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学习者对“词性转换”技巧都不陌生,它指未必按照原文中的词性来进行翻译。汉译英最常见的词性转换是,将原文的动词处理成英语译文的名词,其他相关成分也做相应转换。这种操作的依据依然是英语严格的SV结构以及汉语的动词使用不受限这一巨大差异。
本篇是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分两部分:一是围绕汉语原文动词结构的处理来学习词性转换技巧的具体运用;二是以词性转换技巧为切入点做一个综合考察。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名词优势”的语言,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包括动名词、部分不定式、名词性从句)的使用比例比汉语要高很多。甚至,英语有不少词兼具动词和名词的词性,但英美人士还是使用其名词性更多一些。如“我冲他点点头”,中国学生会说I nodded to him,英语母语者却可能说I gave him a nod,这两种表达也许不存在优劣之分,但至少存在习惯与否的问题。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母语人士的表达习惯并适当遵从。
汉语的动词(或动词结构)处理成英语名词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1:
吴丛嘿嘿笑:“给我盖棺定论了?”(杨少衡《你没事吧》作品节选)
Wu snickered: “So that’s my final judgment?”
例2:
她们都对穿着打扮充满热情,也喜欢美食,还参加了同一个健身俱乐部。(万方《一一之吻》作品梗概)
The pair share a common love of fashion and fine food, and even go to the same gym.
例3:
巧云的妈跑了,黄海蛟倒没有怎么伤心难过。(汪曾祺《大淖记事》作品节选)
Her sudden disappearance didn’t bother him any, though.
例1的“盖棺定论”是两个动宾词组合并构成的并列词组,译者取其核心含义,译为名词final judgment,言简意赅。例2中“对……充满热情”和“喜欢”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动词结构,译者却用share a common love来统一谓语,很自然地把第二个动词“喜欢”处理成了名词,还顺手押了头韵,译文干净漂亮。例3把整个小句(动词结构)翻译成名词disappearance来充当主语,有效减轻了下一个小句的处理负担。以上都是很不错的操作思路,值得揣摩学习。
在《句子谓语的选择》一文中我们总结过,确定了充当谓语的动词后,要采用各种语法手段来标明原文中的其他动词和谓语动词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使用介词词组、副词词组就是常用手段。我们在初学英语阶段背诵过的大量动词词组就是为了在类似场合使用的。
例4:
那一阵上班,没有谁能够专心干活,全忙着说话,说各路听来的种种消息。(林那北《今天有鱼》作品梗概)
Nobody was able to concentrate on whatever work they had at hand during this time. Everyone was busy talking about all the various shreds of news they’d heard.
例5:
成功将其父的名著《日出》改编为电影,获1986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万方《一一之吻》作者简介)
In 1986, she received the Golden Rooster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for her film adaptation of her father’s famous play Sunrise.
例6:
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激起一圈圈涟漪。(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作品梗概)
He is welcomed with a fountain where water falls from the top of a rockery down to a pool, with rings and rings of ripples.
从例4、例5、例6可见,用介词结构翻译汉语的动词,往往能够保证译文流畅简洁,减少译者的辛苦程度。动词结构转为副词结构也不罕见,如
例7:
我把郭昕向他挑战的事儿告诉喻军。喻军不吭声。(艾伟《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作品节选)
I went and told Yu Jun about the impending challenge, but he remained there in silence.
动词结构还可以处理成“系动词+形容词”的组合,如
例8:
我还不想说出杜若的名字。(蒋一谈《透明》作品节选)
I still wasn’t quite ready to bring up Du Ruo.
總之,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的严格要求,导致了将汉语原文中的动词转换为其他词性和其他结构的操作思路,而这种思路确实能够有效帮助译者谋句成篇。
当然,并非只有针对动词的词性转换操作,如
例9:
天是黑的,星是明的。密密麻麻的星,撒在无边无际的夜空闪烁。(刘震云《塔铺》作品节选)
A bright tapestry of stars stretched out across the endless, black sky.
