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2010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400.8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以年均3万公里的速度在增长。《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70万公里,基本形成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农村公路将“走出去”的希望带给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但由于建设标准较低,农村公路极易毁损。这就带来一个如何养护、如何提高养护效率的问题,从目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和养护力量配备来看,养护里程的不断增加与现有养护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养护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只有走养护专业化、科技化的道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当前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现状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农村交通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相当数量的农村公路处理“带病”或“带缺陷”状态下超负荷使用。当前,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护管理没有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养护体制改革后,养护管理部门角色还没有切实转变,在一些地方改革也只是名称的变化、领导人员的变更,没有真正涉及到体制转化、角色转换之间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把养护管理部门真正推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养护管理部门还存在着吃“皇粮”,等项目,等拨款,养人员的现状,实现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二是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虽然养护体制改革后,养护管理部门名义上推向市场,但其运行模式与市场完全不挂钩,养护管理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民营企业进入难度大,造成一个地方养护工作实际上还是一家专享,造成养护管理部门缺少竞争意识,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运营模式。三是养护管理部门历史包袱沉重。由于改革不彻底,人浮于事的情况还十分严重,能养活人,保稳定是很多养护管理企业的最主要任务,大范围的推行机械化,势必会分流一部分人员,给管理部门会带来很大压力,有些不是不想提高经济效益,而是缺乏改革的魄力。
(二)养护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缺乏科学性。一是设备购进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技术性、经济性论证,对备的机械性能、可靠性、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和工程适用范围没有进行深入了,与市场实际情况相脱节,最终导致经济利益不明显。二是设备购进时没有充分考虑生产状况和设备发展。有的设备重复购进,既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同时对于护养作业的开展没有实质性的增益。三是设备购进后缺乏统一的调度,由于公路护养作业存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等行业特点,使用机械化施工作业过程中流动量大,对于机械的统一维修、使用、保护等存在现实的难度,不易一体化管理,造成机械使用效率低下。
(三)养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还没有实现专业化。各区域的机械操作员素质层次不齐,对于护养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设备利用率低、有效服役时间短、维护周期较长等问题突出。在实际使用中,他们缺乏专业的护养知识,只会用不会养的现象十分突出。同时,养护机械由于其稀少和专业性,不能象其他机器一样享受及时、便捷的保养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机械管理部门抱着宁可不用少麻烦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养护设备的有效使用。
二、在农村公路养护中提高机械化运用水平已迫在眉睫
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公路养护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和效率成为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要事,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中的机械化运用水平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养护工作水平。养护机械化是提高公路养护作业质量、速度和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实现传统养护方式向现代养护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加快养护机械化进程,是公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高科技机械的大规模运用,能够使养护的标准更统一、使“精细化养护”成为可能,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和人员侧重于对养护工程的方案选择、工程管理、施工组织、工艺工序控制,达到全面提高养护质量和综合好路率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升养护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即“投入”与“产出”之比。养护企业作為一个独立的法人,必须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运营的一个硬性指标,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下,这些机械系统在指定的作业条件下通过减少人力使用,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和“投入”与“产出”比之间的关系,确保以最佳的经济技术指标,保证养护作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有利于改善养护人员工作条件。社会文明的进步也要求公路养护以机械化逐步取代人工作业,尽可能改善养护工人的作业条件,尤其对于一些养护中质量要求较高,或者有人身安全隐患的作业和重体力劳动更需要机械化养护。机械化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现状和“人海战术“、小打小敲的落后生产方式,把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员的优化和合理配置,使养护机械化逐步取代人工成为主流。
三、在农村公路养护中提高机械化运用水平的几点思考
发展适合农村公路需求的养护机械化,是农村公路走上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需求,笔者认为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迅速转变思想认识。一是树立养护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新观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养护机械,是物化了的先进生产力。只要使用、维护、管理得当,就能发挥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改变养护机械化可有可无的认识。要改变那些认为公路养护技术含量不高、作业内容采用人工方式即可应付,且人工养护成本低可以节省费用的落后观念与看法,深刻认识到,养护机械化符合新形势下对公路养护确保质量、确保安全、快速作业、快速畅通的要求。
(二)要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地方道路养护单位要实行好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真正成为有责、有权又有利的经济实体 。一是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使养护单位的科研、设计、工艺等方面的水平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不断完善各项经济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基础工作。三是全面提高人员素质。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工人队伍的思想建设、政治水平、文化和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要求,为提高养护单位的经济效益打牢基础。四是努力破解资金瓶颈。应采取切实措施,按照公路养护机械配置标准的要求,通过社会融资、职工集资等形式,逐步增加对养护机械的资金投入。
(三)要不断优化机械配置。机械设备的配置应遵循“结合实际、供需匹配、安全高效”的原则,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养护机械设备,既要保证日常养护作业的需求,还要保证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设备的大、中、小相结合,达到种类齐全;实现专业用机型与多功能机型相结合;实现将日常性、预防性养护与机械化养护相结合,实现与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匹配,按照先小型后大型、先专业后成套、先试点后推广,推进养护机械化稳步、健康发展。
(四)要科学进行机械管理。一是明确机械使用人员职责,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的三定制度,做到人人有专职,每台机械有人管。三是严格养护机械操作规程,健全机械责任事故处罚制度,杜绝人为机械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机械检查,对养护机械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制定明确的整改措施,落实改正。
结束语:对农村公路养护机械化的组织形式、如何发挥机械化效益等方面,是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也是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大对养护机械的投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去完善、创新,才能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公路养护机械化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作者简介:李云霞(1978— ),女,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学历,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研究方向:公路经济。
参考文献:
[1]汪加军.浅谈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必要性[J].科技咨询导报.2007.
[2]张卿.公路养护机械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水运.2008,4:130-131.
