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悉,深圳一个老人被保健品销售公司忽悠,4年里花了60多万买保健品,整个房子到处都堆满了,最后闹得与儿女反目。近年来,老年人被忽悠买保健品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痴迷保健品的老人越来越多。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有2000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人的消费就占50%以上。那么,这些骗子是如何设局让老年人上当的呢?
“免费旅游”却花上万元
近期,67岁的宋某接到一个说“公司回馈客户,免费旅游”的“天上掉馅饼”的电话后,跟随一家保健品公司到了北京房山XX桥度假村,两天下来,包括他在内的不少老人花了上万元购买保健品。
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约就是陷阱。保健品公司从网上以两毛到一百元不等的价格买来老人的资料,在位于北京回龙观的出租屋里,他们先以旅游名义打电话邀约老人,一天打上百个。老人被约出来后发点小礼品,再聘“养生专家”给看看,最后带着老人参加会销。之后的事儿,就由会销公司接手。组织游玩、听讲座、办晚会、做实验、开药方,全部都是精心策划,目的就是高价销售保健品。用会销督导徐某的话说,“这就是一台戏。”会上那些现场试药后,自称疼痛瞬间消失的老人,其实并非遇到了“神药”。据透露,敢在现场试药的老人都是托儿,这很简单,只需让这些老人免费旅游。除此之外,专业医师提醒说,如果老人服药后,疼痛瞬间消失,说明口服液内可能含有激素或者兴奋剂。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做出了分析:实际上现在老年人对保健品有需求,但是被一些人利用到无以复加,专门去欺骗、欺诈老年人。他们采取的套路,首先是把人聚集起来,然后从聚人、留人到卖货,到一些家访,到一些所谓的专家介绍保健食品的功能,然后再有“医生”来看病、把脉问诊等等这些方式提供一些服务,有的免费送一些礼品去吸引众多的人气,然后去实施欺骗。还有一些老年人由于子女在外或者存在代沟等等,这些保健品的推销者就利用这些东西打亲情牌,打着关心、体贴的名义去推销所谓的保健食品。有的可能还以免费旅游、抽奖、晚会等等去吸引老人,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来参加这些活动。
警惕“保健食品”虚假宣传
这些保健食品中,有很多的虚假宣传,比如具有什么样的治疗功能,吃了这个药如何如何就能够把病治好等等。实际上我们广告法都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去宣传疗效和预防的功能,它就是个食品,它具有一些辅助性的功能,但是不能宣传它有治疗和预防的功能。然后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什么最佳、什么评比第一,保健食品能有什么样的功能等等,像这样一些数据、资料没有出处,有的是自己编造的,这都是违法的。我们广告法规定的非常明确,对于广告的内容,你的数据引用一定要有出处,如果没有出处的话,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对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上也有明确的规定,你不能表示它有一定的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不能够涉及预防和治疗的功能,也不能跟老年人宣传这个保健食品是保障健康所必需的,买了以后如何如何好,更不允许将所推销的保健食品去与其他药品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还有的是利用广告代言来做推荐和证明,这在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的保健食品这一章当中都是禁止性规定的。现在又出现一些现象,有的保健品推销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或者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通过所谓的介绍健康、养生知识,实际上是变相发布医疗保健食品的广告,这在广告法中也是明确禁止的。
对待像这样的问题,如果是通过虚假宣传去推荐商品,比如用电台的方式或者集中在某个小区、某个宾馆里办展会、讲座,这都是违法的。另外,还有一些推销人员冒充教授、专家来忽悠老年人,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警惕。老年人一定要相信保健食品就是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虚假宣传或者推荐,可以去投诉、举报。
“小蓝帽”辨真假
老年人怎么去选择是正确的呢?保健食品经过食药监部门和工商部门的审批有一个“小蓝帽”,这样的标识代表是一种保健食品。普通的食品不是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有一定的辅助性功能,所以对保健食品是有定义的。什么叫保健食品?不是说所有的食品都可以叫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管理、备案、登记都有相关的规定。所以,保健食品是不是真的有保健功能,它要具有科学依据。这个目录是由国务院、食药监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包括中医药部门去制定公布的,而不是说厂家、商家任意的说我是保健食品。