译者用名词结构a bright tapestry of合并处理了“明的”“密密麻麻的”两个形容词,其笔力之轻捷令人叹服。 词性转换技巧可以用作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来考察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接近英语母语译者的操作思路了。下面8句,笔者用下画线标注了需要特别关注的词或词组,供小试牛刀;母语译者的译文见脚注,供比对参考:
句1:接下去另一条消息也地震般传来……2(林那北《今天有鱼》作品梗概)
句2:他终于生气,站起身来走了。3(曹文轩《第五只轮子》作品节选)
句3:但等我扒开玉米棵子,朝河堤上看时,我却呆了,没有再向前迈步。4(刘震云《塔铺》作品节选)
句4: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5(汪曾祺《大淖记事》作品节选)
句5:《一一之吻》就通过两个闺蜜为了一个男友发生的矛盾、争夺,写出了当今常见的一种世态人情。6(万方《一一之吻》推荐语)
句6:一缕淡而亮的光线从薄纱窗帘间照进来,整个房间素净得像是没有住过人。7(东君《听洪素手弹琴》作品梗概)
句7:可也有一部分人左看右看都不踏实,虽然提不出什么褒贬,总觉得有点“那个”……8(陆文夫《围墙》作品梗概)
句8:看了虽是难受,到底还能落个踏实。9(乔叶《家常话》作品节选)
当然,由于原文理解和译文连贯等多重因素,上下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句子的翻译处理思路。上述句子都脱离了语境,因此我们的讨论难免不够充分。尽管如此,母语译者的精彩表现仍然令我们折服,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认为,“文如其人”的说法在跨文化交际中依然存在:我们呈现的译文质量越高,读者也就越容易信任我们落实在文本中的表达能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信任我们的思维能力,继而信任我們在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和立场(叙事学对这一点有详尽探讨)。从这个角度看,提高汉译英译文质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学习英语母语译者举重若轻的翻译技巧,思考其背后的原则理念,尽量接近英语思维,对提高翻译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外教你汉译英”系列用12章的篇幅,遵照由总到分的思路,基本覆盖了汉译英的常见问题。不过,我们讨论的是文学性质的文本,总体内容比较“泛”,不涉及行业知识和体裁特点,只能当作汉译英的基础性学习材料。大家以后遇到专业性强的非文学文本,要在用词、句式、体裁等方面都参照甚至遵从平行文本,那就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更加专业化的训练了。
本篇是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分两部分:一是围绕汉语原文动词结构的处理来学习词性转换技巧的具体运用;二是以词性转换技巧为切入点做一个综合考察。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名词优势”的语言,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包括动名词、部分不定式、名词性从句)的使用比例比汉语要高很多。甚至,英语有不少词兼具动词和名词的词性,但英美人士还是使用其名词性更多一些。如“我冲他点点头”,中国学生会说I nodded to him,英语母语者却可能说I gave him a nod,这两种表达也许不存在优劣之分,但至少存在习惯与否的问题。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母语人士的表达习惯并适当遵从。
汉语的动词(或动词结构)处理成英语名词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1:
吴丛嘿嘿笑:“给我盖棺定论了?”(杨少衡《你没事吧》作品节选)
Wu snickered: “So that’s my final judgment?”
例2:
她们都对穿着打扮充满热情,也喜欢美食,还参加了同一个健身俱乐部。(万方《一一之吻》作品梗概)
The pair share a common love of fashion and fine food, and even go to the same gym.
例3:
巧云的妈跑了,黄海蛟倒没有怎么伤心难过。(汪曾祺《大淖记事》作品节选)
Her sudden disappearance didn’t bother him any, though.
