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认知的雏形文本,它打开了马克思对于人学理论的智慧之门。《手稿》以人类自身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为立足点,揭示了生产、劳动和实践的本质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表明劳动实践是人类自身本质的确证,为此,本文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研究,进一步深化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真谛,为人类社会加深对人的本质认识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对象化;人的本质
自古以来哲学先贤都密切关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过许多经典论述。马克思站在哲学先贤的肩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论述,克服了过去哲学先贤对人的界定所存在的抽象性、片面性缺陷,立足于人类生产活动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双重视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马克思集中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阐明人类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概述“人是现实中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人类自身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上述科学论断对于马克思进一步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正确的方向指引。
一、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研究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并结合社会现实条件所写的思想文本。因此,《手稿》中关于人本理论的观点或多或少都带有部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哲学色彩,但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上给后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马克思以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维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是指引人类实现自身自由与解放的宝贵思想精华。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生产活动就是人类的生命所在,物种的整体特征,物种的本质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活动恰恰是人类的特征[1]。马克思明确提到“正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意识能动性,而他的活动才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2]总而言之,人类自由是立足于人类具有能动性的意识之上,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类特性而得到的类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费尔巴哈在人本主义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类本质”的概念:所谓的类本质是自身的类,它本身就是一个对象。在《手稿》中,马克思还借用了类本质的概念,并提出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而存在。然而,马克思关于“类本质”概念的理解相比于费尔巴哈又具有明显的进步之处。马克思认为,“类”是指人类在理解自身本性的基础上对于把控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和社会本质的转变范畴[3]。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类本质概念不同,马克思认为个体应该将其纳入类本质的范围之内。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马克思将劳动概念纳入到“类”概念之中,将人的本质与人类自身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态度不再局限于费尔巴哈等哲学家从人类共性的角度研究人性的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之自己对人的本质观点的全新把握,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理论观点: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创造活动具有自由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特性,现实生产活动才成为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确证。马克思在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马克思在批判集成费尔巴哈关于类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类本身的界定实质上表现为一种类存在。”马克思提出类存在物至少存在三种含義:一种是通过自然界中包含的特殊范畴来界定人,以此区分人与自然;另一种是从人的整体高度探索人;三是将人是一种类存在作为进一步论证人的本质的出发点[4]。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人类的类特性集中表现在人的生产活动具有自由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特征。正因为他们具有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视为自己的对象,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外部世界,从而自由自觉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活动,使人类自身能够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意识来改变外部世界,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纯粹在外部世界规定的范围内被动地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直接进行生命活动,而人类自身的生产却可以因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其他需要的条件了主动地选择进行不同的生产活动。正因为人的生产具有自由自觉性、全面性、主动创造性,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即是人类与动物有所区别的关键所在。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与实践的特性展开论述,二者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物所体现出来的人类自身独有的性质即类本质,即自我意识性、自由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5]。从自我意识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动物本身在生命活动上无法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生命存在区别开来,而人类自身因为具有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有能力通过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活动,从而能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总而言之,人类在外部世界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从自由自主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能动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人类自身是进行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生命存在。马克思说:“一个物种的整体特性就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实质,而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恰恰就是人类自身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来说,它仅仅是立足于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手段,生产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人类自身特性的延伸。人类和动物的生产活动有明确的界限,人类可以通过选择制造和使用工具来改造和获取外部世界的物资资料,从而满足自身基本需求。诚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只能在外部世界的一定范围内进行并不得不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理性力量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并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能力去冲破外界的束缚,这就是人类自由之所在[7][6]。从能动创造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关键在于拥有积极能动的意识能力,人类依靠自身所具有的理性智慧,通过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以此获得自身理想化的物资资料和生活条件。 (二)从对象化劳动来理解人的本质
人类自由而有意识的类生活在生产中得到体现,那么生产体现在何种形式?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客观化实质上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力的实现是指表达或实现劳动的形式。这种实现劳动的形式实质是劳动的对象化的体现。既然生产活动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中得以实现,那么劳动的对象化是什么呢?马克思说:“劳动的对象化实际是指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固定于特定客体之中,使其物化为客体的劳动过程。”这样看来,劳动产品一方面凝聚了人类自由自觉的意识潜能;另一方面,人类也掌握了改造外部世界使其成为劳动产品的社会发展规律。这种对象化劳动使得人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双向互动作用,即人类利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改造外部世界获得劳动产品同时也获得了全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一方面,人类改造了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人类激发了自己的本质力量[7]。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不但为我们揭示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还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马克思在此提出“人类自身是一种自然性存在物”,并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存在: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天然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一特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物,依旧逃脱不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所包含的受动性、受制性的枷锁。因此,如果把生产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确证,那么生产劳动的本质就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生对象化的体现。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里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一是作为个人生活中的个体的存在;二是作为类生活中的“类”的存在。对此,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是一个现实的、个体的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他同样是总体,“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事实上,马克思以人作为类存在物,生产活动的本质和自由自觉的意识能动性等方面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最后,他得出结论:人类自身通过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实质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总之,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以科学的全面的崭新的视野展开对人的本质的理论研究,事实证明,只有我们继续深化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正确掌控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才能推进和实现人类自身自由与解放的历史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161,211,162,157,182,501,185,207.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0,334
[3]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4,330,277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58.
[5]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4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7]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9.
[10]袁仁贵.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宋定国.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1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14]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5]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6]赵敦华.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马尔科维奇,等.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9]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池忠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折与哲学革命[J].学术论坛,2003(5).
