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灭籍记》访谈

来源 :清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chu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小平(以下简称傅):《灭籍记》讲述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故事,从梦开始,又以梦收尾。故事终了,我们知道,吴正好在打一款叫《美丽新世界》的游戏。要是对应到赫胥黎的同名作品,小说又似乎多了一层乌托邦色彩。
  范小青(以下简称范):梦幻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不让人抓住把柄。因为历史早已经支离破碎,早已经面目皆非。当我们以为自己在书写历史,并且以为我们是历史的主人,以全知的肯定的口吻去书写的时候,历史也许正在嘲笑我们。我说的这个历史,就是事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许多事情过去了,你就再也无法重现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了,即便是有记载,有传承,也不可能是纯粹的重现。但是人类总是在追寻历史的真相,总是要想还原历史的真面目,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都是胆战心惊的,所以我得用梦幻、用游戏来掩盖对于历史的无知,来表达对于历史的敬畏。
  傅:我感觉小说包含了一种后现代的意味。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特点不就是拼贴和重组么?吴正好做了一个或几个梦也好,还是在现实中经历了很多离奇故事也好,他都更像是在梦里完成了一个拼图游戏。那样,会不会把一个严肃的主题游戏化了?
  范:拼贴和重组是写作中自己对自己的改变文风路径的要求,是自我否定的结果,如果它恰好和后现代吻合,那当然很好,但是我的写作很少学习别人,正如许多影视剧中会注明“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哪怕真的是后现代,那也是属于我自己的,属于我一个人的后现代。
  最后的消解和淡化,是我有意为之的,我觉得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法去写,历史中的隐痛和深忧都不会消解和淡化。
  傅:你似乎有一种独特的禀赋,即使写一个悲剧故事,也能写出喜剧色彩的。你像是在写小说的同时,能跳出来看自己写的小说。
  范:是的,我在写小说时,有时候会跳出来看自己写的小说,所以经常会“作”,作妖,作怪。在悲的时候,用喜剧手法;在喜的背后,掩藏悲情;在激动的时候,戛然而止。其实从《赤脚医生万泉和》开始,到《香火》,再到《我的名字叫王村》,都是一直在采用这样的处理,《灭籍记》也是。
  傅:当然,小说即便是写梦,也得符合某种内在的逻辑,这样才有说服力。另外,第二部分里写郑见桃没怎么费劲就拿到自己档案,这个情节也颇有其离奇之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感觉里,档案似乎都应该是藏在自己看不见或接触不到的地方。
  范:档案个人拿到拿不到的问题,也有一个时代性。在早些年的时候,如果碰到特殊情况,确实都有档案交给本人带走,转交给新单位这样的情况存在。当然郑见桃是骗取档案,所以我设计的管档案的人是个书呆子,很老实,根本不可能想到郑见桃会伪造校长签字,所以郑见桃才顺利地骗走了档案。
  任何的离奇,都应该是从现实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如果现实的泥土中没有离奇的种子,那离奇它就长不出来。如果泥土里并没有,它却长出来了,那可能就是写作的失败。
  傅:一般来讲,作家写作比较强调要有感觉。那是不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有想法也非常重要?
  范:其实我自己在重新读《裤裆巷风流记》的时候,被它的纯朴和干净所感动,但是我再也回到那个纯朴和干净的写作中去了。并不是说《裤裆巷风流记》里没有思想,但是它的言外之意确实不多,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有一种纯粹的感觉,就是你所说的那个“感觉”。
  我以前曾经写过创作谈之类的文章,说自己很害怕思想,我说的是实话。事实上在写作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是不重视思想的,我认为故事和人物中自然会有思想。这个观点也许并不错,但是不能误认为因为故事和人物都会自带思想,所以写作者就不用思考。故事和人物自带的思想,其实说到底还是写作者赋予的。
  想法当然重要,没有想法,你就不知道你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你甚至不知道你要不要写作,你的写作就没有方向,你的第一个字、第一句话写出来,也许就是无意义的,或者是不新鲜的。
  想法很重要,但是想法怎么从作品中呈现出来,同样重要。
  傅:要说奇思妙想,具体到小说情节,郑见桃的初恋王立夫被下放到长平县九里乡,在那里的小学带孩子念宋词,先是郑见桃找到了这里,若干年后,吴正好也寻访过来,发现这里的人们能凭背诵宋词到市场上享受优惠服务,也算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构思。这个情节,要做一点延伸的话,会让人很感欣慰,原来传统文化也能有这样直接的现实功用。这是你想象出来的,还是有现实依据?
