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协同凝集试验快速过筛产生LT大肠杆菌
【机 构】
:
福建省立医院省儿科研究室,福建省立医院省儿科研究室,福建省立医院省儿科研究室
【出 处】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86年06期
其他文献
本文报导用抗L929细胞i-RNA(L-i-RNA)和抗S180腹水瘤细胞i-RNA(S-i-RNA)致敏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后,增强了NK活性。但若用这些i-RNA致敏T淋巴细胞(TL),只有L-i-RNA才能传递对L929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反应。i-RNA增强NK功能的活性可被RNase阻断,但对DN ase,Pronase不敏感。这些结果提示i-RNA可用于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用HFRS 25-1 McAb检测HFRS病人血和尿细胞中的抗原,共检查138例病人,血细胞阳性率为82.6%(114/138);尿细胞为71%(98/138);同时用HFRS抗原片检查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1.2%(112/138)。而健康及其它病人的同样标本50例全部阴性。血、尿查抗原的阳性率主要集中在10天以前,在疾病的发热期和少尿期,这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检测抗原对基层应用
用抗HFRSV的10株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了国内各疫区从不同来源分离的35株HFRSV,证明它们的抗原性有很多差异,至少存在有9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群、型和株特异性的)。分析结果表明,HFRSV抗原性的差异主要与各疫区的传染源不同有关。
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引进了六株抗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Mc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我国某些EHF病毒株进行了抗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美国CDC的6个McAb检查7株EHFV,安徽陈株及四川216株在反应型和滴度上均与76-118原型株者相同;76-118株、江苏A9株和陕西81-14A株相互之间在反应型和滴度上均有差异,然而这些分离物似乎仍属不同型的野鼠型毒株;河南家鼠型R22株可与76-1
本文报告了乙脑减毒株的获得过程及其某些规律。首先从强毒株SA14中分离出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及繁殖力高低不同的H和L克隆株;然后将H、L毒株于HKC每18小时传代,二毒株先后丧失了对小白鼠皮下致死力,脑内毒力分别降低3~4个对数以上;在此基础上,再应用定向和连续蚀斑选择法分离出减毒株H84SP13和L51P11。其生物学性质为:(1)均系乙脑病毒。(2)HK-TCID50:H84SP13为7.0~8
采用微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IgM固相法,检测101例出血热病人血清中的IgM抗体,其中有99例阳性,本方法比免疫荧光试验敏感性高:抗体滴度较高,阳性检出率稍高。用加热法,2-ME破坏IgM及阻断试验证明特异性好。本方法简便,敏感,安全、经济,可以在疫区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小鼠经感染亚致死量流感病毒(FM1)后,肺巨噬细胞吞噬、杀菌及胞内吞噬体-溶酶体融合功能明显降低,感染后第7天最为严重,然后逐渐恢复,第14或17天趋近正常水平。此结果表明,FM1对小鼠肺巨噬细胞功能有一时性抑制作用。本文认为这可能是流感易继发细菌性肺炎的机制之一。实验显示胞内杀菌活性与吞噬体-溶酶体融合能力的变化规律呈密切负相关(r=-0.97),从而表明吞噬体-溶酶体融合抑制率可以作为反映单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