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杭职院校长贾文胜说,一切的问题就出在教育供给侧与企业、社会需求侧出现了脱节,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是“结构性过剩”所致。教育产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也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清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怎么培养人才,学校最有经验。所以校企合作,不仅仅要融入,还要融合、融通,需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才能让职业教育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关键词:供给侧;教育;服装
一、供给侧改革对服装中职教育的影响
为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需要。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中职教育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建设、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期盼,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山市沙溪镇教育局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工作。
市教育局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专业点设置、招生计划、招生政策等方面积极争取广东省教育厅支持,及时帮助试点单位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积极支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应用技术学院在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希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引领作用,科学制定中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试点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学生渐进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加挂应用技术学院牌子的中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用感,充分认识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聚焦于内涵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全市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二、供给侧改革对服装行业的发展
1.供给侧产品和消费者需求的矛盾。国内较国外尚有差距,不能满足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国外某些产品质量可信度较高;三是价格差,国外的产品可能在价格上有优势。简言之,大家是去“买品牌、买服务、买体验、买放心”。
比如,国人买日本的电饭煲,一些人认为这是过分迷信外国产品的表现,可殊不知,日本的电饭煲釆用了电子加热技术,整个内胆环绕式加热,一句话“让米粒在电饭煲里跳舞”就打动了消费者,这就是产品生产理念的不同,日本的理念是把米饭做好,而我们的理念还是把米饭做熟。
国内零售寒冬的表面原因是经济下行导致消费者需求不足,但是实质上是供需错配造成的,一边是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苏醒,开始追求中高端品质有保障的产品;而另一边的国内生产商一味追求产能,不热衷于研发创新,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国内中高端产品供应缺乏,这也难怪消费者不买账,而海外代购以及跨境电商应声而起。
近几年纺织服装业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产的情况。而如何控制库存过高并促进消费,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服装行业加强原创设计破解同质化。过去几年,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的内需低迷,另一方面是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
而加强原创设计会让服装从最初形象设计到物质结构的设计,再上升到材料组成的设计,每个步骤都注重原创和创意,从而打造一批批“小而美”的服装品牌。
3.产品更接近顾客才能引领消费回流。据统计,从去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占67.7万亿GDP的2.2%,证明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依然强劲。服装作为国内消费者海外消费的热门品类,这与国内服装市场需求不振形成鲜明对比。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外流与内需低迷矛盾的背后是本土品牌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本质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力点在供给端,但着眼点应该在需求端。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源泉和动力。一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研究和调研用户群体,进一步细分市场,做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真正了解客户的心声,产品要更美、更接近顾客,引领消费回流。
4.柔性化与精益化生产并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供给侧改革,中央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些报告里的新词汇为正在寻求转型的服装企业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地摊经济”已经退出时代潮流,“价格越低购买力越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商家现在应该去满足的是一群高收入、高教育、高品味的消费者需求。拥抱“轻奢时代”需要“匠心”,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竞争和消费者对更优质产品的需求,将推动更多的企业必须依靠更具工匠精神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专注于打造服装柔性供应链平台的辛巴达是柔性化与精益化生产并济的典型案例。柔性供应链作为一种新模式,可以解决服装品牌最头疼的库存问题。辛巴达的柔性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帮助服装卖家/品牌商从过去的提前1年到6个月下单提前至10天,多款式小批量100件起订,3天大批量翻单,无论大单小单均可以保证品质统一可控,及时交货,将供应链对市场的柔性快速响应发挥到极致。帮助品牌商/卖家抓住流行趋势增加销售机会,并消灭库存积压风险。
辛巴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服装供应链的改造及创新,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链接面料商/工厂/工人/服装品牌/设备商/仓储物流等服装行业相关角色,并助其升级,建立数据透明、自由交易、高效协同的智能化柔性生产大网,服务服装产业,创造服装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辛巴达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坚持精益生产的匠心精神,获得了行业的认可。
5.服装新供给催生新需求。“供给侧改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市场消费升级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而内部动力则来自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深化变革和创新实践,让消费者从消费升级的红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提升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支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命题,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民间也有俗语这样说,即有个卖什么的,总会有个买什么的。所以,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以新供给催生新需求,而非原来的单纯刺激需求。iPhone在出现之前,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手机,一旦出现,消费者被它的品质所打动,所以再贵,连夜排队也要买。
時代在进步,人们的穿着需求也在变化。买衣服除了追求个性化,还讲究功能性。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也在改变,各大网络运营平台的出现,如:天猫、京东等,实体店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做的,就是踩准这个节奏进行创新,做好产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不断地创新,才会永远有市场。
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扩大增加中高端供给的“加减法”,将保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系统发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对路”供给引导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淄博市社区居民传统服装养生项目开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研究[D]. 李智偎.四川师范大学 2016.