[21]张建云.早期著作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
[22]曹国圣.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4):46-49.
[23]張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46-47.
[24]须大为,白玉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4):23-27.
关键词:马克思;对象化;人的本质
自古以来哲学先贤都密切关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过许多经典论述。马克思站在哲学先贤的肩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新的论述,克服了过去哲学先贤对人的界定所存在的抽象性、片面性缺陷,立足于人类生产活动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双重视角,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马克思集中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阐明人类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概述“人是现实中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人类自身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上述科学论断对于马克思进一步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正确的方向指引。
一、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研究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并结合社会现实条件所写的思想文本。因此,《手稿》中关于人本理论的观点或多或少都带有部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哲学色彩,但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上给后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马克思以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思维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是指引人类实现自身自由与解放的宝贵思想精华。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生产活动就是人类的生命所在,物种的整体特征,物种的本质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活动恰恰是人类的特征[1]。马克思明确提到“正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意识能动性,而他的活动才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2]总而言之,人类自由是立足于人类具有能动性的意识之上,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类特性而得到的类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费尔巴哈在人本主义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类本质”的概念:所谓的类本质是自身的类,它本身就是一个对象。在《手稿》中,马克思还借用了类本质的概念,并提出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而存在。然而,马克思关于“类本质”概念的理解相比于费尔巴哈又具有明显的进步之处。马克思认为,“类”是指人类在理解自身本性的基础上对于把控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和社会本质的转变范畴[3]。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类本质概念不同,马克思认为个体应该将其纳入类本质的范围之内。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马克思将劳动概念纳入到“类”概念之中,将人的本质与人类自身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态度不再局限于费尔巴哈等哲学家从人类共性的角度研究人性的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之自己对人的本质观点的全新把握,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理论观点: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创造活动具有自由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特性,现实生产活动才成为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的确证。马克思在笔记本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马克思在批判集成费尔巴哈关于类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人类本身的界定实质上表现为一种类存在。”马克思提出类存在物至少存在三种含義:一种是通过自然界中包含的特殊范畴来界定人,以此区分人与自然;另一种是从人的整体高度探索人;三是将人是一种类存在作为进一步论证人的本质的出发点[4]。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人类的类特性集中表现在人的生产活动具有自由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特征。正因为他们具有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视为自己的对象,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外部世界,从而自由自觉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活动,使人类自身能够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意识来改变外部世界,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纯粹在外部世界规定的范围内被动地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直接进行生命活动,而人类自身的生产却可以因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其他需要的条件了主动地选择进行不同的生产活动。正因为人的生产具有自由自觉性、全面性、主动创造性,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即是人类与动物有所区别的关键所在。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与实践的特性展开论述,二者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物所体现出来的人类自身独有的性质即类本质,即自我意识性、自由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5]。从自我意识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动物本身在生命活动上无法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生命存在区别开来,而人类自身因为具有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有能力通过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活动,从而能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总而言之,人类在外部世界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从自由自主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能动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人类自身是进行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生命存在。马克思说:“一个物种的整体特性就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实质,而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恰恰就是人类自身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来说,它仅仅是立足于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手段,生产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人类自身特性的延伸。人类和动物的生产活动有明确的界限,人类可以通过选择制造和使用工具来改造和获取外部世界的物资资料,从而满足自身基本需求。诚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只能在外部世界的一定范围内进行并不得不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理性力量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并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能力去冲破外界的束缚,这就是人类自由之所在[7][6]。从能动创造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关键在于拥有积极能动的意识能力,人类依靠自身所具有的理性智慧,通过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以此获得自身理想化的物资资料和生活条件。 (二)从对象化劳动来理解人的本质
人类自由而有意识的类生活在生产中得到体现,那么生产体现在何种形式?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客观化实质上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力的实现是指表达或实现劳动的形式。这种实现劳动的形式实质是劳动的对象化的体现。既然生产活动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中得以实现,那么劳动的对象化是什么呢?马克思说:“劳动的对象化实际是指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固定于特定客体之中,使其物化为客体的劳动过程。”这样看来,劳动产品一方面凝聚了人类自由自觉的意识潜能;另一方面,人类也掌握了改造外部世界使其成为劳动产品的社会发展规律。这种对象化劳动使得人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双向互动作用,即人类利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改造外部世界获得劳动产品同时也获得了全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一方面,人类改造了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人类激发了自己的本质力量[7]。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不但为我们揭示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还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马克思在此提出“人类自身是一种自然性存在物”,并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存在: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天然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一特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物,依旧逃脱不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所包含的受动性、受制性的枷锁。因此,如果把生产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确证,那么生产劳动的本质就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生对象化的体现。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里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一是作为个人生活中的个体的存在;二是作为类生活中的“类”的存在。对此,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是一个现实的、个体的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他同样是总体,“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事实上,马克思以人作为类存在物,生产活动的本质和自由自觉的意识能动性等方面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最后,他得出结论:人类自身通过自由自觉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实质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总之,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以科学的全面的崭新的视野展开对人的本质的理论研究,事实证明,只有我们继续深化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正确掌控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才能推进和实现人类自身自由与解放的历史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161,211,162,157,182,501,185,207.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0,334
[3]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4,330,277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58.
[5]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4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7]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8]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9.
[10]袁仁贵.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宋定国.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1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14]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5]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16]赵敦华.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马尔科维奇,等.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9]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池忠军.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折与哲学革命[J].学术论坛,2003(5).
[21]张建云.早期著作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
[22]曹国圣.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4):46-49.
[23]張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46-47.
[24]须大为,白玉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