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秀晴,江苏省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扬州市“百佳班主任”,江苏省“送优质资源下乡工程”主讲教师,扬州市“同步课程”特聘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师德先进个人……
她扎根课堂,多次执教各级各类公开课;关注课程,多篇文章见诸杂志;立足课题,为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核心组成员;勤勉课外,参与编写近十本教育教学书籍。
每一段生命的历程,其实都是一次思想的负笈前行;每一次隐秘的成长,其实都是一次心灵的涅槃。常常觉得,最好的教育情境中的自己宛若一个舞者,于天地间,和着自然之声,迎风曼舞,无需太多言语,只要舞出真心就好。
有时候,就这样看着就好
五年的师范生涯尚没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对于我的意义所在,毕业的骊歌就已唱响。我被倏忽而过的岁月裹挟着,匆匆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入职场时的慌乱,尤其是步入梅岭小学,成为这所我仰慕已久的名校中的一员,我是带着胆怯和自卑的。学校口碑不俗,身边的老师工作都得心应手,而我,却在家长们挑剔而质疑的目光中生涩地存在着。隐约觉得应该站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于是,备课成为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天我都揣着教师备课手册和教案下班,然后挑灯夜战,用最工整的字将备课手册上的教案抄写下来;同组老师上公开课,我是虔诚的倾听者,几乎记下每一句话,然后到我的班级内依葫芦画瓢;自己上公开课前,对着老教师一遍遍说教案,有时老教师一句句教,我再一句句背下来……
我想我是认真的,可是在开学后不久的区域督导检查中,我用心背出来的教案不到30分钟就讲完了,我和督导员两相错愕,因为同样的教案别人上得精彩纷呈,而我却一败涂地。还在我尚未从灰暗中走出时,我又在教案检查中得到了表扬,这给我的心灵投射了一缕阳光。表扬不是源自我详细而工整的抄写,而是每一篇教案后我随手记下的教后反思。
阿甘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相携而来的挫败与鼓励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醒悟过来,我不是为了做“搬运工”而来,我的价值不在于照抄备课手册上的教案,也不在于复制别人成功的经验。只有找到自我,在课堂融入独立的思考,加入深刻的体悟,这样的教育才能蕴含温度,饱含生机。
于是,我不再是各级名师热切的朝圣者,也不再是各种教学流派的积极追随者。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伫立于喧嚣之外的一个安静的观察者,未必言语,未必夺目。唯有如此,我才能清楚地看到我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才能思考如何用我自己的方式带领他们在我的语文课堂豁然开朗,步入人生的桃花源。
阅尽那一树一树的繁花
如果说有什么能赋予孩子们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心灵自由翱翔的话,那一定是阅读。
我一直记得儿时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拥我在怀中,握着一卷书册,母女俩向隅而读。我们或一起朗读故事,或逐字逐句理解文言,或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诵古诗,书籍赋予了我贫瘠的童年最富足的光阴,母亲不知道,她日日的陪伴,为我点亮的那点点烛火,也点亮了我的人生,让阅读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我的从教生涯也能从书籍中得以滋养和润泽。
因而,我也立志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点灯的人”。何其幸运,我和我的孩子们遇到了岳乃红老师,一名虔诚的儿童阅读推广者,她将我们带入省重点课题《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阅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循着墨香,我们开始“静悄悄地成长”。
在低年级,我从每周的八节语文课中“挤”出三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图画书教学、读写互动、整本书阅读,用这三种迥异于语文教材教学的课程构建起阅读特色课程。
大多数图画书都是由精美的图画与精当的文字组成,每一本优秀的图画书,都饱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每一周,学生都能与一本精美的图画书相约,享受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学生总会被美轮美奂的画面吸引,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动,被贴近儿童的情节启发。依托于图画书的读写互动课给他们提供了叙述的空间。读写互动的点都选自图画书中学生最有感触的地方,或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展开一段丰富的联想,或仿照着描摹自己的生活……五花八门的话题让学生们觉得写话也很精彩。
