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型城市理念产生的背景
从现代城市发展沿革来看,城市发展理念经历了由技术理性向综合理性的演变,在此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经历了由严格的功能分区到复合发展的渐进过程。
1933年,《雅典宪章》问世,将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四项基本功能,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强调明晰的空间组织结构,追求具有严整几何形态和视觉统一的空间秩序,标志着技术理性和功能主义臻于巅峰。
20世纪90年代,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能源耗费、生态恶化变得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众多城市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城市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探讨。人们开始强调将城市作为一个多元交织的整体,多功能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以综合理性为导向,对城市复杂性和复合型城市建设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并延续至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跨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功能形态都在产生重大变化,城市正经历激烈的变革,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关键问题是:旧的理论体系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城市科学发展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城市发展理论与建设模式迫切需要建设性、革命性的探索和突破。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复合型城市”的理念,并在郑汴新区规划建设中进行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
复合型城市理念的内涵
复合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绿色生态空间为基础,以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为前提,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为主要空间发展模式,以服务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
复合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遵循科学统筹的原则,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遵循产业协同的原则,处理好一二三产的关系;遵循紧凑发展,产城融合的原则,处理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
复合型城市的特征总结为:多元、集约、和谐与可持续。
复合型城市理念的运用
郑汴新区总体规划中,“复合型城市”建设理念集中体现在功能复合、空间复合、产业复合、生态复合四个方面。
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是指在区域层面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在城市功能区内,形成功能混合、相对独立、自我完善的城市组团,降低组团间的功能依赖。
复合型城市融合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提倡城市功能空间应充分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成为一个共生体。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在城市功能空间紧凑、集约化的同时,在城市功能区外围及组团之间留有非建设空间,使整个区域呈现建设区与农田、树林、河流等生态用地间隔镶嵌的空间肌理。塑造城、林、水、田交相辉映的区域风貌特色。
规划从统筹区域功能空间出发,将城乡总体布局确定为 “北部旅游、中部城市、南部农业”,构建“8-6-12”复合网络式城鄉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形成以城市功能区的8个功能组团为主体、6个重点镇为节点、12个一般镇为基点的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了区域城乡功能空间的复合协同发展。
城市功能区由8个集约发展的城市组团构成,根据各组团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确定差异化的主导功能,组团间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实现了组团间的功能复合。同时在组团内部,除主导功能空间外,还配套丰富的辅助功能空间。以使每个组团职住相对均衡,生活服务、生产服务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独立运作发展的能力。组团间的功能依赖减少,交通联系需求降低,组团的活力和生命力得以提升。
空间复合
郑汴新区总体规划中,城市功能区以轴线延伸、组团发展、绿廊隔离为特征,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七廊、八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这种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关系、强化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结束了郑州市多年来“摊大饼”式的空间拓展模式。
空间复合还提出混合、紧凑、融合、共生、循环五大空间布局原则。
混合——每个城市组团内居住、工作、游憩、商务、社交、文化、仓储、交通等功能空间适度混合布局,自我完善、高度集约、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
紧凑——组团内部提倡高密度、立体化和综合性开发,实现城市土地利用集约高效。
融合——多种功能空间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包括生产空间的融合、功能空间的融合、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等。
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新区与老城的共生,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各种城乡要素有机统一,互补而协调、共生而可持续。
循环——空间规划为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流动设置通畅的传输渠道。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生机勃勃、动态有序、开放统一、循环往复的大系统。
产业复合
以若干主导产业为核心,不同空间层次的产业分工协作、有效互动,实现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拓展,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郑汴新区各组团在产业规划与发展仍然处在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状态,产业发展缺乏分工协作,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复合理念提出首先要求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建立密切分工、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多元化产业集群。其次是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产业联动;重点打造现代农产品要素市场、物流市场、展示交易平台,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加快发展金融、会展、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二、三产业联动。各组团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强调组团的错位发展与功能互补,根据价值曲线上中下游的关系,在每个组团内部完善产业链,同时在整个区域,产业达到协同共生的状态。
生态复合
郑汴新区被视为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社会生态系统强调城乡统筹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所谓生态复合重点是本体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核心内涵是“关系的和谐”。既要求保持每个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又要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
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郑汴新区总体规划树立“自然生态优先”的思想,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综合评价,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和碳氧平衡的原理,构建自然生态安全网络。在此基础上选择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增长边界,整个区域呈现建设区与农田、树林、河流等生态用地间隔镶嵌的空间肌理,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互动,均衡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郑汴新区总体规划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提倡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空间布局上,将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延伸到乡村,为实现“自来水下乡、公交到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提供了规划保障。
