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太阳城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24万平方米为老年住宅,另外8万平方米是围绕着老年人所必须的配套,包括医院、超市、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另外,还有持有型的老年公寓。这样的一个配套再加上持有型老年公寓,就在太阳城里形成了一个养老服务的流水线。相对低龄的老人住进太阳城,随着几年过去以后、十几年过去以后,他们的身体发生变化,老了、身体弱了、病了或者卧床不起了,他们可以住进持有型老年公寓,由专业的介护人员为他们提供介护服务,医院提供医疗的支持。这种“流水线”服务被称为持续照料型社区(CCRC),从相对低龄的老人一直到去世,大概要经过三个到四个阶段,健康的、半护理半健康的、全失能和临终关怀这四个阶段。每到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载体和服务团队,这样老人住在这个社区里是非常踏实的,他在哪个阶段得到的都是对应的服务。
2000年开盘的太阳城项目无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在运营服务方面都力争做到创意领先。在盈利模式方面,大致上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销售老年住宅形成了一个快速的回笼,拿回了成本、利润,用这部分利润很快地就把老年生活的配套设施建起来了。当建好以后,我们从财务账目上一看是持平的,虽然没有强大的现金流,但是这些持有型物业有8万平方米,这8万平方米相当于是零投资,这对后来把“为老服务”完全运作起来,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在运营当中,每个设施相互之间又是一个小型的社区内的产业链,比如说医疗是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为疾病、生病服务的,老年人多了、住满了,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也是一个相当的收入。购物、健身、娱乐、餐饮各个方面相互之间都是配套关系,是一个环节关系,所以是互相拉动。这些配套齐全了,反过来促进了入住率和房屋销售率,基本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太阳城从14年前开始创新,直到今天这个项目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进入养老产业、做养老产业项目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好的项目、好的模式。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养老地产新模式
通过14年不断地探索、总结、提高,我们认为当初我们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产品,来做服务。比如说我们老年公寓,当时根据那个时期(14年前)的消费能力和老年人能够愿意拿出的钱,我们做的产品从今天来看,略微小了一些、落后了一些,可是当时是迎合了市场,我们大概做20多平方米的面积,一个老人也好、一对老年夫妇也好,就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而且当时收费低,面积在23平方米、26平方米左右的,大致到今天也就是两个床位收3000-3500元,一个人大概是1000多块钱,早在14年前,一个人还不到1000块钱,就是800块钱,两个人1600元就可以住进来,当时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一直把它总结为叫“一个钱包”的产品,老年夫妇两份退休金,一个人一个钱包,我们花掉老人的一个钱包,让他留一个钱包为自己的生活,其他方面的需求做打理,这样的产品深受老人的喜欢。但是随着往后又有一部分人老了,50后的人老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这些设施看起来陈旧、面积过小,我们当时做的框架结构,再过十几年以后,我们可以把两间房改造成一间房,三间房改造成两间房,这样的面积符合未来市场的需求。
一个要具有前瞻性,一个是讲时代的话,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我们大家一直比较苦闷,商业模式何在?盈利模式何在?其实盈利模式就在老年人的需求,这个需求你捕捉到了,你的产品就成功了,所以今天来讲,进入养老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大面积、高档次,甚至说我是高档的,只为有钱的老人服务。我一直讲这样一句话,真正特别有钱、有势的,你档次再高,他们也不会来,其实做的正是老年群体中间这一块,而中间这一块是特别大的一块,虽然它也有区分、也有台阶,但是大致上能够捕捉到。所以现在有一些养老项目,环境、设施非常豪华,档次高,但是不挣钱,为什么?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老年人的追求,一味地追求前瞻、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把老年项目做成了五星级酒店,那是不对的,老年人是两重两轻,重子女、轻自我,重积累、轻消费,即便有钱,也不舍得花光,特别是那种每月交服务费的,常年累计下来,这几十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计算成本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站在我这方挣钱去算,也要看看对方愿意花多少钱,我们做的产品就有适应性。
所以,所谓的创新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老人的消费心理,来打造你的产品。
不同老人群体有不同的消费观和需求
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的国家一代一代地老下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中国则不然,我们可以区分建国前老人和建国后老人。建国前老人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不高、很少读书,文盲比较多,工资收入比较低,现在拿退休金也少;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子女家庭,家庭养老功能是比较强大的。所以,作为建国前的老人,真正老了,可以在家里儿女之间轮养。
我们再看看建国后的老人,是第一批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落实者,所以5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双职工,两个人都有工作、有收入,普遍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质、经济收入、家庭结构都和建国前的老人家庭有着严格的区分,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两代人我们做产品该如何做?
