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we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一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本论文从课前有效预习;课中学法指导;课后拓展延伸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问难能力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有效预习 方法引领 有效延伸 乐问 想问 善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一步。围绕这一主题,我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课前有效预习,激发“想问”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课前预习,并做好预习的指导工作。尤其是通过学生的预习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不断培养。对于低年段孩子来说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鉴于此我设计了与低年级年龄特点相符合的“预习单”。
  1.低年级的预习单促进学生“想问”。
  我会认(依靠已有的识字经验和识字基础圈出会认的生字)。
  我会写(教师提供新字的笔画笔顺,学生根据能力进行描红)。
  我会读(我读了几遍课文,我可以得到几张笑脸)(家长评价、学生自评)。
  我会问(我还不明白的问题)。
  我会想(通过思考我弄懂了的内容)。
  在“我会问”这个环节上,教师要进行专门的指导,引导学生从课题、不懂的词语、不懂的句子等方面提出问题,做记号。我还制定了“三不管“原则,即“不管问什么;不管问得对不对;不管问题大与小。”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不能批评、嘲讽,要顺势而导,引向正途。
  例: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
  从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单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井”和“井沿”不理解。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见过井,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意外。我就指导学生在书上这个词下面画一条横线并打上问号,以此来指导学生提问题做标记。在备课时我搜集一些井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我还经常利用预习单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你问我答”的活动,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我在班级里还设立了“问题卡”,告诉学生产生的疑问或者在无意之中突现的新观点、新方法,要及时记录在“问题卡”上,以便于向人请教……在这种平等、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想问”的意愿被激发起来了,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也随即被带动起来。
  2.中年级的预习歌促进学生“乐问”。
  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没有了预习单的帮助,再加上预习内容的增加,预习要求的提高,随之带来的预习任务也变得不再简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遵循“能力为重,方法为先”的指导思想,重点关注中年段能力目标——把握主要内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指导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技能,我们将预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编成一个个语言活泼、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顺口溜、儿歌。既寓教于乐,又为学生预习指明了方向。下面是老师们编的预习顺口溜:
  三年级预习顺口溜
  一标段儿,二读文儿。
  三正音儿,四解词儿。
  五思内容理脉络。
  六做标记提问题儿。
  课前预习要做好,
  互帮互助解难疑儿。
  四年级预习歌
  初读课文画生字,
  选择方法解难词,
  熟读课文理脉络,
  善于思考乐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中年级开始进行批注预习,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或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在内容上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还要关注情感的表达,形象优美的语言。这这些方面提出问题,以体现中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课上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困惑,请组内成员帮忙解答,进而梳理出共同的问题全班解决。
  例,三年级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文中有个问题泡泡 “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我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有意提示学生学着泡泡的样子去思考,去提问,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标注在这段话的旁边。在泡泡的启发下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泡泡“为什么电脑网络如同蜘蛛网?”“为什么我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这样用吐泡泡的形式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路径,不仅激发了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学到了质疑的方法,而且活跃了思想,发展了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的一切 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这说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条件。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探索的喜悦,从而乐于提出问题。
  3.高年级的批注式预习使学生的提问引向深处。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年级的预习在中年级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要求,更要关注对文章条理的把握,对文章重点部分的批注,对文章疑难问题的思考。为此,我研究出了适合小学高年级的预习方法——批注式预习法。即在基础性预习(扫清障碍、理清脉络)之上,通过“批画重点,捕捉字眼、关键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预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先交给学生捕捉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以此提出问题,并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渐渐学会了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反复出现的重点词”;抓住“细节描写”发现问题。
  例: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在预习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写法、看似矛盾之处进行质疑,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如:儿化音一般用在比较轻巧灵活的事物上,为什么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还用“虎势儿一站”和“一身牛劲儿”这样的儿化音呢?用“一身牛劲”不是更显得有力气吗?再如:课文用语言描写王熙凤的威严,为什么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她的衣着外貌呢?这有什么好处呢?在前一节课《人物描写一组》的质疑方向引领下,学生再提出问题时关注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在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读到描写托德的面部表情,学生就很自然地抓住了看似矛盾的表述,提出了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这里面用了三个“还有”不是显得很啰嗦吗?这么多皱纹写一个不就可以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地写呢?
