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的关系和对该病实施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患者92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资料9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正常组。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方式对两组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测定。将研究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单纯应用奥美拉唑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甲硝唑、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采用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用药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功能性消化不良 关系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72-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指的是具有慢性或复发性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实施存在4个星期以上, 而各种检查均没有发现存在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症候群[1]。本次研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的关系和对该病实施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患者和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各9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正常组。正常组研究对象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9±1.5)岁;男性研究对象53例,女性研究对象39例;研究组研究对象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6.8±1.4)岁;男性研究对象52例,女性研究对象40例。上述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将研究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6.5±1.3)岁;患病时间1-8年,平均患病时间(2.1±0.5)年;治疗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6.9±1.5)歲;患病时间1-7年,平均患病时间(2.2±0.4)年。上述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采用我院现有的呼气质谱仪,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方式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测定,当DOB值超过4的时候,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2]。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两次,口服甲硝唑,每次400mg,每天两次,口服克拉霉素,每次50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3]。
1.3 观察指标
选择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用药后症状表现没有变化,消化功能仍然存在明显异常,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或病情加重;有效:用药后症状表现减轻,消化功能未正常但已有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转阴;临床治愈:用药后症状表现消失,消化功能复常[4]。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研究组92例研究对象中有76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感染率为82.6%;正常组92例研究对象中有7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感染率为7.6%。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上常见的非器质性疾病的一种,该病患者的病情会反复发作, 对其生活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临床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导致该病出现的主要机制与环境、神经、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属于临床上公认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致病菌,患者在感染之后会出现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胃病发生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之后可导致出现高胃泌素血症,进而使胃酸的分泌量呈现异常增多状态,其产生的代谢产物、酶毒素、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等物质,还可以导致上皮细胞内空泡的形成,使胃部处于炎症状态,使患者胃肠激素的分泌发生严重紊乱,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胃黏膜组织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研究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到82.6%,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的7.6%,说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且本研究中应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三联疗法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也充分说明显了联合用药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建永,潘锋,徐建军,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5(10):880-881.
[2] 杨铮铮,周海燕,周广青,等.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10,31(16):513-514.
[3] 钱水,祝翠青.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关系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1(13):324-325.
[4] 孙建,李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相关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2):178-179.
[5] 丁佐龙,储建华,徐守宏.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96例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1(11):1043-1044.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功能性消化不良 关系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72-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指的是具有慢性或复发性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实施存在4个星期以上, 而各种检查均没有发现存在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症候群[1]。本次研究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的关系和对该病实施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患者和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各9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和正常组。正常组研究对象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9±1.5)岁;男性研究对象53例,女性研究对象39例;研究组研究对象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6.8±1.4)岁;男性研究对象52例,女性研究对象40例。上述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将研究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6.5±1.3)岁;患病时间1-8年,平均患病时间(2.1±0.5)年;治疗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6.9±1.5)歲;患病时间1-7年,平均患病时间(2.2±0.4)年。上述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采用我院现有的呼气质谱仪,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方式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测定,当DOB值超过4的时候,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2]。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两次,口服甲硝唑,每次400mg,每天两次,口服克拉霉素,每次500mg,每天两次,计划治疗一个月[3]。
1.3 观察指标
选择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用药后症状表现没有变化,消化功能仍然存在明显异常,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或病情加重;有效:用药后症状表现减轻,消化功能未正常但已有显著改善,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转阴;临床治愈:用药后症状表现消失,消化功能复常[4]。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研究组92例研究对象中有76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感染率为82.6%;正常组92例研究对象中有7例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感染率为7.6%。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上常见的非器质性疾病的一种,该病患者的病情会反复发作, 对其生活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临床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导致该病出现的主要机制与环境、神经、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属于临床上公认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致病菌,患者在感染之后会出现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胃病发生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之后可导致出现高胃泌素血症,进而使胃酸的分泌量呈现异常增多状态,其产生的代谢产物、酶毒素、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等物质,还可以导致上皮细胞内空泡的形成,使胃部处于炎症状态,使患者胃肠激素的分泌发生严重紊乱,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胃黏膜组织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研究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到82.6%,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的7.6%,说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且本研究中应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三联疗法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也充分说明显了联合用药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建永,潘锋,徐建军,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5(10):880-881.
[2] 杨铮铮,周海燕,周广青,等.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10,31(16):513-514.
[3] 钱水,祝翠青.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关系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1(13):324-325.
[4] 孙建,李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相关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2):178-179.
[5] 丁佐龙,储建华,徐守宏.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96例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1(11):104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