学生们还喜欢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在听我大声读的时候,他们就像自己的父辈小时候听广播剧那么着迷。每学期,孩子都能听读几本优秀的童书,曲折跌宕的情节由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来,特能吸引孩子,在悬念丛生处的戛然而止则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在岳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用“导读式”“交流式”“比较式”等整本书阅读模式,开启孩子进行文学评论的旅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晨读暮诵中一起诵读诗词歌谣。每每此时,我总觉得我们的心灵也在应和着那优美的节律。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进行这样纯粹的阅读,不为考试,不唯分数,只是喜欢,只是愿意。但是,我知道,在我们静静品读的心灵中,在我们欣欣然对视的眼眸中,在我们浅吟低唱的声音中,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慢慢积累沉淀,暗暗酝酿发酵,假以时日,它们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开启醇香的人生。这才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
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
我觉得做一名语文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化身语文,穿越八千里路云和月踏歌而来,浸染四书五经的墨香,挥洒唐诗宋词的豪情,仰头响彻行云地诵念,俯首力透纸背地挥毫,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尽情炫舞。
我梦想着能成为这样的语文老师,可有一天却被儿子的讪笑惊醒。在幼儿园初学英语的他被“‘什么’用英语怎么说?”的问题问烦了,反问我:“‘酱油’用语文怎么说?”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回答:“酱油。”他很不屑:“还语文老师呢,我们都知道这是酱油,还要你教什么?”
是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呈现出是学生已知的或一学即会的、机械的知识,那么“语文”还能教什么?学校《确立大语文教学观,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题实验给予我很多启发,让我知道真正的语文不会局限于课堂,应该就学于课内,得济于课外,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语文、用语文。 在梅岭,我师从于陈文艳校长,她时刻提醒我不要拘囿于学科的藩篱,不要为教材所负累,要用大开大阖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教学,用大刀阔斧的变革去实现从课程意识到课程行为的转变。她用“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作为语文老师要进入课程,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课程,进而使教师本身成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
在她的指导下,在《江苏教育》2013年的选题策划活动中,我尝试着进行了“国标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同事一起,以“大教材观”为出发点,以“如果只有课程标准”为主题,关注儿童经验与教材的融合,关注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互动,既立足于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资源整合,又依靠家长等外界力量的参与,共同构建起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使不断生成的语文教材成为我与学生共融共生的一个载体。
语文教材的立体丰盈打通了学科与生活间的界限,使得“教材”成了“学材”,在教与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被不断丰富、不停激发,最终实现了真正的成长。其间,我的生命体验也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而不断被回顾、被充实,师生彼此启迪,这何尝不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呢?
何必急着长大,即使是一棵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春风十里,桃李争妍大约是一个老师最美好的冀望了。我也是如此,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孩子触动了我,那个孩子叫翼,班上的一个后进生。
那一天的说话练习需要一只小动物,我理所当然地把这个任务布置给一个乖乖的小女孩。下午她带来了一只兔子,我用它来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可是,放学时,突然有个学生告诉我翼今天带了只乌龟来。什么?我朝翼看过去,他怯怯地把手中的塑料袋打开,将那只手掌大小的乌龟抓出来。见我感兴趣,翼很受鼓舞,将乌龟举到我面前来。我安慰性地问了一句:“它几岁了?”翼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人家没告诉我。”
我没有再问下去,但是心中却非常不安。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极少有机会在众人前亮出自己。终于等到这件他也可以为大家做到的事情,即便老师没有要求,即便是要向其他人去借小动物,他也要悄悄地去做。他揣着一个很大的秘密,期待着老师发现,期待着听到:“翼,把你的小乌龟拿给大家看看。”
我心里突然难过起来,我完全辜负了这颗一直等待着的心,那只乌龟应该更失望吧,它并不想闷在塑料袋里做一次无趣的旅行,它原本应该被一个小男孩大大方方地在讲台前举着,他也原本应该大声地介绍道:“瞧,这是我带来的小乌龟!”
