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也应投入与时代发展相符的眼光,让教育公平能够与时俱进。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是其在教育领域里的延伸,追寻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改革开放让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也把我国的科教文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新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原则和经济发展策略让教育经济和教育投资逐渐兴起,教育领域里的资源配置问题更显突出,而由此又带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关注教育公平就是关注社会成员人生起点的公平,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进而分阶段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2-01
在我国,教育公平的理念古已有之,像儒家的“有教无类”便是突出教育的公平性,然而近年来教育公平的缺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教育公平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造成的。由此看来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地分配是教育公平的首要问题,但深入分析不难看出,教育公平与利益分配格局的公平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势。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劳动人民内部由于社会分工、个体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利益分配还不均衡,因此阶层差别依然存在,不同阶层除存在收入差距之外,还存在于教育资源占有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以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包括: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而ABE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人均GDP)之比是5.6:2.9:1.0,并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扩大。可见,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格局越来越具有同比性,这正是当前教育公平中的最大问题。
当前我国对于教育投资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是属于社会二次分配的范围;第二就是市场的投资,近年来这一部分的投资比例逐渐增大。目前,教育已经进入市场,市场对于教育有了经济投入,就必然期待利益回报,作为个人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就是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相对富裕的个体就可以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产品。基于历史的角度这种情况是一种进步,但是,相反那些相对贫困的个体想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就比较困难了。至此,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了,更是一个人民群众应享有公平人权的问题,因为当前社会一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竞争就是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稳定的工作岗位,丰厚的工薪报酬以及职业前景主要取决于高层次的教育,对于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教育机会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劳动成果的分配形式之一。因此政府的投入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政府在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应不遗余力地尝试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保障,让那些因为利益分配分化而导致的教育资源占有不同的周期尽量缩短;此外政策上要鼓励贫困生完成学业,鼓励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引进先进教育人才与资源;法律上严厉打击“乱收费”及滥用教育经费现象,保障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公平享有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利益分配格局中公平的缺失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而教育资源公平又能长远、深刻地影响利益分配的格局,在当前教育中体现公平首先就要打破这种由于利益分化不均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恶性循环,从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入手,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
以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实现教育公平最迫切的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需要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就是要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农村地区人口庞大、地域面积广、多年以来因为贫困等原因造成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等现象,都为实现农村教育公平设置了瓶颈。而新时期社会转型又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或随父母进城、或成为留守儿童,很难保证自身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基于农村地区存在种种现实的原因,从客观上保证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的一致性是不现实的,这正是因为教育公平也具有其历史性与相对性。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准则来分配教育资源是合理的,但是为了避免教育公平的缺失,必须要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在当前的农村地区就是要普及义务教育,为农民的子女提供基本的受教育的保障。
第二步要逐步突破在教育事业中的差异投资,国家财政改革之后,农村地区的集体资金少了,乡镇政府无力弥补原有的教育集资,个别学校只能从额外收取学杂费等手段中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无形中给本已不太富裕的农村群众增加了负担,所以农村孩子辍学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而对比长期处于“以城市为中心”教育背景下的城市教育,国家长期不间断的对城市教育地有效投资使得城乡教育发展有失公平。差异投资的影响不单体现在教育资金的投资上,2008年底《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依然不高,农村及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更是偏低,这种情况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差异性投资,政府要首先要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长期有效的资金注入、确定资金的落实,继而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以吸引和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打破投资差异性才是迈向农村教育公平最坚实的一步。
第三步的发展要体现的免费教育上,在2007年政府宣布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特困学生予以寄宿补助,从客观上有效地发展了农村教育事业,但真正的全面实施贯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监督,此外农村学校校舍以及教育工具和设备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这就需要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全社會各个阶层一同关注与努力了。与其说免费教育史一种进步,不如说是一种制度回归,义务教育的免费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实现过, 后来推进了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以后,一度被取消了,尤其是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的中小学丧失了投资主体,国家的投资没有及时跟进。所以义务教育出现了马鞍形。应该说在这30年经历了理念的变化,就是一开始,我们的教育是作为一个公共品提供,中间出现了一些弯路,把它作为商品化提供,教育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盲目发展损害了教育公平。经历了这样的反复,也许我们对教育是公共品这样的认识更深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大的进步。要创新教育效益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升学机制改革,建立一套既能完整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又能兼顾家庭和社会实际需要;既能体现国家统一规范,又能体现“基础+发展”的科学的学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真正给学校、给教师、给学生“减负”,也给社会、给家长“减负”。
