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是要改变不均衡,实现全面的制度供给
中共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上海法院系统的197名法官助理和检察机关8名检察官助理走进考场,接受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面试考核。
这是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初任法官、检察官首次遴选。
通过考核的“助理”们,将根据遴选程序,最终成为纳入员额制管理的法官、检察官。
“之前要成為审判员,需要经历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两个阶段。通过遴选,有望直接成为审判员,畅通了晋升渠道。”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从事了6年法官助理工作的于淼说。
不断加速并走向深入的司法改革,是5年来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缩影。员额制改革则是司法改革的一个生动注脚。
除了员额制,上海还率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率先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率先推进执行体制机制改革,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贡献智慧与经验。
通过相关改革,上海全市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从2013年的131件提高到2016年的228件,名列全国第一;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稳步提升,位居全国前列。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这场革命中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
中共十九大报告19次提到“依法治国”,并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
根据十九大报告,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彼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十九大报告这两个重要政治判断,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沈国明说:“法治及其制度供给本身的不均衡,就是这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象之一。”
他认为,十九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均衡,实现全面的制度供给。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实现了有法可依。
5年来,中国的立法呈现出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特点,取得了一批新的重要立法成果。
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4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4000余件。
十九大闭幕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标准化法、公共图书馆法。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针对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明确了侮辱国歌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同时,依法作出决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两个基本法附件三。
法学界认为,十九大后中国立法工作直接提速增效,尤其是针对国歌法的实施,相关立法配套迅速而有力,覆盖港澳两特区,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决心。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十九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上。
为了实现全民守法,中国在普法层面进行了多项体现中国智慧的制度设计。不仅推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中国策”,更针对现实中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把公共法律服务定位为公共产品,这是对法律服务在认识上的一次非常大的提升。”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主任张劼说。
这位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正在筹建一家新的调解中心,定位为“社会治理法治中心”,通过社会组织,整合社会治理、公共安全、法律、警务专业人员组成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平台,让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到每一个社会细胞中。
专家表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将明显增强,到2050年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中共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上海法院系统的197名法官助理和检察机关8名检察官助理走进考场,接受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面试考核。
这是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初任法官、检察官首次遴选。
通过考核的“助理”们,将根据遴选程序,最终成为纳入员额制管理的法官、检察官。
“之前要成為审判员,需要经历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两个阶段。通过遴选,有望直接成为审判员,畅通了晋升渠道。”在上海浦东新区法院从事了6年法官助理工作的于淼说。
不断加速并走向深入的司法改革,是5年来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缩影。员额制改革则是司法改革的一个生动注脚。
除了员额制,上海还率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率先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率先推进执行体制机制改革,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贡献智慧与经验。
通过相关改革,上海全市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从2013年的131件提高到2016年的228件,名列全国第一;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稳步提升,位居全国前列。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这场革命中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
中共十九大报告19次提到“依法治国”,并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
根据十九大报告,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彼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十九大报告这两个重要政治判断,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沈国明说:“法治及其制度供给本身的不均衡,就是这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象之一。”
他认为,十九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均衡,实现全面的制度供给。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实现了有法可依。
5年来,中国的立法呈现出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特点,取得了一批新的重要立法成果。
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4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4000余件。
十九大闭幕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标准化法、公共图书馆法。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针对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明确了侮辱国歌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同时,依法作出决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两个基本法附件三。
法学界认为,十九大后中国立法工作直接提速增效,尤其是针对国歌法的实施,相关立法配套迅速而有力,覆盖港澳两特区,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决心。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十九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上。
为了实现全民守法,中国在普法层面进行了多项体现中国智慧的制度设计。不仅推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中国策”,更针对现实中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把公共法律服务定位为公共产品,这是对法律服务在认识上的一次非常大的提升。”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主任张劼说。
这位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正在筹建一家新的调解中心,定位为“社会治理法治中心”,通过社会组织,整合社会治理、公共安全、法律、警务专业人员组成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平台,让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到每一个社会细胞中。
专家表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将明显增强,到2050年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