其实,翼何尝不是一只渴望被肯定的小乌龟?身为班主任,我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一跃千里,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像翼这样的孩子竭尽所能,依然只能爬行,被远远地抛在班级的尾巴上,甚至被忽略在班主任饱含期待的视线之外。然而,这并不是“乌龟”的错,我们怎么能要求一只“小乌龟”跟上“兔子”的脚步呢?
我们总希望能用各种方法让孩子长得更快、更好,可是,成长是一件需要一辈子去完成的事情,首先应该遵循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尤其面对像翼这样的孩子,作为班主任要放低目标,要学会等待,要告诉自己: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也许远离急功近利才能看到真正的教育,也许换一种心态,教育的意义方能显现。正如我,开始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不再徒劳地与男孩子们的荷尔蒙作斗争,只是让他们懂得如何适当地释放成长的能量;不再愚蠢地做揠苗助长的事情,只是让他们知道,只要有能力,一定要长到可以长到的高度。
我放缓脚步,才发现孩子们更多的可爱之处,才欣赏到他们成长中无限美好的风光。奇怪的是,我思想的成熟反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当我在那些后进的孩子身边慢下来,他们反而加快了自己的脚步,以希望和我步伐一致。也许是因为赏识的目光多了,也许是因为相隔的距离近了,也许是因为奔向的目标不那么遥远了……他们的身上突然迸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或许这股力量的源头正是因为我对他们说:孩子,你慢慢来……
在喜欢的地方待着,心生欢喜
因缘际会有无从解释的玄妙。毕业分配时落根梅岭,如飘蓬转风,而后它便成了我割舍不下的地方。这所由史可法后裔建造的学校氤氲着寒梅敢为人先的气息,因了内心的笃定,无意争春,隐然有坚定的风骨。浸润其间,我学会安静地呼吸,自然地吐纳,从容地前行。
只是安静,并非遗世。置身于梅岭,因学校提倡的“文化自觉”而不断警醒,时刻告诉自己要清醒着行路。于是,我阅读研讨、反省自悟,历练教育的纯良之心。学校自有发展的节律,从梅花岭畔融进“苏派教育名校联盟”,走向长三角教育阵营,我的视野不断开阔,裁剪窗外的风景,蘸取教育的春晖,将课堂描绘成更加曼妙的图册。
只是安静,并非沉寂。作为梅岭“常春藤学院”中的一员,我有成长为一片最美的叶子的责任。梅岭以“常春藤”为名,遥寄对大学博大与深邃的向往,践行校本研修的策略,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适切的专业成长指导。我在这里得到了专业导师的前景规划,既实现了理念的丰润,又提高了实践的认识,而同伴互助则助我丰满羽翼,我从这里出发,登上了省市甚至全国的领奖台。
只是安静,并非封闭。走进梅岭,每一个人都有一副精彩的面孔,各美其美,我喜欢在此聆听、观察、吸纳,也喜欢打开、交融、表达,美美与共。我参与“可法精神”的溯源、凝练、传承,求索、找寻、建构梅岭这所学校的立校之根本;我编辑校报《彼岸》,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教育生活,书写梅岭的教育史诗;我组织“相约星期五”影视沙龙,推荐优秀教育电影,用影像故事寄托我的教育情怀……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每次走进课堂前,都会有些隐隐的畏惧,宛如当年初登讲台的我,但这不再是胆怯,而是敬畏。也许,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大约都是叫人有些微微的不安。我只是想回到“初心”,来面对孩子们那最值得呵护的生命。因而我并不急着表达或者证明什么,生命的丰盛不是欲求带来的,一如夏花,并不因我们的祈求而盛开,却因我们的平静而美好。在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时间。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安静是思想的苦修,舞蹈是理想的远行。我惟愿继续蛰伏梅岭,做一个安静的舞者,沉静而缓慢地舒展我的心灵,只为凝聚最震撼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她扎根课堂,多次执教各级各类公开课;关注课程,多篇文章见诸杂志;立足课题,为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的核心组成员;勤勉课外,参与编写近十本教育教学书籍。
每一段生命的历程,其实都是一次思想的负笈前行;每一次隐秘的成长,其实都是一次心灵的涅槃。常常觉得,最好的教育情境中的自己宛若一个舞者,于天地间,和着自然之声,迎风曼舞,无需太多言语,只要舞出真心就好。
有时候,就这样看着就好
