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定额管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之一,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有效的途径来减少企业成本、提升劳动效率,发挥按劳分配的基础作用,企业以此作为绩效管理的指标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如何保证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劳动定额管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企业;劳动定额;管理问题;对策
一、劳动定额管理概述
(一)劳动定额内涵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预见规定的限额。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劳动定额管理是目前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搞好劳动定额管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和极为关键。
(二)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发挥基础作用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这项工作在企业的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尤其对于生产型企业,更是衡量一线操作者的劳动量的体现,并在其浮动报酬中占有较大比例,能够公平体现不同操作者的勞动付出,是企业对于生产作业人员进行绩效衡量的主要方法,也是企业员工争取公平合理工资水平的首要依据。
其次,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得到统一,通过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研究可以制定统一的标准,科学安排不同的劳动作业内容,用以作为全体员工获取平等劳动报酬的衡量尺度,既是职工权益得以维护的基本保证,又能借助考核定额完成率体现操作者劳动效率差异化水平的重要量度。
最后,勞动者活的劳动消耗量凝结在产品当中创造了产品价值,也决定了产品所包含的人工费用,因此通过研究减少生产过程中劳动量的消耗是降本增效的关键。借助于对生产作业过程的研究,通过产品定额体现加工工艺水平的提升,增强企业控制产品成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而使员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二、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定额编制方法落后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方向及发展战略在不断改变,大多企业都习惯采取经验估工法,来确定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模式。而采用经验估工法由于定额员的水平差异,无论是编制人员变化还是加工设备变化,以及产品结构发生的变化都会造成产品定额水平偏差,产品定额的平衡性较差。劳动定额标准编制的方法研究方面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也没有规范的流程和准则去制定和贯彻执行劳动定额标准。
(二)对劳动定额缺乏认识
在企业的意识形态中,普遍认为通过劳动合同、责任制等方式,以完成生产任务为宗旨,根本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的重要性,对劳动定额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考虑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本没有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在当代社会,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性,没有科学合理地分配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进而抑制了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三)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劳动定额管理机构或部门,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规章制度过于笼统,出现实际操作与规章制度背道而驰的局面,进而影响劳动定额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劳动定额管理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定额工作的展开。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其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人员中有的是专职的,有的是兼职的,甚至有些企业兼职也没有设置。
(四)从业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
劳动定额管理分为定额技术性工作和定额管理性工作两部分,定额技术是实施定额管理的前提基础,定额管理是定额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劳动定额人员中,或者缺乏与产品相关的技术知识,或者缺乏劳动定额工作的管理经验,或者未经过系统的劳动定额专业培训,难以适应劳动定额工作的需要。
(五)劳动定额基础工作薄弱
在许多企业管理中,定额管理人员对产品结构和生产工序不熟悉,同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定额,定额指标的确定存在一定盲目性,体现在不同岗位的工时定额松紧程度不同,也造成工时指标的总体不平衡。同时,现行的产品工序定额不细化,无法指导车间参与直接生产工人的分配。定额工时和实动工时的差距较大,工时完成率较高,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劳动量的大小。许多零星产品的工时都是由一些缺乏定额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来估工,在工时制定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
(六)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企业进行分配时,普遍存在劳动定额与工资水平呈反比的问题。员工完成劳动定额,但是其他效益指标没有完成,就得不到超额工资。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管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质量怎么样,都得到一样的薪资待遇,不利于企业劳动定额激励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引起员工怀疑劳动定额的作用。
三、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劳动定额由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企业行为。政府应由过去的“管制”者变为“服务”者,并要借助政府的权威,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换生产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直接为降低劳动消耗服务的,它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劳动定额标准的直接实践者,如果缺乏积极性,定额管理工作就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要转变全体职工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定额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把定额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建议公司对劳动定额管理人员集中统一管理,持证上岗,像财务人员一样实行委配制,提高劳动定额人员的待遇,采取激励机制吸纳人才。如,配备专职定额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定额管理机构,设置专业的定额管理人员,实现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与企业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此外,企业还需要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全面把握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劳动用工的关系,强化企业管理,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确保管理制度科学严密,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四)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的素质
定额管理涉及许多生产技术知识、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涉及职工的经济利益,政策性较强,其专业性和职能决定着定额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定额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定额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制。对不合格的要及时更换,使定额管理人员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五)强化对定额管理的评价与分析
