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两岸开启文化交流的大门,转眼已过20年,从齐秦到蔡琴,从童安格到朱德庸……台湾文人、艺人纷纷回“家”寻根,两岸的“文化苦旅”吃尽了“绕道”的苦头,尝到了“对接”的甜头。
“送我回家去”
1987年5月6日,台北,“国父纪念馆”边的人行道。
一群头发花白的抗议者,上衣写着“想家”二字,举着标语:“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骨肉隔绝四十年”。他们向熙熙攘攘的路人发着传单,传单上醒目地印着“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
那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年代。
这一群抗议者,来自一个叫“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民间组织,他们是一群当年随国民党到台的老兵。
姜思章是“老兵返乡运动”发起人之一,是最早踏足大陆的人之一。他从1978年开始,陆续和浙江舟山老家通信,并在1982年以探亲名义申请到香港,再由香港进入大陆,从广州、上海辗转回到舟山。老人回忆说:“没回家前,自己常做一个梦。梦里就是这么搭飞机、火车一路回家,最后看到妈妈,放声大哭,然后就被太太摇醒。”
事实上,在老兵走上街头之前,台湾社会的这股情绪已经涌动。1986年,台湾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的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在台北上演。这出直接反映“外省人”飘零故事的舞台剧作品随即引起轰动,至今经久不衰。
20年弹指一挥间,老兵思乡引发的愤怒所掀起的探亲潮,冲开了那道闸门。两岸交流的浪潮浩浩荡荡,旅游、寻根、经商、求学等众多领域的两岸往来不断增多。
大陆人的港台音乐生活
在不断涌入的台湾同胞中,我们经常听到下面的名字:齐秦、费翔、琼瑶、三毛、古龙、柏杨、李敖、朱德庸、几米……2007年末,台湾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周杰伦(昵称“周董”)的贺岁电影《灌篮》,已开始在大陆地区进行宣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周董可以上午出现在台北101,下午出现在香港铜锣湾,第二天又出现在北京的东方新天地。如果忙不过来,他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与大陆的“粉丝”们交流。
相比之下,周董的台湾歌坛前辈在20年前所经历和感受的,却是另一番状况。
1987年,一位叫王杰的台湾青年歌手,被著名音乐制作人李寿全发掘,推出首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同年,潘美辰获首届台湾青年创作歌谣比赛创作组优胜奖。也在那一年,已经出道的齐秦,接连推出了《冬雨》和《狼Ⅱ》两张专辑。
而同样在1987年前后,大陆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台湾的流行音乐。一夜之间,《跟着感觉走》风靡大街小巷。
1987年刚刚出道的王杰没几年就红透了大陆,随后,潘美辰、苏芮、蔡琴、赵传、齐秦、王杰、童安格接踵而至,大陆人的音乐生活几乎完全被他们占领。20年前,两岸的人们大概想不到,大陆的“超女”会热到台湾,台北音像店的货架上,摆着李宇春、张靓颖的最新CD……
1987年,还有一位台湾歌手不能不提,他就是费翔。在那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这位高大英俊的台湾小伙子又跳又扭地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这对于费翔来说,无疑是个惊人之举,他因此成了首位回到祖国大陆、并上了央视“春晚”的台湾歌手。两年后的1989年,费翔在大陆的12个城市举办了63场演唱会,场场爆满,据说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虽然在祖国大陆一夕成名,但在当时台湾的政治氛围下,费翔此举却曾被视为严重的“叛逃”。而据说之前,中央电视台曾邀请费玉清前往北京演唱《一剪梅》,当时费玉清以“政策未开放”的理由婉拒。
文化上全面对接
除了台湾音乐,还有影视。
1987年9月,台湾制片商公会要求当局重新考虑修正或废止关于不准大陆影片进口的旧法令。不到一年,由大陆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台湾影星林青霞主演的电影《最后的贵族》于1988年7月开拍。这是近40年来,大陆与台湾电影同行银幕上的首次合作。
20年后的今天,两岸合拍影片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业态。以两岸分合为大背景的《云水谣》,还在2007年10月27日一举夺得金鸡奖中的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并代表中国内地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0年12月10日,由湖南电视台协助台湾怡人传播公司拍摄的、根据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六个梦》前三部《婉君》、《哑妻》、《三朵花》,开始陆续与大陆观众见面。琼瑶阿姨的“催泪弹”自此以电视剧形式风靡大陆,随之而来的《庭院深深》、《梅花三弄》以及《还珠格格》系列,更是掀起一波波琼瑶热。甚至在20年后的2007年夏天,《又见一帘幽梦》还再度唤醒琼瑶迷的记忆。
还是1987年。台湾省编译馆表示将“有限度”地将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大陆作家作品,纳入中小学文史地教材,“让这一代的青年更了解近代大陆的变化”。
很快,1989年10月,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印刷发行的《鲁迅全集》上市。在台湾,阅读鲁迅作品曾经是可以被作为“政治犯”、“良心犯”判刑的。鲁迅、巴金、冰心、茅盾的书籍,当年只在一些大学边上的地摊上悄悄贩售,如今鲁迅们终于“解禁”,堂而皇之地上了书架。
而与此同时,在大陆的年轻人圈子里,三毛、古龙、琼瑶的小说和余光中、席慕蓉的诗集开始流传,甚至还在20世纪90年代末掀起一股台湾作家作品出版热。其后就更有了“柏杨热”、“李敖热”,还有白先勇、龙应台、李昂,再后来是痞子蔡、刘墉、蔡智忠、朱德庸、几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