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更好的传递希望与爱的信念?陈彦琳找到了答案,通过投身慈善、创办“爱煮食品”、开设烹饪班、做节目、公开演讲等,她不遗佘力地向人们传递希望与爱的信念。
食物能给人最简单的幸福感和最直接的心灵安慰,是人们传达希望与爱的媒介。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在实验中发现,温热的食物给人一种关心、爱护、温暖的感觉,启动了潜意识里“温暖的食物等于爱”的认知。受家族的慈善传统理念所启发,陈彦琳决定以食物作为平台,向有需要的人传递希望与爱。她把这当作自己的人生使命。
陈彦琳在香港长大,美国求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华尔街的J.P.Morgan和瑞银香港从业,通过努力打拼成为最年轻的投资银行家之一。职场七年,又在这个关键的事业转折期毅然隐退,寻找自己的人生之“锚”。最终,她找到了答案,通过投身慈善、创办“爱煮食品”、开设烹饪班、做节目、公开演讲等,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希望与爱的信念。
二十多岁成为投资银行家亲历行业低谷始思考人生
陈彦琳十几岁就去了美国读书,取得乔治敦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后,进入行业金字塔尖的J.P.Morgan工作,两年后回到香港,加入瑞银,成为投资银行家。正如一些人生前辈向她所传达的理念,她也深信“钱能解决很多很多问题”,这成为她努力工作的动力,获得职场上的成功。年纪轻轻成为投资银行家,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还有光鲜体面的社会地位。金钱和投资银行家的光环一度成为定义她的人生标签。
如果事情按照正常逻辑一直发展下去,也许这个世界上会多一个精明能干、深有名望的投行精英,但却少了一个有情怀的美食家和慈善家。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会有伏笔留下。早在2002年,陈彦琳初入J.P. Morgan时,就有过一个模糊的想法。
陈彦琳毕业那年,正赶上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和科网泡沫爆破,大批人被裁员。刚入行就赶上第一个行业低潮,给这个踌躇满志、对未来有无数憧憬的年轻人泼了一大盆冷水。这让她开始思考投行工作的意义。但当时她只有22岁,社会阅历尚浅,这样一个想法就像风吹过水面激起的一圈涟漪,过去了便很快没了痕迹。
差不多的事情,6年后又重演了一次。那时她已经在瑞银,从事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方面的业务。从2005年,她到瑞银的第二年开始,一大堆内地名企去香港上市,只要有中国概念的股票在香港一上市,第一天就会疯涨,投资者看着象征财富的数字,不可思议地往上升,人人都不合得放过这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她还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累计期权这个金融衍生工具在香港大火起来,因其英文称作accumulator,又被人戏称为“I kill youIater”。因为随后它给市场带来的大风波也的确名副其实。这时一位瑞银的客户在其他银行买了很多累计期权的产品,2008年金融风暴一发生,股票大跌,这位客户的财富也瞬间缩水了很多。
这次经历给了她比上次更加深刻的感触,她意识到原来金钱是不稳定的,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人立于世间,就像一叶小舟飘荡于江河湖海,无论去到哪里,只要船锚一落,船身就是坚定的。这时陈彦琳开始想,“以前我的人生之‘锚’是金钱和身份,如果它们不能做我人生的‘锚’,那什么可以呢?”
远赴巴黎实现学厨梦想
传递希望与爱成为使命
一次去上海出差,陈彦琳见到了一位企业家客户,客户名下的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值10亿美金。见到陈彦琳时,仍面容焦虑的对她说,一定要好好帮他出出主意把财富变得更多。原来他的邻居也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老板,市值是100亿美金。这让她更加明白了,金钱不仅是不稳定的,更是永远追求不了的。如果把金钱作为人生努力的日标,恐怕付出再多也很难得到幸福感。
她想,人生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面,意义又在哪里?