  范:这个情节没有现实依据,纯粹是想象出来的,是根据人物的设定和时代生活背景想象出来的。至于传统文化的直接现实功用,这是用的反讽和调侃,事实上可能性不大。但是也许作者内心隐藏着对这种不可能的期望,所以才会设计这样的情节,所以说,这样的情节虽然纯属虚构,但是它同样生长于现实的土壤。
  傅:中国小说是重感觉,轻哲理的。有这么一个背景衬着,《灭籍记》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但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一般说来,哲理或哲学偏抽象,小说或叙事则偏具体,两者看似不能兼容,该怎么把它们像博尔赫斯说的“水消失在水中”那般融合在一起呢?
  范:这个问题,我想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来回答。一个是郑见桃,年轻时丢失了档案,只能靠偷别人的身份活下去,那时她如果要找回自己,她就得坐牢。后来,她老了,时代也变化了,她如果找回自己,不会坐牢了,但是她就得饿死,一样还是不能找回自己。就是因为一份档案、一张纸,她一辈子不能活成自己,最后她冒充自己的嫂子住进养老院,这么荒唐,难道没人发现吗?真的就没人发现。
  另一个是郑永梅。一个不存在的人,却因为有了许多证明他存在的纸,他就存在了,分明没有任何人见过他,但大家都相信有他。郑永梅不存在的大学同学,在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上,纷纷漏洞百出地回憶郑永梅。
  我们再去生活中看看,如果你在几十年后参加同学聚会,听到一个陌生的名字,而且别人都纷纷议论他,你会感觉自己记性不行了,而不是怀疑根本没有这个同学。
  活生生的人,需要一纸身份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一个不存在的人,却一直依靠身份“活”在世间。这种荒诞的书写,并不是来自于荒诞,而是来自于生活的真实,就是水融于水。   傅:一般说来,越是哲理性的小说,越是要体现作者的理念,作家也越是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比如某些边缘人、痴人、畸零人或类似特点的人物,总之是比较另类吧。相比而言,这部小说里的吴正好是特别正常的。要说这个人物有不寻常之处,倒像是更在于,你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别适合做白日梦的职业。
  范:吴正好的职业其实和这个小说关系并不是很大,因为吴正好就是一个很正常很现实很真实的人,吴正好的出现和进入故事,是实实在在的。他谈对象了,要结婚了,可是家里住房条件很差,他有点犯愁。他得把去世的爷爷奶奶的房间打扫干净腾出来,结果无意中发现了他父亲小时候被亲生父母送与他人的一张旧契约。这张契约让一无所有的吴正好嗅出了一些特别的味道,在他的穷追猛打之下,终于得知,他嫡亲的爷爷奶奶是大户,有大宅。这是事实,书上都有记载。吴正好就异想天开了,如果找到祖宅,他还愁什么?终于,经历了种种艰难的奇异的遭遇,吴正好找到了他的亲爷爷郑见桥。被吴正好找到的郑见桥,他的名字,存在在一块墓碑上,他的肉身已经是一堆灰,在土里。
  小说写到这儿,始终还是在现实的范畴中行走,虽然其中穿插许多不太清晰不太确定的细节,但是总体上,吴正好寻亲、然后寻房是真实的,出于真实的目的,想要达到真实的结果。只是,从真实的愿望出发,却出现了别样的结果。这可能就是白日梦的效果。
  傅:我念叨这几个名字的时候,觉得挺有意思。像吴正好,“吴”通“无”,这个名字寓意也就是“无正好”。郑永梅就不用说了,永“没”么,这的确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是大家虚构出来的。再譬如说,叶兰乡这个名字,你虽然没做多少发挥,但我就会想到叶兰,不就是夜郎嘛,所以这个名字也似乎带有点乌有之乡的意味。反正相比你之前的小說,《灭籍记》在人物取名上是很有讲究的。
  范:有几个人物的名字,确实是有讲究的,如你说的吴正好、郑永梅,另外还有郑见桃。因为从前的传说中,有桃树和鬼的关系,说桃花是血红色的,鬼特别愿意住在桃树上。这就是说,我写的郑见桃,没有身份,不存在,像鬼一样。叶兰乡我倒没有特别的用心,经你这么一说,倒好像我是无心插柳了,呵呵。
  傅: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小说分三个部分,外加一个尾声。要我没判断错误的话,该是用了三个人的视角,但都是用的第一人称。不过,虽然是不同视角,但从叙述语调上看,却没有突出个性,反倒是比较一致的。这是有为之的吗?
