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活动建议”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指导思想,以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这些新增栏目的功能,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要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要以理为中心,要创设促进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历史教科书中的“动脑筋”题、“活动与探究”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利用这些题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有时甚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中的“动脑筋”题:“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课上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及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总之,这类题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扭转“教师在舞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增强学生对文献资料的理解能力
课文中的“动脑筋”题很多与图表、文献资料相配合,他们被安排在课文旁与课文一道构成一个整体。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历史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但是教科书如果只提供文献资料,而不附任何题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不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影响对文件资料内容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目的提示,使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相对深刻些,并养成阅读文献资料的习惯。
三、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建立和形成探究式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家所说,教学“最机智的办法是不把科学当作一个证明或证实过程,而把它当作一个发现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探究心理,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具体而言,就是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鼓励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满足和发展。而教科书中的“动脑筋”题为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如讲造纸术的发展与改进时引导学生对今天大力提倡用“再生纸”展开讨论,探究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变废为宝,节约有限的资源,这样能鼓励学生多创新,多为人类作贡献。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历史学科的诸项能力中,历史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诚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动脑筋”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这类题目的启发性强,能激活学生思维。如《秦王扫六合》一课要求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又如在讲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我们根据材料让学生弄清这一政策的严重后果,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做法大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和教材改革后,新教材增设了不少活动建议,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历史课上不仅动脑、动口,还动手。如教师在初一历史课上讲氏族公社时,让学生用泥做一个容器,体会一下用什么方法做成什么形状,才能把这个容器做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学习《和同为一家》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课上表演,從而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础素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或交往,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有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生交流和分享创意、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材上“活动课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自编、自导、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短剧,课上我们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在吐蕃三个历史场景。在整个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有表演成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总之,新增栏目的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由于走进新课程的时间较短,许多见解还不成熟,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学习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使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局面,结出丰硕的成果。
(责编 庞丹丹)
一、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要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果,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要以理为中心,要创设促进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历史教科书中的“动脑筋”题、“活动与探究”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利用这些题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有时甚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中的“动脑筋”题:“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课上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及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总之,这类题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扭转“教师在舞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增强学生对文献资料的理解能力
课文中的“动脑筋”题很多与图表、文献资料相配合,他们被安排在课文旁与课文一道构成一个整体。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历史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但是教科书如果只提供文献资料,而不附任何题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不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影响对文件资料内容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目的提示,使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相对深刻些,并养成阅读文献资料的习惯。
三、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建立和形成探究式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家所说,教学“最机智的办法是不把科学当作一个证明或证实过程,而把它当作一个发现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探究心理,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具体而言,就是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鼓励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满足和发展。而教科书中的“动脑筋”题为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如讲造纸术的发展与改进时引导学生对今天大力提倡用“再生纸”展开讨论,探究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变废为宝,节约有限的资源,这样能鼓励学生多创新,多为人类作贡献。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历史学科的诸项能力中,历史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诚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动脑筋”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这类题目的启发性强,能激活学生思维。如《秦王扫六合》一课要求学生评价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又如在讲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我们根据材料让学生弄清这一政策的严重后果,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做法大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和教材改革后,新教材增设了不少活动建议,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历史课上不仅动脑、动口,还动手。如教师在初一历史课上讲氏族公社时,让学生用泥做一个容器,体会一下用什么方法做成什么形状,才能把这个容器做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学习《和同为一家》一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课上表演,從而培养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础素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或交往,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有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生交流和分享创意、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材上“活动课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自编、自导、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短剧,课上我们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饰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在吐蕃三个历史场景。在整个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有表演成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总之,新增栏目的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由于走进新课程的时间较短,许多见解还不成熟,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学习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使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局面,结出丰硕的成果。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