五年的师范生涯尚没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对于我的意义所在,毕业的骊歌就已唱响。我被倏忽而过的岁月裹挟着,匆匆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依旧清晰地记得初入职场时的慌乱,尤其是步入梅岭小学,成为这所我仰慕已久的名校中的一员,我是带着胆怯和自卑的。学校口碑不俗,身边的老师工作都得心应手,而我,却在家长们挑剔而质疑的目光中生涩地存在着。隐约觉得应该站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于是,备课成为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天我都揣着教师备课手册和教案下班,然后挑灯夜战,用最工整的字将备课手册上的教案抄写下来;同组老师上公开课,我是虔诚的倾听者,几乎记下每一句话,然后到我的班级内依葫芦画瓢;自己上公开课前,对着老教师一遍遍说教案,有时老教师一句句教,我再一句句背下来……
我想我是认真的,可是在开学后不久的区域督导检查中,我用心背出来的教案不到30分钟就讲完了,我和督导员两相错愕,因为同样的教案别人上得精彩纷呈,而我却一败涂地。还在我尚未从灰暗中走出时,我又在教案检查中得到了表扬,这给我的心灵投射了一缕阳光。表扬不是源自我详细而工整的抄写,而是每一篇教案后我随手记下的教后反思。
阿甘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相携而来的挫败与鼓励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醒悟过来,我不是为了做“搬运工”而来,我的价值不在于照抄备课手册上的教案,也不在于复制别人成功的经验。只有找到自我,在课堂融入独立的思考,加入深刻的体悟,这样的教育才能蕴含温度,饱含生机。
于是,我不再是各级名师热切的朝圣者,也不再是各种教学流派的积极追随者。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伫立于喧嚣之外的一个安静的观察者,未必言语,未必夺目。唯有如此,我才能清楚地看到我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才能思考如何用我自己的方式带领他们在我的语文课堂豁然开朗,步入人生的桃花源。
阅尽那一树一树的繁花
如果说有什么能赋予孩子们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心灵自由翱翔的话,那一定是阅读。
我一直记得儿时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拥我在怀中,握着一卷书册,母女俩向隅而读。我们或一起朗读故事,或逐字逐句理解文言,或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诵古诗,书籍赋予了我贫瘠的童年最富足的光阴,母亲不知道,她日日的陪伴,为我点亮的那点点烛火,也点亮了我的人生,让阅读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让我的从教生涯也能从书籍中得以滋养和润泽。
因而,我也立志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点灯的人”。何其幸运,我和我的孩子们遇到了岳乃红老师,一名虔诚的儿童阅读推广者,她将我们带入省重点课题《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阅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循着墨香,我们开始“静悄悄地成长”。
在低年级,我从每周的八节语文课中“挤”出三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图画书教学、读写互动、整本书阅读,用这三种迥异于语文教材教学的课程构建起阅读特色课程。
大多数图画书都是由精美的图画与精当的文字组成,每一本优秀的图画书,都饱含着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每一周,学生都能与一本精美的图画书相约,享受一次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学生总会被美轮美奂的画面吸引,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动,被贴近儿童的情节启发。依托于图画书的读写互动课给他们提供了叙述的空间。读写互动的点都选自图画书中学生最有感触的地方,或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展开一段丰富的联想,或仿照着描摹自己的生活……五花八门的话题让学生们觉得写话也很精彩。
学生们还喜欢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在听我大声读的时候,他们就像自己的父辈小时候听广播剧那么着迷。每学期,孩子都能听读几本优秀的童书,曲折跌宕的情节由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来,特能吸引孩子,在悬念丛生处的戛然而止则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在岳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用“导读式”“交流式”“比较式”等整本书阅读模式,开启孩子进行文学评论的旅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晨读暮诵中一起诵读诗词歌谣。每每此时,我总觉得我们的心灵也在应和着那优美的节律。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进行这样纯粹的阅读,不为考试,不唯分数,只是喜欢,只是愿意。但是,我知道,在我们静静品读的心灵中,在我们欣欣然对视的眼眸中,在我们浅吟低唱的声音中,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慢慢积累沉淀,暗暗酝酿发酵,假以时日,它们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开启醇香的人生。这才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
