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倩“射落”两金,石智勇“一举”夺魁,汪顺成为首位获得奥运会混合泳金牌的中国男运动员,管晨辰在平衡木上技惊天下……7人参赛、5枚金牌、1项世界纪录、1项奥运会纪录,这份亮闪闪的东京奥运会“成绩单”,创造了宁波奥运史上的辉煌,彰显了宁波竞技体育的竞争力,一时间让宁波这座“冠军之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从1922年,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的宁波奉化人王正廷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会员,到2021年宁波7名运动员出征东京奥运会勇夺5金,近百年来,竞技体育的传奇故事一直在宁波延续。
在这传奇的背后,是运动健儿们长达数年的艰苦训练,是教练、队医、家长始终如一的无私奉献,也是宁波大手笔进行体育规划、以竞技体育引领现代化体育强省目标的生动实践。
立足长远谋划
科学超前布局
回望东京奥运会,宁波7人参赛狂揽5金,创造了历史。对他们在本届奥运会上的非凡表现,有人用“参赛人数历届最多、金牌数历史最多、金牌含金量极高”来形容。
这座城市是否有什么“夺金秘诀”?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竞技体育竞争的终点体现在赛场上的成绩排名,但源头取决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共同营造的土壤。竞技体育要出成绩,得益于一个长期有效的规划、一套完善的选材用人机制、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一系列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奥运冠军的培养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超前谋划、久久为功。从1990年开始,宁波市每十年制定发布一轮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目前已进行了三轮。2017年以来,宁波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把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作为工作核心,以优势项目为突破方向,注重“小而精”,着力培养高水平顶尖运动员。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体育规划中,宁波市提出要“全力发展羽毛球、射击、举重、蹦床、帆船等优势项目,大力扶持田径、游泳、体操、水上等基础大项”,延续了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
如今在宁波,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选材、训练体系已经形成。早在2002年,宁波就在同等城市中成立了唯一一个体工大队并坚持至今,摔跤、拳击、举重、攀岩等项目运动队相继成立,培养了大批高水平运动员。目前,宁波已拥有2个国家队训练基地,5个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宁波对每一名输送到省队、国家队的尖子运动员实行跟踪服务,并提供一系列护航保障。对于暂时未列入国家队的重点运动员进行科学分析、预先布局。例如,举重在宁波并非传统优势项目,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经过专业分析、权衡利弊,宁波决定专门打造举重训练基地,并请出两届奥运冠军占旭刚指导石智勇。3年后,石智勇获得2项世界冠军,4年后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在东京奥运会上,石智勇再续辉煌,夺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积极开拓创新
精准引才用才
东京奥运会5金中,射击、游泳在宁波基础深厚,而举重、体操却并非传统强项,宁波不止步于守成挖潜,而是积极开拓,以开放精神、宽阔视野,接纳外地好苗子到宁波培养。
出生于广西桂林的石智勇、来自湖北石首的管晨辰,他们从小被教练选中,均在“第二故乡”宁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石智勇启蒙教练李冬瑜所在的宁波市二少体(体工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时没有“擅长的人”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拿出识人用人的魄力,发掘出“擅长的人”放手培养、预先布局,敢于去拼,才能不断突破本地体育事业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宁波将运动员文化教学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明确運动员参赛文化测试成绩必须达标,甚至把部分市队直接办到了学校。据统计,近 5 年来,宁波共有 135 名运动员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近年来,宁波花大力气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基层教练,打造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
杨倩的启蒙教练虞利华、手枪教练查劲松等作为引进人才,先后调入宁波市体校,促进了宁波射击运动的整体提高。举重项目,也正是由于引进了教练李冬瑜,才引来了唐德尚和石智勇等优秀运动员。在宁波,体育人才被纳入宁波市专家目录、“3315”计划、“六个一批”培养工程,教练员专业人员的配比也从20%提高到了40%。
与此同时,宁波树立竞技体育发展“体制内外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部分运动项目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在荣誉、奖励等方面对体制内外一视同仁,使得竞技体育扎根社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特别是对新兴体育项目,宁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训,共有30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训练基地正式挂牌。在东京奥运会中,参加马术场地障碍赛的宁波运动员张兴嘉就是社会办训的宁波奉化天驿马术俱乐部的在训运动员。
放眼全国的精准引才之策,也使宁波的竞技体育金字塔底部坚如磐石。据统计,最近5年时间里,宁波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56人,目前在国家队训练的宁波运动员有31人,宁波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20个、亚洲冠军24个、全国冠军172个。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综合保障
对运动员而言,长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难免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为加强奥运会及综合赛事备战,确保重点队员的科医保障,宁波专门成立体育科学研究所,为奥运健儿保驾护航。汪顺一路劈波斩浪,石智勇连续夺金创纪录,背后就有宁波多个体训单位和市体育科学研究所选派的辅助教练、医生长期跟队提供有力保障。
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医学副主任医师沈异是石智勇的队医。为了帮助石智勇解决腰伤,他尝试了打封闭、扎针等治疗方法,在各种手段的综合作用下,石智勇在今年年初的冬训中逐步走上正轨。6月23日,石智勇在训练时大腿腘绳肌拉伤,随后腰伤复发,左手掌指关节也旧伤复发,医疗团队“与时间赛跑”,让他在抵达东京时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
宁波市体育局局长张霓说,正是体育医学发挥作用,保证了汪顺等运动员的最佳状态。7月30日,汪顺在东京奥运会游泳项目中夺冠后,张霓去汪顺家看望,汪顺母亲对她说,汪顺这次能爆发,是因为几乎没有伤病。
2020年7月至今,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这个“年轻”的单位独立运行刚满一年,却已经在竞技体育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动分担国家队保障任务重的压力,根据宁波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情况,通过内外联合保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宁波运动员的伤病问题,助力运动员冲击个人最好成绩。
“除了为运动员提供科医保障,我们还会从形态、技能、素质等方面来评定运动员对体育项目的适合程度,为体育人才的选拔提供技术支撑。”宁波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飚介绍,所内的科研人员会参与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制定,使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更加科学有效。此外,他们在做好竞技体育保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开展科学健身研究、指导和运动损伤康复服务,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推广运动处方的应用,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和普及科学运动理念惠及广大群众。
发展群众体育
夯实健康之基
竞技体育是花,长在群众体育、社区生活的深厚土壤中。宁波运动健儿在东京奥运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群众体育良好的基础和氛围,更离不开这座城市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018年,宁波市政府出台文件,率先明确宁波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备一定数量和标准的体育健身设施。今年,宁波正式通过了《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3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32个镇乡(街道)综合性健身场馆,325个村(社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建成各级体育(休闲)公园67个,面积达23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5年的1.61平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2.4平方米,体育人口占比为41.2%,年均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00余场,年均参加总人数达到100余万人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宁波奥体中心、绿轴体育公园、中体运动城、滨江体育公园、宁波欢乐海岸生态体育公园等大型体育设施的建成投用,也为宁波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竞赛表演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场地设施。根据2021年市民生实事项目(群众体育工程)计划,今年宁波市将新建改建体育公园12个,新建百姓健身房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10个,新建足球场(含笼式)10个。截至9月,计划新建的132个体育场地中,已完成86个。
“全民健身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参与锻炼健身的热情大幅增长,也为这座城市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为‘冠军之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