老一代建国前的老人,还在健康状态下住进老年公寓的不多,如果有也是知识分子、军队的军转干部、退休干部,还有机关的干部等,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有刚需的是什么人呢?是瘫在床上、需要介护的,所以我们做那种大规模健康型的老年公寓,将来入住率不会高,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介护中心因为有刚需可能会住满。但是我们要看到50后老了以后是什么样?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孩子已经有孩子了,所以家里没有拖累了,但是另一方面要老了,儿女就照顾不过来了,他们健康状态下降,只是年龄高了,就会住进养老机构,特别是在住进之前,他们有度假养老、度假疗养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复合型的调整,一方面把一些老人常住的服务好,一方面把度假型老人、疗养型老人的生活打理起来,这样就抓住了资源,这个资源就可以变成刚才那句话,一定要坚持时代的特征。
作者系中国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
2000年开盘的太阳城项目无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在运营服务方面都力争做到创意领先。在盈利模式方面,大致上是通过房地产开发、销售老年住宅形成了一个快速的回笼,拿回了成本、利润,用这部分利润很快地就把老年生活的配套设施建起来了。当建好以后,我们从财务账目上一看是持平的,虽然没有强大的现金流,但是这些持有型物业有8万平方米,这8万平方米相当于是零投资,这对后来把“为老服务”完全运作起来,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在运营当中,每个设施相互之间又是一个小型的社区内的产业链,比如说医疗是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为疾病、生病服务的,老年人多了、住满了,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也是一个相当的收入。购物、健身、娱乐、餐饮各个方面相互之间都是配套关系,是一个环节关系,所以是互相拉动。这些配套齐全了,反过来促进了入住率和房屋销售率,基本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就是太阳城从14年前开始创新,直到今天这个项目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进入养老产业、做养老产业项目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好的项目、好的模式。
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养老地产新模式
通过14年不断地探索、总结、提高,我们认为当初我们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产品,来做服务。比如说我们老年公寓,当时根据那个时期(14年前)的消费能力和老年人能够愿意拿出的钱,我们做的产品从今天来看,略微小了一些、落后了一些,可是当时是迎合了市场,我们大概做20多平方米的面积,一个老人也好、一对老年夫妇也好,就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而且当时收费低,面积在23平方米、26平方米左右的,大致到今天也就是两个床位收3000-3500元,一个人大概是1000多块钱,早在14年前,一个人还不到1000块钱,就是800块钱,两个人1600元就可以住进来,当时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一直把它总结为叫“一个钱包”的产品,老年夫妇两份退休金,一个人一个钱包,我们花掉老人的一个钱包,让他留一个钱包为自己的生活,其他方面的需求做打理,这样的产品深受老人的喜欢。但是随着往后又有一部分人老了,50后的人老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了,这些设施看起来陈旧、面积过小,我们当时做的框架结构,再过十几年以后,我们可以把两间房改造成一间房,三间房改造成两间房,这样的面积符合未来市场的需求。
一个要具有前瞻性,一个是讲时代的话,哪个时代说哪个时代的话,我们大家一直比较苦闷,商业模式何在?盈利模式何在?其实盈利模式就在老年人的需求,这个需求你捕捉到了,你的产品就成功了,所以今天来讲,进入养老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大面积、高档次,甚至说我是高档的,只为有钱的老人服务。我一直讲这样一句话,真正特别有钱、有势的,你档次再高,他们也不会来,其实做的正是老年群体中间这一块,而中间这一块是特别大的一块,虽然它也有区分、也有台阶,但是大致上能够捕捉到。所以现在有一些养老项目,环境、设施非常豪华,档次高,但是不挣钱,为什么?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老年人的追求,一味地追求前瞻、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把老年项目做成了五星级酒店,那是不对的,老年人是两重两轻,重子女、轻自我,重积累、轻消费,即便有钱,也不舍得花光,特别是那种每月交服务费的,常年累计下来,这几十年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所以我们计算成本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站在我这方挣钱去算,也要看看对方愿意花多少钱,我们做的产品就有适应性。
所以,所谓的创新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老人的消费心理,来打造你的产品。
不同老人群体有不同的消费观和需求
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其他的国家一代一代地老下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征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中国则不然,我们可以区分建国前老人和建国后老人。建国前老人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不高、很少读书,文盲比较多,工资收入比较低,现在拿退休金也少;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子女家庭,家庭养老功能是比较强大的。所以,作为建国前的老人,真正老了,可以在家里儿女之间轮养。
我们再看看建国后的老人,是第一批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落实者,所以5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双职工,两个人都有工作、有收入,普遍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质、经济收入、家庭结构都和建国前的老人家庭有着严格的区分,有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两代人我们做产品该如何做?
老一代建国前的老人,还在健康状态下住进老年公寓的不多,如果有也是知识分子、军队的军转干部、退休干部,还有机关的干部等,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有刚需的是什么人呢?是瘫在床上、需要介护的,所以我们做那种大规模健康型的老年公寓,将来入住率不会高,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介护中心因为有刚需可能会住满。但是我们要看到50后老了以后是什么样?由于他们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孩子已经有孩子了,所以家里没有拖累了,但是另一方面要老了,儿女就照顾不过来了,他们健康状态下降,只是年龄高了,就会住进养老机构,特别是在住进之前,他们有度假养老、度假疗养的需求,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复合型的调整,一方面把一些老人常住的服务好,一方面把度假型老人、疗养型老人的生活打理起来,这样就抓住了资源,这个资源就可以变成刚才那句话,一定要坚持时代的特征。
作者系中国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