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该怎么学好高中语文,语文课又该学些什么,“节能作文”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的语文新教材该怎么学……2007年8月28日,应邀来渝讲学的著名学者孔庆东,就目前争议很多的北京语文新教材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这是一套既反对保守,又反对过激的新教材,最核心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8月28日,北京2007年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编委之一的孔庆东,就目前这套新教材的诸多争议,首次做出权威回应,同时对高中语文学习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金庸的作品没有大量进入教材
对广受争议的金庸作品再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孔庆东说:“这是谣传!”
他介绍说,在这套新教材中。《雪山飞狐》只是作为选修课文节选了一段,作为一种语文文本,供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而不是必修的精讲课文。金庸作品并没有大量进入语文课本。
武侠作品能否作为课文?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孔庆东说:“武侠作品好不好,能不能作为课文,要把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选择标准。”作为研究金庸作品的专家,他不提倡中学生都去读武侠,即使要读,“也要读优秀的武侠小说”。
孔庆东说,即使要选择武侠作品进入教材,也一定要慎重,要选取最好的作品,否则,学生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武侠”。
鲁迅依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鲁迅依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孔庆东用一句话回应了对《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被删除的质疑。
他说,“阿Q”不会退出语文教材,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主张选择一些能让学生读懂的文章,并从中去了解和认识鲁迅。高中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鲁迅作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对鲁迅作品存在阐释过度的倾向”,孔庆东说,判断“阐释过度”要从作品本身来衡量,只有超出了文本蕴藏的多层次文化意味的阐释才是过度的。
对鲁迅的作品,他认为不是“过度阐释的问题,而是阐释得不够”,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老师对鲁迅的讲解很“僵化”。学习鲁迅作品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老师怎样去教。
“《阿Q正传》等作品被关注得很多,这次选入新教材的《铸剑》,也是鲁迅很重要的作品,但长期被忽略。”孔庆东说,鲁迅的精神就是一种“铸剑精神”,他本身就如小说中的“黑衣人”一样,一直在向旧的黑暗势力复仇。
“红色经典”是一种“大义”
英雄、先烈、牺牲……这样一些“红色语言”,对今天“90后”的高中生还有吸引力吗?当他们面对这样一些内容的课文时,是否还能接受?
作为编委之一,孔庆东大力主张在新教材中保留这一部分内容。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面临着很严重的形式和内容分离。讲的更多的是一些小感动、小情绪、小体验,软绵绵的东西很多。而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凡是被认为是弘扬人性的,就都认为不是人性的”,“红色经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孔庆东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种“精神”。“包括很多发达的国家,都不会忘记,越发达越不会忘记,包括他们的敌人”。如果忘记了这点,就无异于放下了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会把我们的孩子置身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中。
他主张选择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在教材中达到一种平衡,增加一些“硬”的东西,让学生从中知道什么是“大义”,至少也要让他们学会去问一句:自己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而且,这些“红色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包容“新语文”
很多传统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被删除,大量当代作家作品包括“网络语言”入选,成为这套新教材的另一个争议热点。很多人担心这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文化断层。
“文言文还是占到了50%。我们反对轻视文言文的倾向。文言文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孔庆东在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理念时说。
他主张,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淡化枯燥的语法体系,少讲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选入当代作品和“网络语言”,孔庆东认为这符合“语文”发展规律,那种“新作品”不能进入课本的观念不对。他举例说,鲁迅的《故乡》,一问世就选入了中学课本,并成为传统名篇。
“语言是流动的,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语文’,而且也都有一部分会进入主流语系。凡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就是需要关注的‘语文现象’。而语文素养,也包括对当下文化现象的解读。”孔庆东说,“语文课本的编写,实际上就是‘进进出出’的问题。”
新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这套引发争议的新教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套教材最精华的地方在课后练习。”孔庆东解读了它的“独门秘笈”,“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由浅入深设计了练习。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用轻松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活动,从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套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新教材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网络平台”。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曾在40个试验班进行试讲,每个班都在网络上搭建有一讨论区。很多课本“装不下”的内容被放置到了这里,供学生深度阅读,同时,学生在这里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完成交互式的再学习。而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在具备网络基础的学校,这套教材将发挥巨大的威力!”孔庆东这样评价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不是培养作家
“语文教育曾经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语文当作语法的试验基地,另一种是把语文当作‘文学史全本’。这都不是语文。语文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关注的是独立的语言现象。”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语文教育时,孔庆东说。
“语文课不是要教学生成为作家。语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别人的思想的能力。”他希望语文老师“不管讲多么难的课文,也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怎么教”才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对许多同学“怎么才能学好语文”的问题,孔庆东说:“要学好语文不能光在语文课堂上,要喜欢文字,喜欢阅读。现在可阅读的东西很多,要从找书看到学会挑书看,看好书。”
虽然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成为作家,但是“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直接体现。孔庆东传授的写作秘笈是:“真正的作文创新不是形式,而是要有‘内功’,要写‘节能作文’,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思想!”