  范:你看得很准,三个人虽然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视角,但是叙述语调没有突出个性。这是一个问题,我自己是知道的,即便不是有意为之,至少也是惯性使然。因为在这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我好像特别迷恋“好玩”。前不久我还写了一篇关于《灭籍记》的创作谈,题目就叫《“好玩”的背后》。好玩的故事承载历史的命运,“好玩”的背后是对现实的剖析和生存的思考。
  我在创作谈中说:“先自我反省一下,这种好玩的心态是怎么演变来的。这就要说到世界,说到生活,说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了。我曾经在2016年的某段时间,几乎在同一天里,接收到三条内容,一是诺贝尔文学奖给了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接下来假新闻不断、真假新闻混淆);二是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同台演讲被恶搞成情歌对唱,还是粤语版的;三是我们记忆中印象非常深的地道战中鬼子进村那段音乐,原来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中的片段(至今不知真假)。
  世界变得很有趣,变得奇怪、无厘头、好玩,但绝对不是简单的傻傻笑那种好玩,是暗含着错综复杂内容的不可捉摸的有趣,是有着特殊分量的奇怪,是让人感叹沉重的好玩。
  在这样一个时代写作,写的又是时代的故事,我们已经无法用从前的一本正经的老眼光、老观念去看待、去提升,我觉得自己已经‘回不去’,回不到一本正经的状态,已经无法不追求‘好玩’了。”
  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了写作,以至于使不同人物的叙述都成了同一个调调,作者的“自我”太强,没有遵循人物性格特定的艺术规律。
  傅:我们知道现代小说比较强调作者消失在文字背后,从这个角度,这样的叙述话语有点反常规。所以想问问,你怎样看待作者在小说叙述中的位置?
  范:没有刻意去写一个现代小说,所以在写作中并不是时时想到现代小说应该是怎样的,我这样写是不是就不像现代小说了,所以作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跳出来说话。这是因为作者沉不住气,急于表达主题,直接表达主题。这是写作的不足之处。至于作者在小说中的叙述的位置,每个作品都不一样,根据内容和主题来决定。
  傅:小说耐人寻味之处还在于,吴正好亲生父母寻找吴正好,却意料之中又像是意料之外地错过了。这个情节,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其实是吴正好自己说出来的。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而第三部分,乍一看像是一种幽灵叙事。总之这部小说给我感觉,在情节设计上有不少耐人琢磨的地方。
  范:不仅仅是吴正好亲生父母寻找吴正好这个情节,还有好些内容,都是由吴正好说出来的,比如吴永辉的养父母当年进城以及收养吴永辉的事情,比如吴永辉十四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等等。也就是说,除了三个部分三个人的视角外,还有一个全能视角,这个可以理解为是吴正好在寻找中发现的,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刻意跳出这三个固定的视角,作出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叙述。
  傅:就我的阅读,你是很少写父女或母子关系的。
  范:是写过好些父子关系,就像我对自己一直反复书写“寻找”主题一样,我也经常提醒自己,不能老是写父子似兄弟这样的意思。但是提醒了没有用,写到那儿,这种情感、这种需求又顽强地冒出来了,又强行地进入了。我无法从理论上解析这样的情形,人的脑力和心意,都是很奇怪的东西,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但是我想,既然你今天提了这个问题,我会去想为什么的。
  傅:叙述是很考验作家写作功力的。我就想,在赞许你写作洗尽铅华的同时,会不会也有读者认为你偷懒了,毕竟从你早期的作品看,你也是擅长叙述和描摹的。当然话说回来,像《香火》这样的小说,我觉得特别适合用简要的对话来表达禅意、禅境。至于《灭籍记》呢,我也不太能想象,要比较多地展开叙述,会是怎样一个面貌。   范:我写小说一直喜欢用对话,感觉对话的魅力抵挡不住,所以会没有节制,对话泛滥,很享受也很得意对话的过程。基本上对话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但是所有的对话组合起来的作品,却是荒诞的,不确定的,不真实的。