陈彦琳从小就喜欢煮菜,因为不管煮的好不好吃,家里奶奶、爸爸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说很好吃,这让她很有满足感。于是在想不通的时候,她每天下班,都去烹饪工坊学煮菜。这个过程中,陈彦琳突然发现每天花在学煮饭的一小部分时间,比她去工作的很多时间都要开心,因为煮饭带来的幸福感是那么简单、直接和纯粹。
于是,有一天她跟结婚没多久的老公商量,想要去巴黎学烹饪。老公很支持她的想法,瑞银的制度也很人性化,放了她几个月无薪假,让她得以去法国学艺。陈彦琳去了巴黎著名的“Le Cordon Bleu法国蓝带烹饪学校”学习厨艺。一毕业就在银行工作的她,性格上一直是很要强的,做什么都想要去拿第一。有意思的是,学厨艺的时候,她反而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只是觉得尽力就可以了。课程学完,她意外得知第一名竟然是自己,学校还颁给她一个“优秀厨师”的荣誉。上台领奖的时候,她觉得有一阵风在脑海飘过,好像告诉她,她应该用烹饪去传达爱的信息,正如她的家族的价值观所希望传递的。
2010年,回到香港没多久,陈彦琳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彻底去探索一下,拿奖时一闪而过的念头到底是什么。不过,离开瑞银为她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她的身份危机。一直以来,她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好像都是以金钱和投资银行家的身份为媒介的。此刻她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了。有一次去加拿大探亲,填申请表的时候,望着职业一栏出了神,之前只要两秒钟她就会写上投资银行家这几个字,而那次她想了两个小时,怎么样才能不在上面写上家庭主妇。
她是一個很爱思索的人,这件事以后她就在想自己的终极身份是什么,为什么她会那么介意家庭主妇的身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外套,在投资银行的时候,我穿了一个投资银行家的外套;在家里,我穿了一个妈妈的外套。如果我脱掉这些外套,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我究竟是准呢?”后来她想明白了,一个人的终极身份,得是自己给的。一个人坚定的使命感,因之带来的终极身份是别人拿不掉的。于是陈彦琳放弃了世界给予她的外套,转而肾传递希望、爱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不停探索寻找使命感H{口
在食物上给他人带去希望
想通了身份问题以后,陈彦琳开始想如何通过食物实现自己的使命感。为此,她做了很多尝试。香港是个快节奏的城市,很多人}亡到没有时间煮菜,因此X0酱很受欢迎,简单处理一下食材,加了酱进去,就能花很少的时间做成一道可口的莱。观察到这个现象的陈彦琳决定开一个酱料公司,然后在包装的贴纸上印出希望与爱的字样,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使命感了呢?
这个最初的简单尝试夭折了,于是她到处向人请教,为自己使命感的出路找寻灵感。后来她见到一个柬埔寨的华侨,听他讲了个故事。这个人小时候家里很有钱,后来柬埔寨发生战争,他因为不合得放弃财富,被士兵抓到劳改营,境遇一下子落差很大,连饱腹的食物都没有。为了有东西吃,他打算拿手上的金表,跟士兵交换食物。听到这个,陈彦琳本来以为起码可以换一个长期饭票,结果只换了一个鸡蛋。这让陈彦琳很诧异,原来时代好的时候,钱可以很有用。时代不好的时候,拥有多少钱都没有用了。
动荡的时代、不好的境遇下,走下去的力量,反而是心里充满希望与爱。陈彦琳想,人可以由爱而心生希望,那么如果可以做一些事情,改变人们以往对食物的看法,把食物当作一个平台,去为社区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那么就能够实现自己使命感的初衷了。
陈彦琳离开瑞银后不久,在朋友介绍下成为TVB签约的明星厨师,创办了“爱煮食品”,加入香港妇女中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自己用食物传递希望与爱的使命感。2013年,陈彦琳参加了香港电台《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见识到香港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这次经历让她亲身感受到,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讲,希望是多么重要。所以,除了自己要有希望,她决定以后要做更多可以给别人以希望的事隋,在食品上给他人带去希望。
不同于一般电视美食节目和烹饪班,通常为了教人们做出最好看、最好吃的莱。陈彦琳总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最普遍易得的食材,教妈妈们做最有营养的食品给小朋友吃。因为她发现在低收入家庭里的妈妈,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内疚感,她们会觉得自己没有钱去买最好的东西给儿女吃。在互动的过程中,陈彦琳不仅会教那些妈妈们做菜,还会给她们做心理辅导,给她们以心灵粮食。她会告诉那些妈妈们,其实从营养学方面,多吃豆腐青菜这些看上去便宜的菜可以补充植物性的蛋白质,反而更好。吃太多的肉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不用因为买不了肉而有内疚感。
另外,看到香港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陈彦琳赞助香港妇女中心实施“好惜食食物回收计划”,去市场回收那些还能吃但卖不掉的食材,分给有需要的家庭,既减少了食物浪费,又帮到了有需要的人。自从做起自己的“食品事业”以来,陈彦琳觉得心里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坚定。她推动的各种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希望与爱的价值观,也是陈彦琳最希望传递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的。在下一代教育方面,陈彦琳也是个行动派,她会带着孩子参与到慈善活动里,比如带他们去为无家可归者派盒饭、去市场收菜等。“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同情心和责任感,如果只是说很多理念给他们听,是没有多少效果的。”