企业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后,要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进而全面掌握劳动定额管理现状,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对劳动定额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体系,通过研究分析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建立科学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和分析,全面掌握生产计划、车间、队组、职工实际的定額水平,找出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六)实施动态管理,促使定额管理规范化
定额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各工序的统计系统,实现对定额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定额水平研究,逐步建立与生产计划、劳动用工、定额计划、工资分配相联系的定额综合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劳动定额在执行、考核、修改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劳动定额真正起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此外,在制定出合理完整的工序定额以后,逐步贯彻到生产班组执行,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固定不变的工时单价进行透明分配,使一线生产工人在完成定额的同时,就能计算出当月工资总额,提高工资分配的透明度。
(七)激发全员参与定额管理
定额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在企业内部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将劳动定额管理落实到企业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定额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共同利益,所以,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工作。因此,需要和企业员工沟通交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执行、考核等要获取全体员工的认可,进而巩固和强化定额管理工作。
(八)提高劳动定额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劳动定额管理过程中,其任务量是不断增加的,数据处理难度也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数据处理的可靠性,企业定额管理人员,就需要加强定额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引入互联网、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保证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数据获取的高效与准确性,提高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数字处理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为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四、劳动定额管理体系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一)劳动定额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劳动定额工作各个环节的模式、手段以及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建立一套先进的劳动定额管理体系,使产品工时定额能够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匹配,使之能够在薪酬分配、生产管理、成本核算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
第一,以标准化为定额编制原则,劳动定额标准化是指以制定标准的劳动定额数据为主要内容,其基础工作要在作业方法标准化的前提下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定额标准资料。此外,劳动定额标准化要推行科学测定方法,注重数据的技术依据,通过建立企业定额标准体系,解决各生产单位之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使劳动定额的编制具有合理性和统一性。
第二,以规范化为制度建设原则,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水平提升,要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应通过明确的劳动定额管理程序,保证劳动定额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同时科学的评价和衡量劳动定额运行情况,并能够依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现行定额进行修订,实现企业劳动定额体系运行的良性循环,促使劳动定额由单纯的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第三,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原则,企业劳动定额信息化要将相应劳动数据管理以及统计分析工作,实现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从而达到改善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企业应改善定额制定的准确性和平衡性,解决定额管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劣势,实现数据共享,集中管理,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劳动定额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以系统化为定额应用原则,劳动定额系统化是将在企业中实现从传统的单一定额管理向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全面、全过程管理,能够将定额数据统计结果真正应用到成本管理、薪酬分配、生产管理、质量改进、人员优化的各个环节,进而强化劳动定额管理,使其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二)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
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健全劳动定额管理的机构,为劳动定额管理营造新的发展方向。
1、独立机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管理模式的作用,使得劳动定额管理机构在企业内部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门。经过时间的不断洗礼,研究人员发现想要确保企业基业长青,必须将劳动定额管理模式由独立的机构来负责,以便使其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拓宽思维的领域
要将劳动定额管理发挥到极致,其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要不断地拓宽,转变已有的思维观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劳动定额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政策性和技术性的特点,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
3、管理方法科学化
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我国刚起步,在企业中推行劳动定额管理缺乏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的依据并不多,通过传统的方式对劳动定额进行估計和统计分析,导致劳动定额质量出现很大的偏差。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变革,进而不断优化劳动定额管理模式。
五、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是,由于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其规范性与科学性还有待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劳动定额管理模式,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严格遵守定额管理原则,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姚青怡.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19:210.
[2]崔丽娜.国有铁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92-93.