建议消费者应该警惕:千万不要相信保健食品能治疗某些疾病,能预防某些疾病,特别对于老年消费者要做到家喻户晓,保健食品具有一些特定的、特殊的辅助性功能,但不能替代药品。老年人如果有这样那样的疾患,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医疗单位而不是吃一些没有科学来源的所谓具有一定功能的保健食品。
“免费旅游”却花上万元
近期,67岁的宋某接到一个说“公司回馈客户,免费旅游”的“天上掉馅饼”的电话后,跟随一家保健品公司到了北京房山XX桥度假村,两天下来,包括他在内的不少老人花了上万元购买保健品。
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约就是陷阱。保健品公司从网上以两毛到一百元不等的价格买来老人的资料,在位于北京回龙观的出租屋里,他们先以旅游名义打电话邀约老人,一天打上百个。老人被约出来后发点小礼品,再聘“养生专家”给看看,最后带着老人参加会销。之后的事儿,就由会销公司接手。组织游玩、听讲座、办晚会、做实验、开药方,全部都是精心策划,目的就是高价销售保健品。用会销督导徐某的话说,“这就是一台戏。”会上那些现场试药后,自称疼痛瞬间消失的老人,其实并非遇到了“神药”。据透露,敢在现场试药的老人都是托儿,这很简单,只需让这些老人免费旅游。除此之外,专业医师提醒说,如果老人服药后,疼痛瞬间消失,说明口服液内可能含有激素或者兴奋剂。
关于这个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做出了分析:实际上现在老年人对保健品有需求,但是被一些人利用到无以复加,专门去欺骗、欺诈老年人。他们采取的套路,首先是把人聚集起来,然后从聚人、留人到卖货,到一些家访,到一些所谓的专家介绍保健食品的功能,然后再有“医生”来看病、把脉问诊等等这些方式提供一些服务,有的免费送一些礼品去吸引众多的人气,然后去实施欺骗。还有一些老年人由于子女在外或者存在代沟等等,这些保健品的推销者就利用这些东西打亲情牌,打着关心、体贴的名义去推销所谓的保健食品。有的可能还以免费旅游、抽奖、晚会等等去吸引老人,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来参加这些活动。
警惕“保健食品”虚假宣传
这些保健食品中,有很多的虚假宣传,比如具有什么样的治疗功能,吃了这个药如何如何就能够把病治好等等。实际上我们广告法都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去宣传疗效和预防的功能,它就是个食品,它具有一些辅助性的功能,但是不能宣传它有治疗和预防的功能。然后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什么最佳、什么评比第一,保健食品能有什么样的功能等等,像这样一些数据、资料没有出处,有的是自己编造的,这都是违法的。我们广告法规定的非常明确,对于广告的内容,你的数据引用一定要有出处,如果没有出处的话,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对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上也有明确的规定,你不能表示它有一定的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不能够涉及预防和治疗的功能,也不能跟老年人宣传这个保健食品是保障健康所必需的,买了以后如何如何好,更不允许将所推销的保健食品去与其他药品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还有的是利用广告代言来做推荐和证明,这在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的保健食品这一章当中都是禁止性规定的。现在又出现一些现象,有的保健品推销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或者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通过所谓的介绍健康、养生知识,实际上是变相发布医疗保健食品的广告,这在广告法中也是明确禁止的。
对待像这样的问题,如果是通过虚假宣传去推荐商品,比如用电台的方式或者集中在某个小区、某个宾馆里办展会、讲座,这都是违法的。另外,还有一些推销人员冒充教授、专家来忽悠老年人,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警惕。老年人一定要相信保健食品就是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虚假宣传或者推荐,可以去投诉、举报。
“小蓝帽”辨真假
老年人怎么去选择是正确的呢?保健食品经过食药监部门和工商部门的审批有一个“小蓝帽”,这样的标识代表是一种保健食品。普通的食品不是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有一定的辅助性功能,所以对保健食品是有定义的。什么叫保健食品?不是说所有的食品都可以叫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管理、备案、登记都有相关的规定。所以,保健食品是不是真的有保健功能,它要具有科学依据。这个目录是由国务院、食药监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包括中医药部门去制定公布的,而不是说厂家、商家任意的说我是保健食品。
建议消费者应该警惕:千万不要相信保健食品能治疗某些疾病,能预防某些疾病,特别对于老年消费者要做到家喻户晓,保健食品具有一些特定的、特殊的辅助性功能,但不能替代药品。老年人如果有这样那样的疾患,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医疗单位而不是吃一些没有科学来源的所谓具有一定功能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