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日本东京都,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272万,占总人口的20.7%,即五人中就有一人是高龄者,并且比率还在日益增高。2010年,中国上海市的户籍人口为1412万,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266万,占总人口的16%。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5岁以上的高龄人士如果超过7%,就已经进入高龄社会,因此东京和上海同样面临着“高龄社会”的挑战。
我常常往返于东京和上海,常常观察两地的老人——这两个超大城市里,老人有何不同之处?
第一个不同之处,是走路的样子。上海老人的身姿似乎更好,很少见弯腰驼背的;而东京老人很多都弯着腰。这可能与生活经历有关,比如日本老人生活在榻榻米上,很多人年轻时在乡下种田等等。但我认为,这其中更大的区别性因素在于,老人们是否坚持锻炼。
我观察下来,觉得上海老人比东京老人更注意运动,上海的大部分小区里也都装了供老人运动的器具,而且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三五成群在户外运动的上海老人。
不过这或许也缘于上海老人的“危机感”。我曾听有些上海老人说:“如果走不了路我就完蛋了”——因为在上海和整个中国,能否愉快地安度晚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东京的情况怎么样呢?每天早上去医院门诊部的都是老人,老人一伤风感冒就去医院看病。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很发达,因此老人都靠保险、靠西药、信仰医生,坚持自己锻炼身体的远不如上海多。即使东京有那么多绿化空间和公园,也看不到多少锻炼身体的老人。
此外,老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在上海,可以看到,国家对高龄人口的照顾和补贴制度已经在不断发展。市区、街道、小区都有敬老院,高龄者也有一定的国家补贴,但是和日本比起来,仍然有很大区别。
一般中国家庭对“外面的”养老设施仍然比较消极:敬而远之,不敢信任,还是要依靠自己家庭的力量照顾。如果子女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会被认为是不孝顺,因此敬老院的主要住户仍然是孤寡老人、重度病人和生活困难人群。
而日本由于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多年,观念普及,各种相关政策和社会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
大致来说,日本老人养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家照顾”,另一种是在收费养老院里照顾,两种都可以使用“老人护理保险”。这种保险制度从2000年开始实施,尽管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却非常有效。在国家和个人“互相帮助”的大前提下,由达到一定年龄的工作者定期向其中存入一些钱,为自己的老化做准备,等真正的老年来到时,自己和家庭的负担就大大减轻。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5岁以上的高龄人士如果超过7%,就已经进入高龄社会,因此东京和上海同样面临着“高龄社会”的挑战。
我常常往返于东京和上海,常常观察两地的老人——这两个超大城市里,老人有何不同之处?
第一个不同之处,是走路的样子。上海老人的身姿似乎更好,很少见弯腰驼背的;而东京老人很多都弯着腰。这可能与生活经历有关,比如日本老人生活在榻榻米上,很多人年轻时在乡下种田等等。但我认为,这其中更大的区别性因素在于,老人们是否坚持锻炼。
我观察下来,觉得上海老人比东京老人更注意运动,上海的大部分小区里也都装了供老人运动的器具,而且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三五成群在户外运动的上海老人。
不过这或许也缘于上海老人的“危机感”。我曾听有些上海老人说:“如果走不了路我就完蛋了”——因为在上海和整个中国,能否愉快地安度晚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东京的情况怎么样呢?每天早上去医院门诊部的都是老人,老人一伤风感冒就去医院看病。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很发达,因此老人都靠保险、靠西药、信仰医生,坚持自己锻炼身体的远不如上海多。即使东京有那么多绿化空间和公园,也看不到多少锻炼身体的老人。
此外,老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在上海,可以看到,国家对高龄人口的照顾和补贴制度已经在不断发展。市区、街道、小区都有敬老院,高龄者也有一定的国家补贴,但是和日本比起来,仍然有很大区别。
一般中国家庭对“外面的”养老设施仍然比较消极:敬而远之,不敢信任,还是要依靠自己家庭的力量照顾。如果子女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会被认为是不孝顺,因此敬老院的主要住户仍然是孤寡老人、重度病人和生活困难人群。
而日本由于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多年,观念普及,各种相关政策和社会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
大致来说,日本老人养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家照顾”,另一种是在收费养老院里照顾,两种都可以使用“老人护理保险”。这种保险制度从2000年开始实施,尽管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却非常有效。在国家和个人“互相帮助”的大前提下,由达到一定年龄的工作者定期向其中存入一些钱,为自己的老化做准备,等真正的老年来到时,自己和家庭的负担就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