一件唐代青釉彩绘碗,因釉料中的氧化铁成份经窑焰未充分还原,或二次氧化,所以釉色黄中泛青。它通体开细密冰裂纹片,外壁淌釉明显,施釉不到底,露铁红胎骨。底为内凹实心饼型足,碗心内底遗留五粒支烧钉痕。  碗内以褐绿彩在底釉上彩绘几组花草,一组以浅褐勾勒,绿彩填绘,另两组以深褐填绘,笔法活泼灵动,洒脱而奔放。彩釉因年深日久,部分已随底釉一起开裂剥落。碗内用褐彩书写“大官”二字。书写熟旧沉稳,字体工整秀
期刊
刘新惠,男,1962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收藏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刘新惠篆刻集》、《刘新惠对题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书法集》、《刘新惠书法篆刻集》。国家注册认证拍卖师,曾主持全国性艺术拍卖过千场,成交过百亿元,众多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皆出其手。近年来在书法篆刻创作及艺术品市场理论研究等领域多有涉及,发表论文数十篇。    构图奇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