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人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教师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不错,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接受知识,有知才有能,知识越丰富,自学能力就越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问题在于应该如何看待讲,怎么讲和讲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激增,课堂上传授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说话,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行的。正如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是乐意去做而是被迫去做,是做不好的,做不了的。
  学习语文,要掌握很多的东西,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启发学生。这自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你问他原因何在,他就会不客气地说:“我对语文不感兴趣。”回答有一定道理,“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习语文本来就“苦”,你又反反复复地说“苦”,如此说来,学习语文岂非只有苦而无乐了吗?那学生何必苦而为之呢?即使学了,而整日如坐针毡,恐怕也难学出什么名堂,吕叔湘先生说:“我们做事要感到有兴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感到苦,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在那儿学,这效果也不会好。读书应当有乐趣,光讲苦不好。”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激疑”,也就是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怎样问?日本教育心理学家龙泽武文说得好,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当然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但是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超脱学生的实际,否则,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是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教”就是启发,就是挑起思维的矛盾。有些教师在讲完课文后,问几声“我讲的大家懂了没有?有不懂的就提出来。”如果学生回答“懂了”,则沾沾自喜;如果下面鸦雀无声,便以为是默然认可,也感到心安理得,从而便“收兵回朝”了。这样做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只不过如此简单”的错觉,事实上,学生可学的、要问的,远非在于“我讲的”,如果教师善于“教有疑”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问无止境,求学无终止。钱梦龙老师讲授《天上景物记》,几经激疑释疑,学生都以为无疑可问了,这时,钱老师“激”了一句,“大家想想,同样是描写天山森林,作者為什么一会用‘翠绿’,一会用‘墨绿’来形容?这又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了起来,既领会作者用词之妙,又感觉到语文这东西真是越学越有得学。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老师的激疑,是引起学生思维的投水之石,而学生的质疑,则是他们对教材实现认识飞跃的起点,是思维的标志。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能力不具有遗传性,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听出来的。任何一种能力都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有的教师一上课四十五分钟全包,甚至把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也做出答案来交给学生。总以为自己的职责是教书,好像不把书讲透讲烂就是失职,总觉得自己闻道于先,又身经百试,似乎学生按我的既定方针做,保管百试不殆。其实,传授知识和讲授知识并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了,你收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传递信息,而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却必须通过主观能动性。学生经过思维、消化,再进一步练习,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才能转化为能力。
  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目前还普遍存在一种不好的倾向,那便是名曰“多练”,实则搞“题海战术”。今天做这个学校的“中考指南”,明天练那个学校的“试题汇编”,弄得学生无以自拔。如此这般,只能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助于自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训练既要严,严师才能出高徒;也要工而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学生让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训练亦并非仅指做习题,阅读也是它的一个方面。农村老乡把学生称作读书人,顾名思义,读书人就应该让他多读点书。
其他文献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
期刊
一、语言要规范、优美  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音调和谐,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的普通话,用以朗读、讲课,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富有音乐色彩的美妙意境。在语文课上,用普通话读出作者的情感,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在美文的熏陶中学生的崇高理想得以加深,文学修养得以提高,审美体验得以加强,语文兴趣更加浓厚。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使学
期刊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个学生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得
期刊
一是语文老师在课前与作品的情感交流。应该说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驾御这种魅力,将它收入囊中。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语文老师一定要先让自己感受到这一点:语文带给我们的是一首首感人的诗,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在讲解初二的一篇文章《陋室铭》之前,我读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期刊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具体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
期刊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课更是如此。段力佩先生曾经说:“要使课堂始终吸引学生,使大家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教师的艺术魅力越大,课堂就越有味,教学效果就越好。如何使课堂生味?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导语生趣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导语如同戏的序幕,序幕一拉开,就让学生进入了某种气氛或情趣中,从而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好的开头,应如高手对弈,第一着就能为全局的胜
期刊
一、激发兴趣  1、開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名胜古迹、工厂,参与班内联欢会、故事会、学校的运动会、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郊外踏青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注重积累素材  为了更好地利用每次活动获得的材料,活动之后,让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的形式把活动写下来,并写出所感所想。这样就开拓
期刊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
期刊
课文教参上提到,《岳陽楼记》中的三、四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分别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思想感情。不少资料书在提及《岳阳楼记》中此处的景物描写与人物(“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也提到是洞庭湖的“气象万千”之景观使得“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并提之以“触景生情”来分析。但是,我认为,我们在理解这两个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与“迁客骚人”的情感关系时,如果
期刊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名篇佳构意蕴深远,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由于性情学养及欣赏的角度不同,对同一篇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正如人们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众多读者也有不同的解读,尤其是对“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的理解。有读者认为此句表达了作者以身许国誓死戍边,立志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