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从平常生活中描写景物的特点的方法;2、了解作者笔下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独特的感受;3、品味文中优美隽永、清新雅致语言;4、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 了解作者笔下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秋独特的感受;2、难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同学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句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够举一些例子。在名家的笔下,秋天是各具特点。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写了一篇散文《故都的秋》,他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角度,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那么究竟他对秋有什么独特感受,着眼点在什么地方,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1、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郁达夫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写的?明确:秋味。2、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3、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写在南方到了秋天的时候想到的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生谈自己的理由。明确:郁达夫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最深,所以从平常的事物来写,才是最真实的,最具有特点的。4、本文的基调是什么?明确:清、静、悲凉。5、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那么这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明确: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6、为什么牵牛花突出的是清呢?明确: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学生齐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透出的是什么?明确:不是,寂寞凄苦的心情。7、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老路,那么他是怎样来写这清秋的寂静呢?明确: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8、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明确:灰沉沉。9、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明确: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盡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秋雨,心情高兴的时候是音乐,不高兴的时候感到烦躁。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而郁达夫却独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单位: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同学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句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够举一些例子。在名家的笔下,秋天是各具特点。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写了一篇散文《故都的秋》,他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角度,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那么究竟他对秋有什么独特感受,着眼点在什么地方,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1、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郁达夫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写的?明确:秋味。2、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明确: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3、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写在南方到了秋天的时候想到的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生谈自己的理由。明确:郁达夫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最深,所以从平常的事物来写,才是最真实的,最具有特点的。4、本文的基调是什么?明确:清、静、悲凉。5、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那么这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明确: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6、为什么牵牛花突出的是清呢?明确: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学生齐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得久吗?透出的是什么?明确:不是,寂寞凄苦的心情。7、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老路,那么他是怎样来写这清秋的寂静呢?明确: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8、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明确:灰沉沉。9、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明确: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盡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秋雨,心情高兴的时候是音乐,不高兴的时候感到烦躁。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而郁达夫却独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单位: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