关键词:企业;劳动定额;管理问题;对策
一、劳动定额管理概述
(一)劳动定额内涵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预见规定的限额。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劳动定额管理是目前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搞好劳动定额管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和极为关键。
(二)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发挥基础作用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这项工作在企业的绩效考核以及薪酬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尤其对于生产型企业,更是衡量一线操作者的劳动量的体现,并在其浮动报酬中占有较大比例,能够公平体现不同操作者的勞动付出,是企业对于生产作业人员进行绩效衡量的主要方法,也是企业员工争取公平合理工资水平的首要依据。
其次,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得到统一,通过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研究可以制定统一的标准,科学安排不同的劳动作业内容,用以作为全体员工获取平等劳动报酬的衡量尺度,既是职工权益得以维护的基本保证,又能借助考核定额完成率体现操作者劳动效率差异化水平的重要量度。
最后,勞动者活的劳动消耗量凝结在产品当中创造了产品价值,也决定了产品所包含的人工费用,因此通过研究减少生产过程中劳动量的消耗是降本增效的关键。借助于对生产作业过程的研究,通过产品定额体现加工工艺水平的提升,增强企业控制产品成本的能力,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而使员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二、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定额编制方法落后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方向及发展战略在不断改变,大多企业都习惯采取经验估工法,来确定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模式。而采用经验估工法由于定额员的水平差异,无论是编制人员变化还是加工设备变化,以及产品结构发生的变化都会造成产品定额水平偏差,产品定额的平衡性较差。劳动定额标准编制的方法研究方面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也没有规范的流程和准则去制定和贯彻执行劳动定额标准。
(二)对劳动定额缺乏认识
在企业的意识形态中,普遍认为通过劳动合同、责任制等方式,以完成生产任务为宗旨,根本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的重要性,对劳动定额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考虑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本没有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在当代社会,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分配,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性,没有科学合理地分配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进而抑制了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三)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劳动定额管理机构或部门,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规章制度过于笼统,出现实际操作与规章制度背道而驰的局面,进而影响劳动定额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劳动定额管理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定额工作的展开。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其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人员中有的是专职的,有的是兼职的,甚至有些企业兼职也没有设置。
(四)从业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
劳动定额管理分为定额技术性工作和定额管理性工作两部分,定额技术是实施定额管理的前提基础,定额管理是定额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劳动定额人员中,或者缺乏与产品相关的技术知识,或者缺乏劳动定额工作的管理经验,或者未经过系统的劳动定额专业培训,难以适应劳动定额工作的需要。
(五)劳动定额基础工作薄弱
在许多企业管理中,定额管理人员对产品结构和生产工序不熟悉,同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定额,定额指标的确定存在一定盲目性,体现在不同岗位的工时定额松紧程度不同,也造成工时指标的总体不平衡。同时,现行的产品工序定额不细化,无法指导车间参与直接生产工人的分配。定额工时和实动工时的差距较大,工时完成率较高,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劳动量的大小。许多零星产品的工时都是由一些缺乏定额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来估工,在工时制定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
(六)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企业进行分配时,普遍存在劳动定额与工资水平呈反比的问题。员工完成劳动定额,但是其他效益指标没有完成,就得不到超额工资。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不管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质量怎么样,都得到一样的薪资待遇,不利于企业劳动定额激励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引起员工怀疑劳动定额的作用。
三、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劳动定额由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企业行为。政府应由过去的“管制”者变为“服务”者,并要借助政府的权威,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换生产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直接为降低劳动消耗服务的,它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劳动定额标准的直接实践者,如果缺乏积极性,定额管理工作就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要转变全体职工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定额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把定额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建议公司对劳动定额管理人员集中统一管理,持证上岗,像财务人员一样实行委配制,提高劳动定额人员的待遇,采取激励机制吸纳人才。如,配备专职定额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定额管理机构,设置专业的定额管理人员,实现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与企业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此外,企业还需要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全面把握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劳动用工的关系,强化企业管理,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确保管理制度科学严密,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四)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的素质
定额管理涉及许多生产技术知识、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涉及职工的经济利益,政策性较强,其专业性和职能决定着定额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定额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定额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制。对不合格的要及时更换,使定额管理人员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五)强化对定额管理的评价与分析