重回到家族企业传承慈善
将使命感融人企业发展
陈彦琳的父母陈大枝、陈邱敏英是香港典型的白手兴家企业家,两人小时候在香港木屋区长大,也体验过拮据的生活。后来靠着勤奋打拼,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如今两人年龄渐长,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也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陈彦琳是家里的长女,2017年,她决定回家族企业帮忙。
很快她就开始想,如何把自己对食物的使命感带到父母的企业里。深入了解家族企业后,陈彦琳对父母多了几分敬意,更为他们骄傲。原来自己对食物的使命感早就和家族企业联系在一起。陈彦琳想要解决的是当下食物能带给人们的帮助,而家族企业一早就已经在解决未来食物的问题。维昌洋行以推广工业机械没备及消耗品起家,早在五六年前,陈大枝已经把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带到西北五省,让原本气候干燥寸草不生的沙漠种起了葡萄和枸杞。近期还跟以色列政府合作,引进节水高效智能农业,希望用农业技术把像沙漠一样的、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变成可以生产食物的绿洲,为人类种植未来的食物。
维昌洋行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传统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慈善事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企业每一天的运转、每一个项目里面。陈彦琳发现,“影响力投资”的事业,企业很久以前就在做。当很多企业都还在北上广的时候.陈大枝已经去到宁夏、甘肃、安徽等相比没有那么发达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当地发展。比如,对当地的一些医院来讲,是没有资金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的,陈大枝帮医院争取到优惠的长期限境外贷款,让医院添置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是真正的“授之以渔”,从长远看,比直接捐一笔钱有意義的多。
陈彦琳对食物的使命感跟维昌洋行的农牧业板块相结合,是目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此外在慈善方面,整个可持续业务的一部分利润,家族成员还会以其他方式捐赠在个人喜好的领域。比如陈大枝很重视教育,则在一些中学、小学设立了奖学金。对国学很关注,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文化带到海外。而陈彦琳进入家族企业后,也一直坚持把用食物传递希望与爱的使命融入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慈善事业里。
食物能给人最简单的幸福感和最直接的心灵安慰,是人们传达希望与爱的媒介。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在实验中发现,温热的食物给人一种关心、爱护、温暖的感觉,启动了潜意识里“温暖的食物等于爱”的认知。受家族的慈善传统理念所启发,陈彦琳决定以食物作为平台,向有需要的人传递希望与爱。她把这当作自己的人生使命。
陈彦琳在香港长大,美国求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华尔街的J.P.Morgan和瑞银香港从业,通过努力打拼成为最年轻的投资银行家之一。职场七年,又在这个关键的事业转折期毅然隐退,寻找自己的人生之“锚”。最终,她找到了答案,通过投身慈善、创办“爱煮食品”、开设烹饪班、做节目、公开演讲等,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希望与爱的信念。
二十多岁成为投资银行家亲历行业低谷始思考人生
陈彦琳十几岁就去了美国读书,取得乔治敦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后,进入行业金字塔尖的J.P.Morgan工作,两年后回到香港,加入瑞银,成为投资银行家。正如一些人生前辈向她所传达的理念,她也深信“钱能解决很多很多问题”,这成为她努力工作的动力,获得职场上的成功。年纪轻轻成为投资银行家,不仅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还有光鲜体面的社会地位。金钱和投资银行家的光环一度成为定义她的人生标签。
如果事情按照正常逻辑一直发展下去,也许这个世界上会多一个精明能干、深有名望的投行精英,但却少了一个有情怀的美食家和慈善家。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会有伏笔留下。早在2002年,陈彦琳初入J.P. Morgan时,就有过一个模糊的想法。
陈彦琳毕业那年,正赶上美国的911事件发生和科网泡沫爆破,大批人被裁员。刚入行就赶上第一个行业低潮,给这个踌躇满志、对未来有无数憧憬的年轻人泼了一大盆冷水。这让她开始思考投行工作的意义。但当时她只有22岁,社会阅历尚浅,这样一个想法就像风吹过水面激起的一圈涟漪,过去了便很快没了痕迹。
差不多的事情,6年后又重演了一次。那时她已经在瑞银,从事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方面的业务。从2005年,她到瑞银的第二年开始,一大堆内地名企去香港上市,只要有中国概念的股票在香港一上市,第一天就会疯涨,投资者看着象征财富的数字,不可思议地往上升,人人都不合得放过这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她还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累计期权这个金融衍生工具在香港大火起来,因其英文称作accumulator,又被人戏称为“I kill youIater”。因为随后它给市场带来的大风波也的确名副其实。这时一位瑞银的客户在其他银行买了很多累计期权的产品,2008年金融风暴一发生,股票大跌,这位客户的财富也瞬间缩水了很多。
这次经历给了她比上次更加深刻的感触,她意识到原来金钱是不稳定的,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人立于世间,就像一叶小舟飘荡于江河湖海,无论去到哪里,只要船锚一落,船身就是坚定的。这时陈彦琳开始想,“以前我的人生之‘锚’是金钱和身份,如果它们不能做我人生的‘锚’,那什么可以呢?”