郑汴新区的发展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新区,循环经济模式被广泛推广。规划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各产业组团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从现代城市发展沿革来看,城市发展理念经历了由技术理性向综合理性的演变,在此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经历了由严格的功能分区到复合发展的渐进过程。
1933年,《雅典宪章》问世,将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四项基本功能,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强调明晰的空间组织结构,追求具有严整几何形态和视觉统一的空间秩序,标志着技术理性和功能主义臻于巅峰。
20世纪90年代,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能源耗费、生态恶化变得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众多城市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统城市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探讨。人们开始强调将城市作为一个多元交织的整体,多功能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以综合理性为导向,对城市复杂性和复合型城市建设的探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并延续至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跨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功能形态都在产生重大变化,城市正经历激烈的变革,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关键问题是:旧的理论体系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城市科学发展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城市发展理论与建设模式迫切需要建设性、革命性的探索和突破。
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复合型城市”的理念,并在郑汴新区规划建设中进行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
复合型城市理念的内涵
复合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绿色生态空间为基础,以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为前提,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为主要空间发展模式,以服务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
复合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遵循科学统筹的原则,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遵循产业协同的原则,处理好一二三产的关系;遵循紧凑发展,产城融合的原则,处理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系。
复合型城市的特征总结为:多元、集约、和谐与可持续。
复合型城市理念的运用
郑汴新区总体规划中,“复合型城市”建设理念集中体现在功能复合、空间复合、产业复合、生态复合四个方面。
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是指在区域层面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在城市功能区内,形成功能混合、相对独立、自我完善的城市组团,降低组团间的功能依赖。
复合型城市融合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提倡城市功能空间应充分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成为一个共生体。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在城市功能空间紧凑、集约化的同时,在城市功能区外围及组团之间留有非建设空间,使整个区域呈现建设区与农田、树林、河流等生态用地间隔镶嵌的空间肌理。塑造城、林、水、田交相辉映的区域风貌特色。
规划从统筹区域功能空间出发,将城乡总体布局确定为 “北部旅游、中部城市、南部农业”,构建“8-6-12”复合网络式城鄉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形成以城市功能区的8个功能组团为主体、6个重点镇为节点、12个一般镇为基点的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了区域城乡功能空间的复合协同发展。
城市功能区由8个集约发展的城市组团构成,根据各组团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确定差异化的主导功能,组团间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实现了组团间的功能复合。同时在组团内部,除主导功能空间外,还配套丰富的辅助功能空间。以使每个组团职住相对均衡,生活服务、生产服务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独立运作发展的能力。组团间的功能依赖减少,交通联系需求降低,组团的活力和生命力得以提升。
空间复合
郑汴新区总体规划中,城市功能区以轴线延伸、组团发展、绿廊隔离为特征,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七廊、八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这种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关系、强化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结束了郑州市多年来“摊大饼”式的空间拓展模式。
空间复合还提出混合、紧凑、融合、共生、循环五大空间布局原则。
混合——每个城市组团内居住、工作、游憩、商务、社交、文化、仓储、交通等功能空间适度混合布局,自我完善、高度集约、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
紧凑——组团内部提倡高密度、立体化和综合性开发,实现城市土地利用集约高效。
融合——多种功能空间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包括生产空间的融合、功能空间的融合、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等。
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新区与老城的共生,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各种城乡要素有机统一,互补而协调、共生而可持续。
循环——空间规划为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流动设置通畅的传输渠道。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生机勃勃、动态有序、开放统一、循环往复的大系统。
产业复合
以若干主导产业为核心,不同空间层次的产业分工协作、有效互动,实现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拓展,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郑汴新区各组团在产业规划与发展仍然处在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状态,产业发展缺乏分工协作,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复合理念提出首先要求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建立密切分工、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多元化产业集群。其次是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产业联动;重点打造现代农产品要素市场、物流市场、展示交易平台,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加快发展金融、会展、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二、三产业联动。各组团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强调组团的错位发展与功能互补,根据价值曲线上中下游的关系,在每个组团内部完善产业链,同时在整个区域,产业达到协同共生的状态。
生态复合
郑汴新区被视为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社会生态系统强调城乡统筹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所谓生态复合重点是本体与其周边整体环境的共生关系,核心内涵是“关系的和谐”。既要求保持每个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又要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
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郑汴新区总体规划树立“自然生态优先”的思想,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综合评价,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和碳氧平衡的原理,构建自然生态安全网络。在此基础上选择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增长边界,整个区域呈现建设区与农田、树林、河流等生态用地间隔镶嵌的空间肌理,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共生互动,均衡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郑汴新区总体规划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提倡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空间布局上,将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延伸到乡村,为实现“自来水下乡、公交到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提供了规划保障。
郑汴新区的发展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新区,循环经济模式被广泛推广。规划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各产业组团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