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
我觉得做一名语文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化身语文,穿越八千里路云和月踏歌而来,浸染四书五经的墨香,挥洒唐诗宋词的豪情,仰头响彻行云地诵念,俯首力透纸背地挥毫,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尽情炫舞。
我梦想着能成为这样的语文老师,可有一天却被儿子的讪笑惊醒。在幼儿园初学英语的他被“‘什么’用英语怎么说?”的问题问烦了,反问我:“‘酱油’用语文怎么说?”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回答:“酱油。”他很不屑:“还语文老师呢,我们都知道这是酱油,还要你教什么?”
是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呈现出是学生已知的或一学即会的、机械的知识,那么“语文”还能教什么?学校《确立大语文教学观,多层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题实验给予我很多启发,让我知道真正的语文不会局限于课堂,应该就学于课内,得济于课外,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语文、用语文。 在梅岭,我师从于陈文艳校长,她时刻提醒我不要拘囿于学科的藩篱,不要为教材所负累,要用大开大阖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教学,用大刀阔斧的变革去实现从课程意识到课程行为的转变。她用“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作为语文老师要进入课程,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课程,进而使教师本身成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
在她的指导下,在《江苏教育》2013年的选题策划活动中,我尝试着进行了“国标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同事一起,以“大教材观”为出发点,以“如果只有课程标准”为主题,关注儿童经验与教材的融合,关注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互动,既立足于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资源整合,又依靠家长等外界力量的参与,共同构建起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使不断生成的语文教材成为我与学生共融共生的一个载体。
语文教材的立体丰盈打通了学科与生活间的界限,使得“教材”成了“学材”,在教与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被不断丰富、不停激发,最终实现了真正的成长。其间,我的生命体验也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而不断被回顾、被充实,师生彼此启迪,这何尝不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成长呢?
何必急着长大,即使是一棵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春风十里,桃李争妍大约是一个老师最美好的冀望了。我也是如此,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孩子触动了我,那个孩子叫翼,班上的一个后进生。
那一天的说话练习需要一只小动物,我理所当然地把这个任务布置给一个乖乖的小女孩。下午她带来了一只兔子,我用它来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可是,放学时,突然有个学生告诉我翼今天带了只乌龟来。什么?我朝翼看过去,他怯怯地把手中的塑料袋打开,将那只手掌大小的乌龟抓出来。见我感兴趣,翼很受鼓舞,将乌龟举到我面前来。我安慰性地问了一句:“它几岁了?”翼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人家没告诉我。”
我没有再问下去,但是心中却非常不安。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极少有机会在众人前亮出自己。终于等到这件他也可以为大家做到的事情,即便老师没有要求,即便是要向其他人去借小动物,他也要悄悄地去做。他揣着一个很大的秘密,期待着老师发现,期待着听到:“翼,把你的小乌龟拿给大家看看。”
我心里突然难过起来,我完全辜负了这颗一直等待着的心,那只乌龟应该更失望吧,它并不想闷在塑料袋里做一次无趣的旅行,它原本应该被一个小男孩大大方方地在讲台前举着,他也原本应该大声地介绍道:“瞧,这是我带来的小乌龟!”
