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小学科学课堂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法,提倡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运用,可以提高科学课堂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的积极性和科学的创造性,让学生对科学课不仅喜欢学,而且高效地学。那么,如何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建立时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信息技术与学习激情相结合。
用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上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现实生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这一课时,(1)班使用多媒体技术课件教学,有图片、动画、声音,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2)班使用传统教学,黑板、粉笔、课本,学生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发言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刺激效果更明显,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信息技术与探究情境相结合。
小学生大部分还处在感性思维期,科学课上,学生还是喜欢具体形象的实物,而信息技术则为教师创设了更生动、更逼真的探究情境。教师使用黑板板书传授知识时,不能对真实图像、原始声音进行还原,只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黑板文字书写,这样信息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就会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中,科学信息的存储与处理过程都是数字化的,信息可以高质量地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和特技处理。在科学课上,利用多媒体传授知识可谓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时,有些学生对昼夜为什么交替不太清楚,于是,笔者将昼夜交替关系用动画形式体现,利用flash演示:太阳照在地球一面,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变化。有了多媒体的介入,化难为易,使学生直观地探究到了昼夜交替变化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时效课堂
1.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辨力、动手执行力等。对学生平常不注意的现象,通过信息技术拍摄DV投射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在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环节时,可以首先播放多媒体DV,然后向学生介绍空气占据空间的案例——气球打气后鼓起来,再指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全班展开交流,最后引导各小组设计自己组的空气占据空间的案例。从学生的设计中,发现不少独具匠心的方法。比如,塑料袋捉空气、空气走进泡泡、不湿的卫生纸等。然后让学生动手将这些设计制作出来,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上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基本能全面、主动、和谐地建构知识。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上可以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循环教学中,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科学课上一些试验操作过程,降低教学成本,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两位力气大的同学把两本书每一页交叉夹在一起,再用力把书拉开,可却拉不开。学生兴趣很大,热烈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的猜测,用数据来验证。学生发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摩擦力也跟着变化,从而证实了猜测的正确。再比如:认识常见岩石的活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不同岩石,让学生找出其中相同的岩石。学生移动鼠标点住岩石,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信息技术提升合作互助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观察、实验、集体讨论等活动来完成,这些活动大都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互助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这课时,利用屏幕温馨提示:(1)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接亮的方法最多;(2)小组组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连接的电路,试着用简单的线路图画出连接装置。每接亮一种,就用线路图画下来;不亮的也用线路图画下来;(3)小组内讨论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各组成员发挥聪明才智,各司其职,这样,既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在学生活动及交流的过程中,笔者都用DV机记录下来,通过DV重播的方式,向全班展示团结合作的小组,并及时给予表扬。
4.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
信息体量巨大,每天都在不断补充更新,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把信息变成科学知识的宝库。如,笔者在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大家知道哪些生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每位同学自主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生物做介绍,可以提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结果,上来介绍的学生都显得相当专业,有的还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装配信息技术设备,提供先进多样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时效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深刻总结和反思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运用的经验和教训,以达到最佳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系“小学科学课堂上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合理装配与使用效益”课题(立项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编号:FZ2014GH06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庄严)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信息技术与学习激情相结合。
用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上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现实生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这一课时,(1)班使用多媒体技术课件教学,有图片、动画、声音,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2)班使用传统教学,黑板、粉笔、课本,学生兴趣不大,注意力分散,发言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刺激效果更明显,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2.信息技术与探究情境相结合。
小学生大部分还处在感性思维期,科学课上,学生还是喜欢具体形象的实物,而信息技术则为教师创设了更生动、更逼真的探究情境。教师使用黑板板书传授知识时,不能对真实图像、原始声音进行还原,只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黑板文字书写,这样信息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就会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中,科学信息的存储与处理过程都是数字化的,信息可以高质量地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和特技处理。在科学课上,利用多媒体传授知识可谓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昼夜交替”时,有些学生对昼夜为什么交替不太清楚,于是,笔者将昼夜交替关系用动画形式体现,利用flash演示:太阳照在地球一面,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变化。有了多媒体的介入,化难为易,使学生直观地探究到了昼夜交替变化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时效课堂
1.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辨力、动手执行力等。对学生平常不注意的现象,通过信息技术拍摄DV投射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在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环节时,可以首先播放多媒体DV,然后向学生介绍空气占据空间的案例——气球打气后鼓起来,再指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全班展开交流,最后引导各小组设计自己组的空气占据空间的案例。从学生的设计中,发现不少独具匠心的方法。比如,塑料袋捉空气、空气走进泡泡、不湿的卫生纸等。然后让学生动手将这些设计制作出来,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上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基本能全面、主动、和谐地建构知识。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上可以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循环教学中,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科学课上一些试验操作过程,降低教学成本,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两位力气大的同学把两本书每一页交叉夹在一起,再用力把书拉开,可却拉不开。学生兴趣很大,热烈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的猜测,用数据来验证。学生发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发生变化时,摩擦力也跟着变化,从而证实了猜测的正确。再比如:认识常见岩石的活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不同岩石,让学生找出其中相同的岩石。学生移动鼠标点住岩石,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信息技术提升合作互助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观察、实验、集体讨论等活动来完成,这些活动大都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互助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这课时,利用屏幕温馨提示:(1)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接亮的方法最多;(2)小组组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连接的电路,试着用简单的线路图画出连接装置。每接亮一种,就用线路图画下来;不亮的也用线路图画下来;(3)小组内讨论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各组成员发挥聪明才智,各司其职,这样,既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在学生活动及交流的过程中,笔者都用DV机记录下来,通过DV重播的方式,向全班展示团结合作的小组,并及时给予表扬。
4.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
信息体量巨大,每天都在不断补充更新,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把信息变成科学知识的宝库。如,笔者在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大家知道哪些生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每位同学自主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生物做介绍,可以提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结果,上来介绍的学生都显得相当专业,有的还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装配信息技术设备,提供先进多样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时效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深刻总结和反思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运用的经验和教训,以达到最佳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系“小学科学课堂上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合理装配与使用效益”课题(立项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编号:FZ2014GH06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