远赴巴黎实现学厨梦想
传递希望与爱成为使命
一次去上海出差,陈彦琳见到了一位企业家客户,客户名下的公司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市值10亿美金。见到陈彦琳时,仍面容焦虑的对她说,一定要好好帮他出出主意把财富变得更多。原来他的邻居也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老板,市值是100亿美金。这让她更加明白了,金钱不仅是不稳定的,更是永远追求不了的。如果把金钱作为人生努力的日标,恐怕付出再多也很难得到幸福感。
她想,人生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面,意义又在哪里?
陈彦琳从小就喜欢煮菜,因为不管煮的好不好吃,家里奶奶、爸爸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说很好吃,这让她很有满足感。于是在想不通的时候,她每天下班,都去烹饪工坊学煮菜。这个过程中,陈彦琳突然发现每天花在学煮饭的一小部分时间,比她去工作的很多时间都要开心,因为煮饭带来的幸福感是那么简单、直接和纯粹。
于是,有一天她跟结婚没多久的老公商量,想要去巴黎学烹饪。老公很支持她的想法,瑞银的制度也很人性化,放了她几个月无薪假,让她得以去法国学艺。陈彦琳去了巴黎著名的“Le Cordon Bleu法国蓝带烹饪学校”学习厨艺。一毕业就在银行工作的她,性格上一直是很要强的,做什么都想要去拿第一。有意思的是,学厨艺的时候,她反而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只是觉得尽力就可以了。课程学完,她意外得知第一名竟然是自己,学校还颁给她一个“优秀厨师”的荣誉。上台领奖的时候,她觉得有一阵风在脑海飘过,好像告诉她,她应该用烹饪去传达爱的信息,正如她的家族的价值观所希望传递的。
2010年,回到香港没多久,陈彦琳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彻底去探索一下,拿奖时一闪而过的念头到底是什么。不过,离开瑞银为她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她的身份危机。一直以来,她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好像都是以金钱和投资银行家的身份为媒介的。此刻她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了。有一次去加拿大探亲,填申请表的时候,望着职业一栏出了神,之前只要两秒钟她就会写上投资银行家这几个字,而那次她想了两个小时,怎么样才能不在上面写上家庭主妇。
她是一個很爱思索的人,这件事以后她就在想自己的终极身份是什么,为什么她会那么介意家庭主妇的身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外套,在投资银行的时候,我穿了一个投资银行家的外套;在家里,我穿了一个妈妈的外套。如果我脱掉这些外套,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我究竟是准呢?”后来她想明白了,一个人的终极身份,得是自己给的。一个人坚定的使命感,因之带来的终极身份是别人拿不掉的。于是陈彦琳放弃了世界给予她的外套,转而肾传递希望、爱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不停探索寻找使命感H{口
在食物上给他人带去希望
想通了身份问题以后,陈彦琳开始想如何通过食物实现自己的使命感。为此,她做了很多尝试。香港是个快节奏的城市,很多人}亡到没有时间煮菜,因此X0酱很受欢迎,简单处理一下食材,加了酱进去,就能花很少的时间做成一道可口的莱。观察到这个现象的陈彦琳决定开一个酱料公司,然后在包装的贴纸上印出希望与爱的字样,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使命感了呢?