教育的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的实力决定这个地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高举全社会和谐、统筹发展旗帜的新时期,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诸多投入中需要着重体现教育元素,要改变一个地区贫穷的面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投入是最科学和高效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城市、农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实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
关键词:教育公平;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G5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02-01
在我国,教育公平的理念古已有之,像儒家的“有教无类”便是突出教育的公平性,然而近年来教育公平的缺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总体上看,教育公平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造成的。由此看来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地分配是教育公平的首要问题,但深入分析不难看出,教育公平与利益分配格局的公平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势。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劳动人民内部由于社会分工、个体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利益分配还不均衡,因此阶层差别依然存在,不同阶层除存在收入差距之外,还存在于教育资源占有的差距。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以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B类地区包括: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而ABE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人均GDP)之比是5.6:2.9:1.0,并且这一趋势正在不断扩大。可见,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格局越来越具有同比性,这正是当前教育公平中的最大问题。
当前我国对于教育投资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基本上是属于社会二次分配的范围;第二就是市场的投资,近年来这一部分的投资比例逐渐增大。目前,教育已经进入市场,市场对于教育有了经济投入,就必然期待利益回报,作为个人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就是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相对富裕的个体就可以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产品。基于历史的角度这种情况是一种进步,但是,相反那些相对贫困的个体想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就比较困难了。至此,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了,更是一个人民群众应享有公平人权的问题,因为当前社会一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竞争就是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稳定的工作岗位,丰厚的工薪报酬以及职业前景主要取决于高层次的教育,对于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教育机会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劳动成果的分配形式之一。因此政府的投入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政府在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应不遗余力地尝试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保障,让那些因为利益分配分化而导致的教育资源占有不同的周期尽量缩短;此外政策上要鼓励贫困生完成学业,鼓励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引进先进教育人才与资源;法律上严厉打击“乱收费”及滥用教育经费现象,保障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公平享有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利益分配格局中公平的缺失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而教育资源公平又能长远、深刻地影响利益分配的格局,在当前教育中体现公平首先就要打破这种由于利益分化不均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恶性循环,从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入手,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
以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实现教育公平最迫切的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需要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就是要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农村地区人口庞大、地域面积广、多年以来因为贫困等原因造成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等现象,都为实现农村教育公平设置了瓶颈。而新时期社会转型又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或随父母进城、或成为留守儿童,很难保证自身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基于农村地区存在种种现实的原因,从客观上保证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的一致性是不现实的,这正是因为教育公平也具有其历史性与相对性。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准则来分配教育资源是合理的,但是为了避免教育公平的缺失,必须要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在当前的农村地区就是要普及义务教育,为农民的子女提供基本的受教育的保障。
第二步要逐步突破在教育事业中的差异投资,国家财政改革之后,农村地区的集体资金少了,乡镇政府无力弥补原有的教育集资,个别学校只能从额外收取学杂费等手段中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无形中给本已不太富裕的农村群众增加了负担,所以农村孩子辍学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而对比长期处于“以城市为中心”教育背景下的城市教育,国家长期不间断的对城市教育地有效投资使得城乡教育发展有失公平。差异投资的影响不单体现在教育资金的投资上,2008年底《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依然不高,农村及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更是偏低,这种情况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不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差异性投资,政府要首先要保障对农村教育事业长期有效的资金注入、确定资金的落实,继而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以吸引和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打破投资差异性才是迈向农村教育公平最坚实的一步。
第三步的发展要体现的免费教育上,在2007年政府宣布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特困学生予以寄宿补助,从客观上有效地发展了农村教育事业,但真正的全面实施贯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监督,此外农村学校校舍以及教育工具和设备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这就需要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全社會各个阶层一同关注与努力了。与其说免费教育史一种进步,不如说是一种制度回归,义务教育的免费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实现过, 后来推进了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以后,一度被取消了,尤其是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的中小学丧失了投资主体,国家的投资没有及时跟进。所以义务教育出现了马鞍形。应该说在这30年经历了理念的变化,就是一开始,我们的教育是作为一个公共品提供,中间出现了一些弯路,把它作为商品化提供,教育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盲目发展损害了教育公平。经历了这样的反复,也许我们对教育是公共品这样的认识更深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大的进步。要创新教育效益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升学机制改革,建立一套既能完整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又能兼顾家庭和社会实际需要;既能体现国家统一规范,又能体现“基础+发展”的科学的学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真正给学校、给教师、给学生“减负”,也给社会、给家长“减负”。
教育的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的实力决定这个地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高举全社会和谐、统筹发展旗帜的新时期,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诸多投入中需要着重体现教育元素,要改变一个地区贫穷的面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投入是最科学和高效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城市、农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实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