  诸如这样逐层深入地培养预习习惯,不仅激发了学生自能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读书质量,还使学生读书思考的角度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问题意识逐渐提升,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质量越来越高,教师的以学定教目标更加明确,读写联动也得到了落实,就连学生的习作也会为读者设疑了,这不是学以致用的最好佐证吗?
  二、课中方法引领,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标主张以“问题” 驱动课堂,把“问题”作为学习的主线,以学定教。可见更深入的学习还需要问题的带动,有了问题的带动,探索才会更有价值。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舍得花时间培养学生“敢问”、“乐问”、“能问”,更要下功夫引导学生“善问”。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单纯地凭借直观感觉随意地提问,不仅问题思路不清晰,也抓不到有价值、有质量、有针对性的问题,多数问题提的过于浅显表面,杂乱无序。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提问的“钥匙’,才能让学生科学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以下的方法: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算对了 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教师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比一比:“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关键。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
  6.赏修辞。如《桂林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引导学生质疑,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内容上,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表达上,作者这段话好在哪?
  7.品表达。如《桥》全文700字左右,写环境用了400字左右,教师引导学生就这数字对比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质疑:作者到底是写老汉,还是写洪水?作者为什么对环境描写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环境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指向重在侧重语言的赏析和表达效果的感知,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的表达方法,侧重怎么写,为什么写。避免了繁琐的内容分析。
  8.悟留白。如《穷人》课文在桑纳拉开了帐子后,戛然而止;《凡卡》中没有提信到底爷爷收没收到;这些地方都给了让学生自由展开质疑的空间。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三、课后有效延伸,引发探索发现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的是“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解决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课文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学生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更有助于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世界,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如《鲸》,课文学完了,你还想了解鲸的哪些方面,学生提了好些想了解的知识,顺势利导,让学生自查资料,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阅读。教完《花钟》后,出示生活中的各种花,引导学生把观察的触角引向生活中的发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的一个切入口,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随即发生了变化,构建了“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由:“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再提新问题,引向大语文学习”(再质疑)的过程。
  如今,学生问题意识,质疑探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学生“敢为天下先”,解决问题时有了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提高了,也不再满足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学习变得非常主动,课堂上呈现着“带着问题走向教材,带着问题走向老师”的新气象。而且这种学习品质会迁移到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养成的想问、敢问的大胆品质直接影响到数学、科学等学科,他们所获得的质疑问难品质将带他们走向一个个成功。
  参考文献:
  [1]《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2]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包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城市之一,水陆交通便利,其地处黄河腹地,北邻大青山,是我国西北内陆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素有“水旱码头”的誉称。纵观其城市的发展变迁,自新中国建立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于电力工程施工而言,接地网、地下管线等电力隐蔽设备的安全运行对于保障城市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
考查课是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形式之一。针对考查课考查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以环境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为例,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制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我谨以个人的小学语文教
文章以某再生涤纶企业为例,从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使用、能源消耗、用水情况和清洁生产标准选用五方面介绍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情况,总结出降低能源消耗、节约用水和加强控制污染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父子关系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地位,呼吁父亲角色要积极地参与进子女的成长,增加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同时在父亲与
现如今,很多企业面临着大数据时代下客户数据对企业的冲击。拥有良好的客户数据和捕捉客户行为的能力,以及储存了大量数据库资源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优胜者。数据营销有
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本文简要阐述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中的路基填土与压实、路基路面排水、路基防护、软土地基处理、黄土陷穴处理等常用的相关措施,仅供参考。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有力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
文章综述了太阳能反射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包括背面反射材料和表面反射材料;从材料的面形控制、对太阳光的高反射率要求和较强的抗老化耐腐蚀性等方面对太阳能反射材料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