这个最初的简单尝试夭折了,于是她到处向人请教,为自己使命感的出路找寻灵感。后来她见到一个柬埔寨的华侨,听他讲了个故事。这个人小时候家里很有钱,后来柬埔寨发生战争,他因为不合得放弃财富,被士兵抓到劳改营,境遇一下子落差很大,连饱腹的食物都没有。为了有东西吃,他打算拿手上的金表,跟士兵交换食物。听到这个,陈彦琳本来以为起码可以换一个长期饭票,结果只换了一个鸡蛋。这让陈彦琳很诧异,原来时代好的时候,钱可以很有用。时代不好的时候,拥有多少钱都没有用了。
动荡的时代、不好的境遇下,走下去的力量,反而是心里充满希望与爱。陈彦琳想,人可以由爱而心生希望,那么如果可以做一些事情,改变人们以往对食物的看法,把食物当作一个平台,去为社区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那么就能够实现自己使命感的初衷了。
陈彦琳离开瑞银后不久,在朋友介绍下成为TVB签约的明星厨师,创办了“爱煮食品”,加入香港妇女中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自己用食物传递希望与爱的使命感。2013年,陈彦琳参加了香港电台《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见识到香港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这次经历让她亲身感受到,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讲,希望是多么重要。所以,除了自己要有希望,她决定以后要做更多可以给别人以希望的事隋,在食品上给他人带去希望。
不同于一般电视美食节目和烹饪班,通常为了教人们做出最好看、最好吃的莱。陈彦琳总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最普遍易得的食材,教妈妈们做最有营养的食品给小朋友吃。因为她发现在低收入家庭里的妈妈,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内疚感,她们会觉得自己没有钱去买最好的东西给儿女吃。在互动的过程中,陈彦琳不仅会教那些妈妈们做菜,还会给她们做心理辅导,给她们以心灵粮食。她会告诉那些妈妈们,其实从营养学方面,多吃豆腐青菜这些看上去便宜的菜可以补充植物性的蛋白质,反而更好。吃太多的肉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所以不用因为买不了肉而有内疚感。
另外,看到香港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陈彦琳赞助香港妇女中心实施“好惜食食物回收计划”,去市场回收那些还能吃但卖不掉的食材,分给有需要的家庭,既减少了食物浪费,又帮到了有需要的人。自从做起自己的“食品事业”以来,陈彦琳觉得心里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坚定。她推动的各种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希望与爱的价值观,也是陈彦琳最希望传递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的。在下一代教育方面,陈彦琳也是个行动派,她会带着孩子参与到慈善活动里,比如带他们去为无家可归者派盒饭、去市场收菜等。“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同情心和责任感,如果只是说很多理念给他们听,是没有多少效果的。”
重回到家族企业传承慈善
将使命感融人企业发展
陈彦琳的父母陈大枝、陈邱敏英是香港典型的白手兴家企业家,两人小时候在香港木屋区长大,也体验过拮据的生活。后来靠着勤奋打拼,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如今两人年龄渐长,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也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陈彦琳是家里的长女,2017年,她决定回家族企业帮忙。
很快她就开始想,如何把自己对食物的使命感带到父母的企业里。深入了解家族企业后,陈彦琳对父母多了几分敬意,更为他们骄傲。原来自己对食物的使命感早就和家族企业联系在一起。陈彦琳想要解决的是当下食物能带给人们的帮助,而家族企业一早就已经在解决未来食物的问题。维昌洋行以推广工业机械没备及消耗品起家,早在五六年前,陈大枝已经把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带到西北五省,让原本气候干燥寸草不生的沙漠种起了葡萄和枸杞。近期还跟以色列政府合作,引进节水高效智能农业,希望用农业技术把像沙漠一样的、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变成可以生产食物的绿洲,为人类种植未来的食物。
维昌洋行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传统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慈善事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企业每一天的运转、每一个项目里面。陈彦琳发现,“影响力投资”的事业,企业很久以前就在做。当很多企业都还在北上广的时候.陈大枝已经去到宁夏、甘肃、安徽等相比没有那么发达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当地发展。比如,对当地的一些医院来讲,是没有资金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的,陈大枝帮医院争取到优惠的长期限境外贷款,让医院添置到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是真正的“授之以渔”,从长远看,比直接捐一笔钱有意義的多。
陈彦琳对食物的使命感跟维昌洋行的农牧业板块相结合,是目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此外在慈善方面,整个可持续业务的一部分利润,家族成员还会以其他方式捐赠在个人喜好的领域。比如陈大枝很重视教育,则在一些中学、小学设立了奖学金。对国学很关注,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文化带到海外。而陈彦琳进入家族企业后,也一直坚持把用食物传递希望与爱的使命融入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慈善事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