企业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后,要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进而全面掌握劳动定额管理现状,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对劳动定额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体系,通过研究分析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建立科学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和分析,全面掌握生产计划、车间、队组、职工实际的定額水平,找出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六)实施动态管理,促使定额管理规范化
定额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各工序的统计系统,实现对定额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定额水平研究,逐步建立与生产计划、劳动用工、定额计划、工资分配相联系的定额综合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劳动定额在执行、考核、修改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劳动定额真正起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此外,在制定出合理完整的工序定额以后,逐步贯彻到生产班组执行,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固定不变的工时单价进行透明分配,使一线生产工人在完成定额的同时,就能计算出当月工资总额,提高工资分配的透明度。
(七)激发全员参与定额管理
定额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在企业内部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将劳动定额管理落实到企业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定额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共同利益,所以,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工作。因此,需要和企业员工沟通交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执行、考核等要获取全体员工的认可,进而巩固和强化定额管理工作。
(八)提高劳动定额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劳动定额管理过程中,其任务量是不断增加的,数据处理难度也会随之增大。为了保证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数据处理的可靠性,企业定额管理人员,就需要加强定额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引入互联网、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保证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数据获取的高效与准确性,提高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数字处理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为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四、劳动定额管理体系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一)劳动定额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竞争压力的推动下,劳动定额工作各个环节的模式、手段以及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建立一套先进的劳动定额管理体系,使产品工时定额能够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匹配,使之能够在薪酬分配、生产管理、成本核算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遵守相应的原则。
第一,以标准化为定额编制原则,劳动定额标准化是指以制定标准的劳动定额数据为主要内容,其基础工作要在作业方法标准化的前提下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定额标准资料。此外,劳动定额标准化要推行科学测定方法,注重数据的技术依据,通过建立企业定额标准体系,解决各生产单位之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使劳动定额的编制具有合理性和统一性。
第二,以规范化为制度建设原则,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水平提升,要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应通过明确的劳动定额管理程序,保证劳动定额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同时科学的评价和衡量劳动定额运行情况,并能够依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现行定额进行修订,实现企业劳动定额体系运行的良性循环,促使劳动定额由单纯的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第三,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原则,企业劳动定额信息化要将相应劳动数据管理以及统计分析工作,实现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从而达到改善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企业应改善定额制定的准确性和平衡性,解决定额管理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的劣势,实现数据共享,集中管理,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劳动定额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以系统化为定额应用原则,劳动定额系统化是将在企业中实现从传统的单一定额管理向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全面、全过程管理,能够将定额数据统计结果真正应用到成本管理、薪酬分配、生产管理、质量改进、人员优化的各个环节,进而强化劳动定额管理,使其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二)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
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健全劳动定额管理的机构,为劳动定额管理营造新的发展方向。
1、独立机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劳动定额管理模式的作用,使得劳动定额管理机构在企业内部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门。经过时间的不断洗礼,研究人员发现想要确保企业基业长青,必须将劳动定额管理模式由独立的机构来负责,以便使其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拓宽思维的领域
要将劳动定额管理发挥到极致,其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要不断地拓宽,转变已有的思维观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劳动定额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政策性和技术性的特点,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
3、管理方法科学化
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我国刚起步,在企业中推行劳动定额管理缺乏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的依据并不多,通过传统的方式对劳动定额进行估計和统计分析,导致劳动定额质量出现很大的偏差。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变革,进而不断优化劳动定额管理模式。
五、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定额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是,由于劳动定额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其规范性与科学性还有待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劳动定额管理模式,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严格遵守定额管理原则,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姚青怡.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19:210.
[2]崔丽娜.国有铁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