[3]李学俊.公路养护机械化实现过程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05.02.
[4]王斌俊.公路养护机械化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06.
一、当前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现状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农村交通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致使相当数量的农村公路处理“带病”或“带缺陷”状态下超负荷使用。当前,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护管理没有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养护体制改革后,养护管理部门角色还没有切实转变,在一些地方改革也只是名称的变化、领导人员的变更,没有真正涉及到体制转化、角色转换之间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把养护管理部门真正推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养护管理部门还存在着吃“皇粮”,等项目,等拨款,养人员的现状,实现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二是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虽然养护体制改革后,养护管理部门名义上推向市场,但其运行模式与市场完全不挂钩,养护管理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民营企业进入难度大,造成一个地方养护工作实际上还是一家专享,造成养护管理部门缺少竞争意识,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运营模式。三是养护管理部门历史包袱沉重。由于改革不彻底,人浮于事的情况还十分严重,能养活人,保稳定是很多养护管理企业的最主要任务,大范围的推行机械化,势必会分流一部分人员,给管理部门会带来很大压力,有些不是不想提高经济效益,而是缺乏改革的魄力。
(二)养护设备的配置与使用缺乏科学性。一是设备购进前没有进行必要的技术性、经济性论证,对备的机械性能、可靠性、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和工程适用范围没有进行深入了,与市场实际情况相脱节,最终导致经济利益不明显。二是设备购进时没有充分考虑生产状况和设备发展。有的设备重复购进,既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同时对于护养作业的开展没有实质性的增益。三是设备购进后缺乏统一的调度,由于公路护养作业存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等行业特点,使用机械化施工作业过程中流动量大,对于机械的统一维修、使用、保护等存在现实的难度,不易一体化管理,造成机械使用效率低下。
(三)养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还没有实现专业化。各区域的机械操作员素质层次不齐,对于护养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设备利用率低、有效服役时间短、维护周期较长等问题突出。在实际使用中,他们缺乏专业的护养知识,只会用不会养的现象十分突出。同时,养护机械由于其稀少和专业性,不能象其他机器一样享受及时、便捷的保养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机械管理部门抱着宁可不用少麻烦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养护设备的有效使用。
二、在农村公路养护中提高机械化运用水平已迫在眉睫
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公路养护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和效率成为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要事,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中的机械化运用水平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养护工作水平。养护机械化是提高公路养护作业质量、速度和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实现传统养护方式向现代养护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加快养护机械化进程,是公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高科技机械的大规模运用,能够使养护的标准更统一、使“精细化养护”成为可能,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和人员侧重于对养护工程的方案选择、工程管理、施工组织、工艺工序控制,达到全面提高养护质量和综合好路率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升养护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即“投入”与“产出”之比。养护企业作為一个独立的法人,必须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运营的一个硬性指标,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下,这些机械系统在指定的作业条件下通过减少人力使用,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和“投入”与“产出”比之间的关系,确保以最佳的经济技术指标,保证养护作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有利于改善养护人员工作条件。社会文明的进步也要求公路养护以机械化逐步取代人工作业,尽可能改善养护工人的作业条件,尤其对于一些养护中质量要求较高,或者有人身安全隐患的作业和重体力劳动更需要机械化养护。机械化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现状和“人海战术“、小打小敲的落后生产方式,把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员的优化和合理配置,使养护机械化逐步取代人工成为主流。
三、在农村公路养护中提高机械化运用水平的几点思考
发展适合农村公路需求的养护机械化,是农村公路走上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需求,笔者认为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迅速转变思想认识。一是树立养护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新观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养护机械,是物化了的先进生产力。只要使用、维护、管理得当,就能发挥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改变养护机械化可有可无的认识。要改变那些认为公路养护技术含量不高、作业内容采用人工方式即可应付,且人工养护成本低可以节省费用的落后观念与看法,深刻认识到,养护机械化符合新形势下对公路养护确保质量、确保安全、快速作业、快速畅通的要求。
(二)要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地方道路养护单位要实行好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真正成为有责、有权又有利的经济实体 。一是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使养护单位的科研、设计、工艺等方面的水平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不断完善各项经济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基础工作。三是全面提高人员素质。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工人队伍的思想建设、政治水平、文化和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要求,为提高养护单位的经济效益打牢基础。四是努力破解资金瓶颈。应采取切实措施,按照公路养护机械配置标准的要求,通过社会融资、职工集资等形式,逐步增加对养护机械的资金投入。
(三)要不断优化机械配置。机械设备的配置应遵循“结合实际、供需匹配、安全高效”的原则,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养护机械设备,既要保证日常养护作业的需求,还要保证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设备的大、中、小相结合,达到种类齐全;实现专业用机型与多功能机型相结合;实现将日常性、预防性养护与机械化养护相结合,实现与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匹配,按照先小型后大型、先专业后成套、先试点后推广,推进养护机械化稳步、健康发展。
(四)要科学进行机械管理。一是明确机械使用人员职责,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的三定制度,做到人人有专职,每台机械有人管。三是严格养护机械操作规程,健全机械责任事故处罚制度,杜绝人为机械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机械检查,对养护机械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制定明确的整改措施,落实改正。
结束语:对农村公路养护机械化的组织形式、如何发挥机械化效益等方面,是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也是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大对养护机械的投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去完善、创新,才能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公路养护机械化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
作者简介:李云霞(1978— ),女,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学历,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研究方向:公路经济。
参考文献:
[1]汪加军.浅谈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必要性[J].科技咨询导报.2007.
[2]张卿.公路养护机械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水运.2008,4:130-131.
[3]李学俊.公路养护机械化实现过程探讨[J].湖南交通科技.2005.02.
[4]王斌俊.公路养护机械化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