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是一种情怀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260ygl2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高杆船技是怎样由桑蚕丝织中演变而来吗?你见过被各色天灯萦绕的夜空吗?你听过来自草原单人多声的神奇歌声吗?你知道台湾詠春文化和大陆武学文化的渊源吗……是的,在没有阅读《传承》之前,我对这些传统技艺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品读过后,深感自身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这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好像是一条条幽静而神秘的时光隧道,带着我走古访今,见证一次次传统与现代的美丽结合。
  传承是一种情怀。《传承》的开篇目录就引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道”为开篇,用中国武术、万安罗盘等深刻阐述和表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后用“金、木、水、火、土”五个框架展示了各具特点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以“和”结尾,更是将本书上升到东方哲学的高度。全书对三十六种传统技艺的古今变迁及传承概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解说。从大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文明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从钻木取火到海派旗袍,中华文明早已完成从生存技巧到艺术欣赏的蜕变。山川不息,文明不止。这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多年的时间里孕育出的沉甸甸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现代化文明的不断发展,许多古老的技艺正逐渐被人们遗忘,落满尘埃。传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技艺传承的关键核心,便是书中所说的传承人。他们身怀绝技,散落在天南海北,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对传统的坚守,对技艺的传承。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代的传承人潜心学习,用心推广。技艺的发展,需要传承人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就像台湾宝石釉陶画的传承人刘铭侮,不仅将以往专用于寺庙装饰的交趾陶研发为现代艺术品,而且在把传统的交趾陶改良为宝石釉之后,又将西方油画与中国陶艺结合在一起,研发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新式陶艺形式。如何让传统技艺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发光发热,是值得每一个传承人深思的问题。
  除了传承人以外,大至整个社会,小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传承的主体。创造与传承、变与不变依旧是一个炙热的话题。
  王词在《烟花那么凉》中说到“我不敢想象,多年以后,当过年只成为炮竹象征性的表演,当空气中弥漫的只是燃放炮竹后硝烟一样的气息,当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看星星,文化传承,我们还剩些什么?”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迷失在回家的途中,人们对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习以为常。如何发现传统,唤醒传统,传承传统,无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屏障。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有清楚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而这一切,都需要从传统中找寻答案,从传承中找到回家的路。
  (指导教师:郑世荣/编辑:彭宇)
  叙说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等的“传承”话题常见,能翻出新意的不多。此文的最大特点是思路严谨、脉络清晰。从“传承”的内核(情怀),到传承的关键(人),再到传承的环境(社会)层层递进、逐一展开,情理交融。此外,令人最欣赏的是文章的首尾相合,堪称妙笔。开篇以排比句式和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接道出《传承》一书解决了多少人类的困惑和不解;而结尾则采用名家说法,直接指出《传承》一书无法解决的现状和传承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种反差对照,形成交错呼应之势,读来令人深思和警醒。
其他文献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的又一精品综艺,节目以经典的古籍为切入点,将大部头的名著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静静讲述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生平。  主持人是“观众缘爆棚”的撒贝宁,第一期还请来了凭借“手磨咖啡”刷新国民形象的倪大红老师出演“古代护书人”伏生。但伏生是谁?他的一生有什么震撼的故事?伏生的一生几乎与《尚书》“绑定”。而这本被许多人形容为“佶屈聱牙”的名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3月19日,一篇《高铁救人被乘务员索要医师资格证》的报道,引起了公众质疑,对高铁及乘务员的责备此起彼伏。有人认为见义勇为不同于医疗执业,无需提供证件;有人为医生Ⅱ乌不平,感叹救人竟然被担责,列车员此举会“涼了医生们的心”,今后列车上再有呼救,还有医生敢站出来吗?高铁部门迫于舆论做出“对突发状况考虑不周、处置方式欠妥”的道歉,但是在一些人看来,道歉修复不了已裂痕蔓延的信任感。从“扶不扶”到现在的“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98年,抗洪抢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
22-23-24合刊,23期的內容都在24期里。
期刊
原文呈现  赏书法,悟人生  □一考生  方仲永堪为神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才高,盛名在外,却因骄傲自满而不思进取,最后泯然众人;小时候谦虚礼让的孔融,也是夙慧天成,长大后因恃才放旷而触怒曹操,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即使我们有一定的实力,也应该学会低调、谦逊,切忌飞扬跋扈,过于高调,“枪打出头鸟”,是为此理。”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告诉我们,人生起笔之缓,并不必然导致结局的失
当机器“智能化”的浪潮滚滚向前,“机器化”的人们该如何应对即将被替代的命运?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到:“单向度的工业社会具有‘极权化’倾向”。当下的社会现实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当人们使用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相同的信息而消化不良,信息社会因此造就了无数“单向度的思想”与“标准化的人”。于是乎,我们顺从于固化的思维模式,一想到“体制”,脑海中便会浮现高墙下脆弱的“鸡蛋”瑟瑟发抖的场
风铃在春的怀抱里摇曳,吐出阵阵低吟。  三两只蝴蝶在春风中翻飞着,舞动着斑斓的羽翅,栖落在一角瓦制飞檐上。檐下风铃作响,风过,传来阵阵桂香。  年轻的小赵从木门里探出身,见了我忙招呼:“你瞧,这店我总还是开起来了。”眉宇间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我会心一笑,其实心里早猜得七八分:眼前这陈旧的古式木屋,雕窗飞檐,如同一座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客栈,散发着古意,让人眼前一亮,心早已飘到千年之外,除了眼前这个敢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日“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经历了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的根本性变化,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对先贤有关衣食的名言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此的思考和认识。要求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早已经失去了需要使用蜡烛生活的场景。如果不是过生日时还要点蜡烛,估计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蜡烛为何物。而当以后的学生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固然知道意境很美,但如果不查一下资料,可能不知所云。因此,当学生面对白蜡烛,茫然不知何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不仅是蜡烛,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场景都已慢慢消失。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图片展。不少人扶老携幼,
威尼斯大运河虽然是意大利的名片和招牌,但多年来河水却都是浑浊的。疫情肆虐之下人们隔离在家,运河的水却悄悄变清了,小鱼游来游去,甚至海豚也来了。一位居民激动地说,我在威尼斯住了快60年,这是我第一次在运河中见到海豚。威尼斯市政办公室发言人表示:“水體变得清澈是因为现在水上交通减少,河底的淤泥和杂物不被扰动的缘故。”不止意大利,世界各地的环境都因为人们被隔离而有了好转。这让人不禁想起丁仲礼院士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