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并处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地位。新课标提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本文试图从低年段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总结教法,以养成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关注低年段学生解决问题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一、学生问题解决错误成因的分析
1.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缺乏理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错误,首先表现在不能正确判断采用哪一种运算。例如:一年级的数学问题解决:每行有8棵杨树,4行有多少棵杨树?有的学生的算式:8+4=12。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该问题表达的是求“4个8”是多少,即没能由问题情境联想起乘法运算的含义。又如:如(教材87页的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都少人?或原来有几人,又来了几人,现在有多少人?长此以往,学生很依赖信息中给他们提供的关键词,如:“一共,又来了”,从而确定用加法计算,并不是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
2.不能完整、正确的表征问题的数量关系
低段的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应用题呈现形式單一、结构呆板的情况,例题和习题安排形式多样,如图画、卡通、表格、文字等,将数学问题融入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融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而相对于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核心的传统应用题来说,很多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情节问题结构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顺序,不能正确处理情景中的信息,导致教师教得匆匆忙忙、蜻蜓点水,学生学得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例如:小兔子已经拔了8个萝卜,地里还剩2个萝卜,地里原来有多少个萝卜?学生的主要错误是:10-2=8,10-8=2。出错原因是:学生明明知道地里原理有10个萝卜,就是找不准数量关系式,不会列式,缺少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正确表征问题的策略
多读题、读得通顺、连贯,标出问题和条件。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小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形成解题思路、做出准确解题判断的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新教材的“解决问题”类型非常多,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是“图画式解决问题、图文式解决问题”。从抓好简单的“图画式解决问题、图文式解决问题”的解答入手,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教会学生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使形象彩图不再成为彩色陷阱,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此外,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也有学生会读其字,但不解其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
总之解题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如果题目较复杂,一时弄不清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着手画一画图,这样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办法,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2.有序的思维表述、明晰数量关系
虽然今天的解决问题教学与昔日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显著变化,单这并不意味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停留于模糊放入经验层面。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是教师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在经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景和自身的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如让学生讲出 “根据……和……,可以求出……” “再根据……和……,可以求出……”或从问题入手分析;进行变式练习和对比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迁移等。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出“想一想,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道题相似?”来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己抓住解题思路的突破口,建立结构特征。再如提出“解答这道题时你做的又对又快,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学生间对怎样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从关键处入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等方面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低年段“问题解决”是这样表述: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培养、为学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一年级学生刚认识加法和减法之后,关于“一图四式”的练习时,我都会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或者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通过让学生体验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表述算式的意思,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尽管新教材的实际问题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但是不是多有的情境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例如:教学乘法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图上出示小红说的话:“我借了7本书,”小明和小刚说:“我们借的图书和你同样多”。问题是“他们一共借了多少本图书?”解决问题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题意,先让一位女生读小红的话,再让两位男生同时扮小明和小刚说“我们借的图书和你同样多”这句话。从模拟的情境对话中,学生直观清楚地分析出数量关系:求一共借了多少本图书,就是求“3个7”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解决。
以上只是本人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领域的一些初步探索。“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一、学生问题解决错误成因的分析
1.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缺乏理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错误,首先表现在不能正确判断采用哪一种运算。例如:一年级的数学问题解决:每行有8棵杨树,4行有多少棵杨树?有的学生的算式:8+4=12。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理解该问题表达的是求“4个8”是多少,即没能由问题情境联想起乘法运算的含义。又如:如(教材87页的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都少人?或原来有几人,又来了几人,现在有多少人?长此以往,学生很依赖信息中给他们提供的关键词,如:“一共,又来了”,从而确定用加法计算,并不是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
2.不能完整、正确的表征问题的数量关系
低段的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应用题呈现形式單一、结构呆板的情况,例题和习题安排形式多样,如图画、卡通、表格、文字等,将数学问题融入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融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而相对于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核心的传统应用题来说,很多时候,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情节问题结构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顺序,不能正确处理情景中的信息,导致教师教得匆匆忙忙、蜻蜓点水,学生学得朦朦胧胧、似懂非懂。
例如:小兔子已经拔了8个萝卜,地里还剩2个萝卜,地里原来有多少个萝卜?学生的主要错误是:10-2=8,10-8=2。出错原因是:学生明明知道地里原理有10个萝卜,就是找不准数量关系式,不会列式,缺少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正确表征问题的策略
多读题、读得通顺、连贯,标出问题和条件。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小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形成解题思路、做出准确解题判断的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新教材的“解决问题”类型非常多,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是“图画式解决问题、图文式解决问题”。从抓好简单的“图画式解决问题、图文式解决问题”的解答入手,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教会学生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使形象彩图不再成为彩色陷阱,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
此外,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也有学生会读其字,但不解其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清楚、理明白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
总之解题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如果题目较复杂,一时弄不清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着手画一画图,这样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办法,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2.有序的思维表述、明晰数量关系
虽然今天的解决问题教学与昔日的应用题教学从教材的呈现方式到教学目标,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显著变化,单这并不意味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停留于模糊放入经验层面。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是教师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在经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景和自身的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如让学生讲出 “根据……和……,可以求出……” “再根据……和……,可以求出……”或从问题入手分析;进行变式练习和对比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联想、迁移等。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出“想一想,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道题相似?”来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己抓住解题思路的突破口,建立结构特征。再如提出“解答这道题时你做的又对又快,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学生间对怎样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从关键处入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等方面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低年段“问题解决”是这样表述: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培养、为学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一年级学生刚认识加法和减法之后,关于“一图四式”的练习时,我都会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或者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通过让学生体验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表述算式的意思,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想象情境
尽管新教材的实际问题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但是不是多有的情境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例如:教学乘法解决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图上出示小红说的话:“我借了7本书,”小明和小刚说:“我们借的图书和你同样多”。问题是“他们一共借了多少本图书?”解决问题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题意,先让一位女生读小红的话,再让两位男生同时扮小明和小刚说“我们借的图书和你同样多”这句话。从模拟的情境对话中,学生直观清楚地分析出数量关系:求一共借了多少本图书,就是求“3个7”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解决。
以上只是本人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领域的一些初步探索。“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