“这是一套既反对保守,又反对过激的新教材,最核心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8月28日,北京2007年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编委之一的孔庆东,就目前这套新教材的诸多争议,首次做出权威回应,同时对高中语文学习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金庸的作品没有大量进入教材
对广受争议的金庸作品再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孔庆东说:“这是谣传!”
他介绍说,在这套新教材中。《雪山飞狐》只是作为选修课文节选了一段,作为一种语文文本,供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而不是必修的精讲课文。金庸作品并没有大量进入语文课本。
武侠作品能否作为课文?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孔庆东说:“武侠作品好不好,能不能作为课文,要把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选择标准。”作为研究金庸作品的专家,他不提倡中学生都去读武侠,即使要读,“也要读优秀的武侠小说”。
孔庆东说,即使要选择武侠作品进入教材,也一定要慎重,要选取最好的作品,否则,学生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武侠”。
鲁迅依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鲁迅依然是中国伟大的作家!”孔庆东用一句话回应了对《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被删除的质疑。
他说,“阿Q”不会退出语文教材,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主张选择一些能让学生读懂的文章,并从中去了解和认识鲁迅。高中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鲁迅作品。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对鲁迅作品存在阐释过度的倾向”,孔庆东说,判断“阐释过度”要从作品本身来衡量,只有超出了文本蕴藏的多层次文化意味的阐释才是过度的。
对鲁迅的作品,他认为不是“过度阐释的问题,而是阐释得不够”,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老师对鲁迅的讲解很“僵化”。学习鲁迅作品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老师怎样去教。
“《阿Q正传》等作品被关注得很多,这次选入新教材的《铸剑》,也是鲁迅很重要的作品,但长期被忽略。”孔庆东说,鲁迅的精神就是一种“铸剑精神”,他本身就如小说中的“黑衣人”一样,一直在向旧的黑暗势力复仇。
“红色经典”是一种“大义”
英雄、先烈、牺牲……这样一些“红色语言”,对今天“90后”的高中生还有吸引力吗?当他们面对这样一些内容的课文时,是否还能接受?
作为编委之一,孔庆东大力主张在新教材中保留这一部分内容。他认为,现在的语文课,面临着很严重的形式和内容分离。讲的更多的是一些小感动、小情绪、小体验,软绵绵的东西很多。而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凡是被认为是弘扬人性的,就都认为不是人性的”,“红色经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孔庆东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种“精神”。“包括很多发达的国家,都不会忘记,越发达越不会忘记,包括他们的敌人”。如果忘记了这点,就无异于放下了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会把我们的孩子置身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中。
他主张选择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在教材中达到一种平衡,增加一些“硬”的东西,让学生从中知道什么是“大义”,至少也要让他们学会去问一句:自己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而且,这些“红色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包容“新语文”
很多传统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被删除,大量当代作家作品包括“网络语言”入选,成为这套新教材的另一个争议热点。很多人担心这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文化断层。
“文言文还是占到了50%。我们反对轻视文言文的倾向。文言文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孔庆东在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编写理念时说。
他主张,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淡化枯燥的语法体系,少讲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
选入当代作品和“网络语言”,孔庆东认为这符合“语文”发展规律,那种“新作品”不能进入课本的观念不对。他举例说,鲁迅的《故乡》,一问世就选入了中学课本,并成为传统名篇。
“语言是流动的,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语文’,而且也都有一部分会进入主流语系。凡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就是需要关注的‘语文现象’。而语文素养,也包括对当下文化现象的解读。”孔庆东说,“语文课本的编写,实际上就是‘进进出出’的问题。”
新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这套引发争议的新教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套教材最精华的地方在课后练习。”孔庆东解读了它的“独门秘笈”,“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由浅入深设计了练习。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用轻松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活动,从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套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新教材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网络平台”。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曾在40个试验班进行试讲,每个班都在网络上搭建有一讨论区。很多课本“装不下”的内容被放置到了这里,供学生深度阅读,同时,学生在这里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完成交互式的再学习。而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在具备网络基础的学校,这套教材将发挥巨大的威力!”孔庆东这样评价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不是培养作家
“语文教育曾经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语文当作语法的试验基地,另一种是把语文当作‘文学史全本’。这都不是语文。语文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关注的是独立的语言现象。”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语文教育时,孔庆东说。
“语文课不是要教学生成为作家。语文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别人的思想的能力。”他希望语文老师“不管讲多么难的课文,也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怎么教”才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对许多同学“怎么才能学好语文”的问题,孔庆东说:“要学好语文不能光在语文课堂上,要喜欢文字,喜欢阅读。现在可阅读的东西很多,要从找书看到学会挑书看,看好书。”
虽然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成为作家,但是“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直接体现。孔庆东传授的写作秘笈是:“真正的作文创新不是形式,而是要有‘内功’,要写‘节能作文’,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