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等方面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不可否认,作文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加强学生的作文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一、以课堂为阵地,指导作文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导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在受教育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文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指导,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实践中,我们要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身上,通过指导学生自身实践,加强学生自身的练习,逐步培养作文能力。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首先在构思中,让学生初步构架文章的主题,以切实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写作过程中,能做到水到渠成,真情流露。同时,注重不同年级程度不同的对待。对七年级而言,主要注重培养他们说真话,写真情;对八年级,侧重在真情流露的基础上阶段性地把握责任之类精神的锤炼;而对于九年级,则需要有目的地去注重语言的锤炼和理性的思考,让思想的翅膀飞翔。
二、以课文为例子,加强作文指导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严格筛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阅读、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我们通过这样一篇篇生动的例子,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在每个单项学法指导的开始阶段,教师注意示范、辅导,然后让学生模仿、运用,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同时,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实践中,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教会学生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如,教给学生理解词句法、读段法、概括主要内容法、中心法、修辞锤炼法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作者精美的用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强化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优化习作思路等。并内化为自己的解读,运用到习作中去。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作文实践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每一项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因此,我们在作文实践中,时时处处都要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时时刻刻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亲自参与作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从作文构思到作文选材,再到动笔行文、作文修改以及作文讲评,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作文活动的各个环节。
除了在课内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外,还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它们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外实践拓展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因而,可以说,课外实践拓展的内容组织遵循的是学生的兴趣原则。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课外实践拓展应该突出主题,即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活动内容。同时课外实践拓展活动更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亲身经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重整人生经验的过程。如果课外实践拓展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忽略了学生新经验的获得与形成,其课程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了。课外实践拓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求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如根据同一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活动来表现;从生活的角度提出研究专題,让学生进行“课余调查研究”。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外实践拓展给学生广阔的时空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可以自行确定活动主题,自己探索实践途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去实践、探索,激活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突出阶段性。
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身心发展和智能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我们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差异,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世界是宽广的,作文世界是多变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事都是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习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片开放而丰富的生活空间,要顺势而导,使学生万物入心,积累丰富的感受。还要激励学生及时写出活动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灵活地将平时的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只要立足实践,天长日久,一定会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有力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
一、以课堂为阵地,指导作文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导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在受教育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育的多多练习,硬是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文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指导,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实践中,我们要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身上,通过指导学生自身实践,加强学生自身的练习,逐步培养作文能力。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首先在构思中,让学生初步构架文章的主题,以切实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写作过程中,能做到水到渠成,真情流露。同时,注重不同年级程度不同的对待。对七年级而言,主要注重培养他们说真话,写真情;对八年级,侧重在真情流露的基础上阶段性地把握责任之类精神的锤炼;而对于九年级,则需要有目的地去注重语言的锤炼和理性的思考,让思想的翅膀飞翔。
二、以课文为例子,加强作文指导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严格筛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学生阅读、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我们通过这样一篇篇生动的例子,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在每个单项学法指导的开始阶段,教师注意示范、辅导,然后让学生模仿、运用,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同时,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实践中,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教会学生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如,教给学生理解词句法、读段法、概括主要内容法、中心法、修辞锤炼法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作者精美的用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强化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布局谋篇,优化习作思路等。并内化为自己的解读,运用到习作中去。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作文实践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每一项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因此,我们在作文实践中,时时处处都要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时时刻刻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亲自参与作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从作文构思到作文选材,再到动笔行文、作文修改以及作文讲评,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作文活动的各个环节。
除了在课内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外,还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它们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外实践拓展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因而,可以说,课外实践拓展的内容组织遵循的是学生的兴趣原则。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课外实践拓展应该突出主题,即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活动内容。同时课外实践拓展活动更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亲身经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重整人生经验的过程。如果课外实践拓展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忽略了学生新经验的获得与形成,其课程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了。课外实践拓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求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如根据同一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活动来表现;从生活的角度提出研究专題,让学生进行“课余调查研究”。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外实践拓展给学生广阔的时空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可以自行确定活动主题,自己探索实践途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去实践、探索,激活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突出阶段性。
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身心发展和智能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我们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差异,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世界是宽广的,作文世界是多变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事都是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习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片开放而丰富的生活空间,要顺势而导,使学生万物入心,积累丰富的感受。还要激励学生及时写出活动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灵活地将平时的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只要立足实践,天长日久,一定会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有力提升学生作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