其实,翼何尝不是一只渴望被肯定的小乌龟?身为班主任,我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一跃千里,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像翼这样的孩子竭尽所能,依然只能爬行,被远远地抛在班级的尾巴上,甚至被忽略在班主任饱含期待的视线之外。然而,这并不是“乌龟”的错,我们怎么能要求一只“小乌龟”跟上“兔子”的脚步呢?
我们总希望能用各种方法让孩子长得更快、更好,可是,成长是一件需要一辈子去完成的事情,首先应该遵循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尤其面对像翼这样的孩子,作为班主任要放低目标,要学会等待,要告诉自己: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也许远离急功近利才能看到真正的教育,也许换一种心态,教育的意义方能显现。正如我,开始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不再徒劳地与男孩子们的荷尔蒙作斗争,只是让他们懂得如何适当地释放成长的能量;不再愚蠢地做揠苗助长的事情,只是让他们知道,只要有能力,一定要长到可以长到的高度。
我放缓脚步,才发现孩子们更多的可爱之处,才欣赏到他们成长中无限美好的风光。奇怪的是,我思想的成熟反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当我在那些后进的孩子身边慢下来,他们反而加快了自己的脚步,以希望和我步伐一致。也许是因为赏识的目光多了,也许是因为相隔的距离近了,也许是因为奔向的目标不那么遥远了……他们的身上突然迸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或许这股力量的源头正是因为我对他们说:孩子,你慢慢来……
在喜欢的地方待着,心生欢喜
因缘际会有无从解释的玄妙。毕业分配时落根梅岭,如飘蓬转风,而后它便成了我割舍不下的地方。这所由史可法后裔建造的学校氤氲着寒梅敢为人先的气息,因了内心的笃定,无意争春,隐然有坚定的风骨。浸润其间,我学会安静地呼吸,自然地吐纳,从容地前行。
只是安静,并非遗世。置身于梅岭,因学校提倡的“文化自觉”而不断警醒,时刻告诉自己要清醒着行路。于是,我阅读研讨、反省自悟,历练教育的纯良之心。学校自有发展的节律,从梅花岭畔融进“苏派教育名校联盟”,走向长三角教育阵营,我的视野不断开阔,裁剪窗外的风景,蘸取教育的春晖,将课堂描绘成更加曼妙的图册。
只是安静,并非沉寂。作为梅岭“常春藤学院”中的一员,我有成长为一片最美的叶子的责任。梅岭以“常春藤”为名,遥寄对大学博大与深邃的向往,践行校本研修的策略,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适切的专业成长指导。我在这里得到了专业导师的前景规划,既实现了理念的丰润,又提高了实践的认识,而同伴互助则助我丰满羽翼,我从这里出发,登上了省市甚至全国的领奖台。
只是安静,并非封闭。走进梅岭,每一个人都有一副精彩的面孔,各美其美,我喜欢在此聆听、观察、吸纳,也喜欢打开、交融、表达,美美与共。我参与“可法精神”的溯源、凝练、传承,求索、找寻、建构梅岭这所学校的立校之根本;我编辑校报《彼岸》,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教育生活,书写梅岭的教育史诗;我组织“相约星期五”影视沙龙,推荐优秀教育电影,用影像故事寄托我的教育情怀……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每次走进课堂前,都会有些隐隐的畏惧,宛如当年初登讲台的我,但这不再是胆怯,而是敬畏。也许,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大约都是叫人有些微微的不安。我只是想回到“初心”,来面对孩子们那最值得呵护的生命。因而我并不急着表达或者证明什么,生命的丰盛不是欲求带来的,一如夏花,并不因我们的祈求而盛开,却因我们的平静而美好。在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时间。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安静是思想的苦修,舞蹈是理想的远行。我惟愿继续蛰伏梅岭,做一个安静的舞者,沉静而缓慢地舒展我的心灵,只为凝聚最震撼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