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ose In-Ear耳塞式耳机
Bose In-Ear的声音是令人激动的,在我迫不及待地将它的声音给你描述出来之前,还是先领略一下In-EaT的卓越设计。In-Ear的硅胶套并不是靠开嘴部分起封闭作用,而是像普通耳塞一样,靠凸起的边缘挂在耳朵上,不过与普通开放式耳塞仅靠边缘挂住耳朵不同,In-Ear配套的三个尺寸的硅胶套完全按照耳形设计,可以整个贴付在耳朵上,加上胶质极其优异,In-Ear的佩戴极为舒适和稳定。In-Ear其实是一种介于入耳式耳塞和开放式耳塞之间的独特类型的耳塞,将入耳式耳塞容易引起头晕发闷和开放式耳塞容易漏音的问题完美平衡。
Bose In-Ear号称“最具音响味的耳塞”,它的声场完整性和定位相当出色!横向宽度比Etymotic旗舰ER4s都要大出一圈,更为出色的是In-Ear对声音空间的气氛和临场感营造得极佳!这是我在ER4S上也感受不到的。同时,In-Ear的堂音十分丰富,其残响的控制在动圈式耳塞里面可算数一数二,使堂音不会被浑浊的残响掩盖。独特的TriPort声学结构设计体现了Bose强悍的低频技术实力。与几个专业耳塞品牌的同等级产品相比,In-Ear有质有量的低频可以将Shure的SE210、Ultimate Ears的super.fi 3 Studio以及Westone的UM1轻易秒杀,即使面对高一级的Etymotic ER6i,在低频弹性、包围感和气氛感上In-Ear也表现得更好,只是低频下潜、凝聚感比ER6i稍弱。而对于其他非专业耳塞厂商的同级产品,如Sony的旗舰耳塞MDR-EX90,与BOSE In-Ear相比声音质量上则有明显的差距。作为动圈式耳塞,In-Ear的低频质感实在强悍!
虽然Bose In-Ear的低频让人惊叹,但我一定要说明的是:In-Ear的三段表现非常平衡和忠实,不会出现低频盖住中高频的现象,人声的还原、高频的延展非常到位。只是在年轻女声的表现上,In-Ear的中频密度和解析度不如ER4S,听不出ER4S的那种人声“颗粒感”,有点含糊,但绝不输给UM1这一级的耳塞。而在浑厚型的人声表现上,In-Ear十分出色,如听蔡琴的歌曲时,In-Ear的音乐感染力比ER4s还好。而对于表现交响乐的气势,In-Ear更是难逢敌手。最后要告诉你的是ER4S的价格在2800元左右,因此,Bose In-Ear能让每个听到它的人立刻兴奋起来。
Bose In-Ear的声音是令人激动的,在我迫不及待地将它的声音给你描述出来之前,还是先领略一下In-EaT的卓越设计。In-Ear的硅胶套并不是靠开嘴部分起封闭作用,而是像普通耳塞一样,靠凸起的边缘挂在耳朵上,不过与普通开放式耳塞仅靠边缘挂住耳朵不同,In-Ear配套的三个尺寸的硅胶套完全按照耳形设计,可以整个贴付在耳朵上,加上胶质极其优异,In-Ear的佩戴极为舒适和稳定。In-Ear其实是一种介于入耳式耳塞和开放式耳塞之间的独特类型的耳塞,将入耳式耳塞容易引起头晕发闷和开放式耳塞容易漏音的问题完美平衡。
Bose In-Ear号称“最具音响味的耳塞”,它的声场完整性和定位相当出色!横向宽度比Etymotic旗舰ER4s都要大出一圈,更为出色的是In-Ear对声音空间的气氛和临场感营造得极佳!这是我在ER4S上也感受不到的。同时,In-Ear的堂音十分丰富,其残响的控制在动圈式耳塞里面可算数一数二,使堂音不会被浑浊的残响掩盖。独特的TriPort声学结构设计体现了Bose强悍的低频技术实力。与几个专业耳塞品牌的同等级产品相比,In-Ear有质有量的低频可以将Shure的SE210、Ultimate Ears的super.fi 3 Studio以及Westone的UM1轻易秒杀,即使面对高一级的Etymotic ER6i,在低频弹性、包围感和气氛感上In-Ear也表现得更好,只是低频下潜、凝聚感比ER6i稍弱。而对于其他非专业耳塞厂商的同级产品,如Sony的旗舰耳塞MDR-EX90,与BOSE In-Ear相比声音质量上则有明显的差距。作为动圈式耳塞,In-Ear的低频质感实在强悍!
虽然Bose In-Ear的低频让人惊叹,但我一定要说明的是:In-Ear的三段表现非常平衡和忠实,不会出现低频盖住中高频的现象,人声的还原、高频的延展非常到位。只是在年轻女声的表现上,In-Ear的中频密度和解析度不如ER4S,听不出ER4S的那种人声“颗粒感”,有点含糊,但绝不输给UM1这一级的耳塞。而在浑厚型的人声表现上,In-Ear十分出色,如听蔡琴的歌曲时,In-Ear的音乐感染力比ER4s还好。而对于表现交响乐的气势,In-Ear更是难逢敌手。最后要告诉你的是ER4S的价格在2800元左右,因此,Bose In-Ear能让每个听到它的人立刻兴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