  就像织一张大网,每一根线都是实实在在的线,但是织出来的那张网却是虚幻的,似有似无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任由自己的兴致,正如你说叙述是很考驗作家功力的,因为迷恋对话,叙述功力大减,我正在警醒。
  傅:换个角度看,你近几年的小说融合很多流行语、网络热词,还有一些民间俗语,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城市新书写的一个表象?要是大量用方言去写这一城市的重要部分,反倒有些不合时宜了。
  范:我早期的写作中方言用得比较多,后来渐渐地少了。事实上现在说苏州话的人也少了,即便同是苏州人,只要不是十分的熟悉,碰到一起可能也都说苏州普通话。当然,小说中方言的减少,不完全是时代变化造成的,同时也是自己写作上的变化,感觉有许多自以为深刻的意思,感觉如果用了方言,可能会减弱——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一个过程中的体会。如果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大量使用方言,那说明我的想法和感悟又变化了,也许用方言传达现代意义,是更高级的一种手段呢。
  小说中的一些流行语、网络词,是根据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设置而来的。我近年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写当下城市的年轻一代较多,他们应该是流行语和网络词的主角;民间俗语的使用,既和人物身份有关,又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即便是外来的年轻人,在苏州工作和生活,时间长了,也会受到低调不张扬但却很顽固的苏州文化的影响。
  傅:你的写作有一个大的路径或场域。你不是那种过于依赖个人经验的作家,也不是那种找到一个“邮票般大小的地方”深挖的作家。你显然是能走出圈子实实在在感受生活的。
  范:我的写作面看起来比较宽,有关民生的,什么事什么人都写,但其实还是窄的。你看我基本上没有写过知识分子、文化艺术人士,即使写也只写其中的一两位老年人。干部写过一些,但不算多。所以,在拓展写作面上,我还是大有可为的,呵呵。
  深化写作主题,这是我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在努力着的。
  傅:可否以你的经验说说怎样让自己年轻,并一直有趣?
  范:首先一个,年岁是长了,不是渐长,是来得很快,那是我自己的。但是名声和地位这两样东西,也许在别人看来,它们在我身上有所附属,当然也许他们看到的是假象,只是无论有否,那都不是属于我的。所以,在我的内心,我一直是那个跟随父母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无知懵懂的女孩,世界在我面前,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神奇。我的内心,是那么的好奇,那么地渴望学习,那么地喜欢和农村的小姐妹一起劳动一起玩耍。
  现实生活同质化,网络虚拟世界也无趣,但是艺术的魅力(必须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艺术)永在。无论是欣赏别人还是自己写作,我的乐趣在于新鲜。比如我喜欢追剧观影,而且爱好泛滥,什么样风格的都喜欢,但是也有个毛病,就是同类型的电影和电视剧,短时间内不会多看,看过一两部两三部,即便又有再好的,也暂时不看了,要换口味了。
  我的写作也是如此,不能让自己腻味。
  假如自己没腻味,别人倒腻味了,那就只好说声对不起了。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现代人最不擅长的一件事,就是“等待”。街上的人总是脚步匆忙,似乎有谁在后面追赶一样,从远处望去,甚至能感受到他们急切的心情。  恋人之间的约会也是如此。如果对方迟到一分钟,我们就会赶紧打电话给对方。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这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等待。  但做任何事都需要时机。时机不成熟,即使着急,想要马上做,也不会有任何结果。日本有这样一句话:“只要等待,总有风平浪静之日。”  想必大家都聽过“啐啄