作者简介:彭云怡(1987-8-),女,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服装结构及立体造型。
关键词:供给侧;教育;服装
一、供给侧改革对服装中职教育的影响
为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需要。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中职教育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建设、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期盼,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山市沙溪镇教育局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工作。
市教育局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专业点设置、招生计划、招生政策等方面积极争取广东省教育厅支持,及时帮助试点单位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积极支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应用技术学院在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希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引领作用,科学制定中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试点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学生渐进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加挂应用技术学院牌子的中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用感,充分认识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聚焦于内涵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全市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二、供给侧改革对服装行业的发展
1.供给侧产品和消费者需求的矛盾。国内较国外尚有差距,不能满足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国外某些产品质量可信度较高;三是价格差,国外的产品可能在价格上有优势。简言之,大家是去“买品牌、买服务、买体验、买放心”。
比如,国人买日本的电饭煲,一些人认为这是过分迷信外国产品的表现,可殊不知,日本的电饭煲釆用了电子加热技术,整个内胆环绕式加热,一句话“让米粒在电饭煲里跳舞”就打动了消费者,这就是产品生产理念的不同,日本的理念是把米饭做好,而我们的理念还是把米饭做熟。
国内零售寒冬的表面原因是经济下行导致消费者需求不足,但是实质上是供需错配造成的,一边是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渐苏醒,开始追求中高端品质有保障的产品;而另一边的国内生产商一味追求产能,不热衷于研发创新,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国内中高端产品供应缺乏,这也难怪消费者不买账,而海外代购以及跨境电商应声而起。
近几年纺织服装业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有公司老板跑路或破产的情况。而如何控制库存过高并促进消费,成为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服装行业加强原创设计破解同质化。过去几年,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是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的内需低迷,另一方面是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规模增长过快等因素导致整个行业普遍出现库存过高、资金周转困难。
而加强原创设计会让服装从最初形象设计到物质结构的设计,再上升到材料组成的设计,每个步骤都注重原创和创意,从而打造一批批“小而美”的服装品牌。
3.产品更接近顾客才能引领消费回流。据统计,从去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约1.5万亿元,占67.7万亿GDP的2.2%,证明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依然强劲。服装作为国内消费者海外消费的热门品类,这与国内服装市场需求不振形成鲜明对比。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外流与内需低迷矛盾的背后是本土品牌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本质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力点在供给端,但着眼点应该在需求端。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源泉和动力。一定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研究和调研用户群体,进一步细分市场,做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真正了解客户的心声,产品要更美、更接近顾客,引领消费回流。
4.柔性化与精益化生产并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供给侧改革,中央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些报告里的新词汇为正在寻求转型的服装企业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地摊经济”已经退出时代潮流,“价格越低购买力越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商家现在应该去满足的是一群高收入、高教育、高品味的消费者需求。拥抱“轻奢时代”需要“匠心”,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竞争和消费者对更优质产品的需求,将推动更多的企业必须依靠更具工匠精神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专注于打造服装柔性供应链平台的辛巴达是柔性化与精益化生产并济的典型案例。柔性供应链作为一种新模式,可以解决服装品牌最头疼的库存问题。辛巴达的柔性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帮助服装卖家/品牌商从过去的提前1年到6个月下单提前至10天,多款式小批量100件起订,3天大批量翻单,无论大单小单均可以保证品质统一可控,及时交货,将供应链对市场的柔性快速响应发挥到极致。帮助品牌商/卖家抓住流行趋势增加销售机会,并消灭库存积压风险。
辛巴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服装供应链的改造及创新,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链接面料商/工厂/工人/服装品牌/设备商/仓储物流等服装行业相关角色,并助其升级,建立数据透明、自由交易、高效协同的智能化柔性生产大网,服务服装产业,创造服装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辛巴达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坚持精益生产的匠心精神,获得了行业的认可。
5.服装新供给催生新需求。“供给侧改革”的外部动力来自于市场消费升级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而内部动力则来自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深化变革和创新实践,让消费者从消费升级的红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提升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支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命题,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民间也有俗语这样说,即有个卖什么的,总会有个买什么的。所以,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在于,以新供给催生新需求,而非原来的单纯刺激需求。iPhone在出现之前,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手机,一旦出现,消费者被它的品质所打动,所以再贵,连夜排队也要买。
時代在进步,人们的穿着需求也在变化。买衣服除了追求个性化,还讲究功能性。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也在改变,各大网络运营平台的出现,如:天猫、京东等,实体店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做的,就是踩准这个节奏进行创新,做好产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不断地创新,才会永远有市场。
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扩大增加中高端供给的“加减法”,将保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系统发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对路”供给引导消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淄博市社区居民传统服装养生项目开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研究[D]. 李智偎.四川师范大学 2016.
作者简介:彭云怡(1987-8-),女,广东省中山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服装结构及立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