我在建设路口碰到刘立红。她应该是回娘家,和我同方向。当然,我也是回娘家。  我叫她,她有点惊讶,认出我后有种不太高兴的不自然。闲闲地还没拉扯两句,她就丢下我走了,说的是:“我去一趟家乐福,要买点东西。”我目瞪口呆地盯着她急匆匆的背影,去家乐福?最近的家乐福还得从建设路至少坐两站公交呢!她趿着一双塑料拖鞋,穿着一套洗得有点发灰的睡衣裤。这种打扮,去家乐福?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当时我们刚过三十三
三十多年前,朋友从省邮电学校毕业,被分到偏僻的徽州山区工作。  当时,朋友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家在农村的他,每个月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贴补父母和弟妹。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好在爱人善解人意,结婚、生女,毫无怨言。朋友给自己定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不管有錢无钱,只要上菜市场买菜,最起码要买三两肉,给妻女增加一点营养。  当年,小县城的菜市场就在青通河畔的西侧,不大,窄窄的就像杀猪佬随手砍
可以涨价  昨天,我又在一家店铺看中了一双鞋子,可一看,价格太高。于是轻点鼠标换了个店铺再看,连着看了好几家,终于在一家店铺发现了一模一样的鞋子,而价格竟然要比前面几家便宜两百多。这反倒让我一时拿不定主意,我问客服:“为什么你们店的鞋会便宜这么多?”  让我怎么也没想到,客服竟然回道:“亲,你说的是哪款?我们可以为你涨价的!”诚实  同事说他刚毕业那会儿找工作,在应聘现场面试官问:“你最大的缺点是
在东京奥运会上,杨倩为中国摘取了2枚金牌。除了顶级的气步枪水平,杨倩头顶被当作幸运物的小鸭子发卡也格外亮眼。  不止杨倩,从戴黄色泳帽出战的“甲鱼”徐嘉余到赛前必竖中指的加拿大小将桑托·孔多雷利,从甩臂三圈的菲尔普斯到对空出拳、被菲尔普斯“怒视”的查德·拉·克洛斯,奥运健儿的“幸运物品”和“幸运仪式”不一而足。放眼整个体育界,各式各样的用以招来“好运”的习惯更是数不胜数。  研究者发现,运动员的这
“买榴莲就像刮彩票,看命。”这句话实在让人感同身受。  每当炎夏一到,我的嗅觉像是上了发条般灵敏。到了水果摊万物俱暗,一颗颗金灿灿的榴莲就是那道鬼使神差的光,让人恨不得一头扎进榴莲海里,却又在标价前倒下。  疫情让泰国榴莲市场需求暴涨,比2020年第一季度上涨了90%,对于中国吃货来说,泰国榴莲毋庸置疑稳坐头把交椅。  然而,近年来马来西亚榴莲刷爆了存在感,猫山王、苏丹王等来势汹汹抢占市场。  讲
黄鳑鲏不是鱼,是人。真名不知道,我们只是跟着大人们叫他黄鲭皱。  是从何时开始见到黄鳑鲏,记忆中大概在我人小学前的那年初秋。一阵脚踏的梆子声从村西口传来,平时冷清的小村便开始闹腾,早已把一些土游戏玩腻的我们,一窝蜂似的看黄鳑鲏赶鱼,觉得新鲜,刺激,循声追到村西口,沿着沿河的小道,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悄悄话也不说,尾随鳑鲏船。黄鲭皱弯腰落网,黄鲭皱挺身起网。如果连续三网都空着,我们会轻轻地“唉”上一
夜里快十点,电话突然响了,以大彭惯来的经验来说,一般晚上过了九点后响的电话都不会是好事……  1  夜里快十点,电话突然响了,以大彭惯来的经验来说,一般晚上过了九点后响的电话都不会是好事,比如大彭母亲犯心脏病响过,领导临时让大彭去改会议材料响过,还有次是岳丈心梗,那次没抢救过来。最气人的是有个神经病晚上十点半来电逼大彭把他老婆交出来,不交就宰了他!总之,夜晚的电话铃像是黑夜自身转化而来,充满不祥。
一  认识老蔺是在我家的一个租客搬走之后。  老蔺带着一条狗搬进来。他没有老婆,也没有孩子,光杆司令一个。当时我念小学四年级,记不住这个姓,总把他的蔺姓说成“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个子很高,比正常成年男人要高出一头多,长得细纤纤的。  那时正是夏天,我每天上午都要上学,下午写完作业就往外跑,或是跟一些邻居家的小孩子玩儿,或是自己玩儿。可自从有了这个姓蔺的新邻居,就总往他家跑,我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
学霸点菜  一学霸在大学食堂里点青菜,饭堂大妈问他要哪个菜,他说:就要那个十字花科的。回应  电话来了,我的一位病人出了些状况,我必须立即赶到医院。于是我加大油门,让汽车在大街上飞驰。这时,一辆警车跟了上来,我拿起听诊器,将它伸出车窗,希望警察能理解。过了几秒钟,从警车车窗伸出一只手,手中拎著一副手铐。平实  几个同事吃过午饭后在办公室聊天,同事甲说:“其实,能打动我的从来不是那些巧言令色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