例1的“盖棺定论”是两个动宾词组合并构成的并列词组,译者取其核心含义,译为名词final judgment,言简意赅。例2中“对……充满热情”和“喜欢”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动词结构,译者却用share a common love来统一谓语,很自然地把第二个动词“喜欢”处理成了名词,还顺手押了头韵,译文干净漂亮。例3把整个小句(动词结构)翻译成名词disappearance来充当主语,有效减轻了下一个小句的处理负担。以上都是很不错的操作思路,值得揣摩学习。
在《句子谓语的选择》一文中我们总结过,确定了充当谓语的动词后,要采用各种语法手段来标明原文中的其他动词和谓语动词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使用介词词组、副词词组就是常用手段。我们在初学英语阶段背诵过的大量动词词组就是为了在类似场合使用的。
例4:
那一阵上班,没有谁能够专心干活,全忙着说话,说各路听来的种种消息。(林那北《今天有鱼》作品梗概)
Nobody was able to concentrate on whatever work they had at hand during this time. Everyone was busy talking about all the various shreds of news they’d heard.
例5:
成功将其父的名著《日出》改编为电影,获1986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万方《一一之吻》作者简介)
In 1986, she received the Golden Rooster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 for her film adaptation of her father’s famous play Sunrise.
例6:
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激起一圈圈涟漪。(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站》作品梗概)
He is welcomed with a fountain where water falls from the top of a rockery down to a pool, with rings and rings of ripples.
从例4、例5、例6可见,用介词结构翻译汉语的动词,往往能够保证译文流畅简洁,减少译者的辛苦程度。动词结构转为副词结构也不罕见,如
例7:
我把郭昕向他挑战的事儿告诉喻军。喻军不吭声。(艾伟《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作品节选)
I went and told Yu Jun about the impending challenge, but he remained there in silence.
动词结构还可以处理成“系动词+形容词”的组合,如
例8:
我还不想说出杜若的名字。(蒋一谈《透明》作品节选)
I still wasn’t quite ready to bring up Du Ruo.
總之,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的严格要求,导致了将汉语原文中的动词转换为其他词性和其他结构的操作思路,而这种思路确实能够有效帮助译者谋句成篇。
当然,并非只有针对动词的词性转换操作,如
例9:
天是黑的,星是明的。密密麻麻的星,撒在无边无际的夜空闪烁。(刘震云《塔铺》作品节选)
A bright tapestry of stars stretched out across the endless, black sky.
译者用名词结构a bright tapestry of合并处理了“明的”“密密麻麻的”两个形容词,其笔力之轻捷令人叹服。 词性转换技巧可以用作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来考察大家是不是已经开始接近英语母语译者的操作思路了。下面8句,笔者用下画线标注了需要特别关注的词或词组,供小试牛刀;母语译者的译文见脚注,供比对参考:
句1:接下去另一条消息也地震般传来……2(林那北《今天有鱼》作品梗概)
句2:他终于生气,站起身来走了。3(曹文轩《第五只轮子》作品节选)
句3:但等我扒开玉米棵子,朝河堤上看时,我却呆了,没有再向前迈步。4(刘震云《塔铺》作品节选)
句4: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5(汪曾祺《大淖记事》作品节选)
句5:《一一之吻》就通过两个闺蜜为了一个男友发生的矛盾、争夺,写出了当今常见的一种世态人情。6(万方《一一之吻》推荐语)
句6:一缕淡而亮的光线从薄纱窗帘间照进来,整个房间素净得像是没有住过人。7(东君《听洪素手弹琴》作品梗概)
句7:可也有一部分人左看右看都不踏实,虽然提不出什么褒贬,总觉得有点“那个”……8(陆文夫《围墙》作品梗概)
句8:看了虽是难受,到底还能落个踏实。9(乔叶《家常话》作品节选)
当然,由于原文理解和译文连贯等多重因素,上下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句子的翻译处理思路。上述句子都脱离了语境,因此我们的讨论难免不够充分。尽管如此,母语译者的精彩表现仍然令我们折服,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认为,“文如其人”的说法在跨文化交际中依然存在:我们呈现的译文质量越高,读者也就越容易信任我们落实在文本中的表达能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信任我们的思维能力,继而信任我們在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和立场(叙事学对这一点有详尽探讨)。从这个角度看,提高汉译英译文质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学习英语母语译者举重若轻的翻译技巧,思考其背后的原则理念,尽量接近英语思维,对提高翻译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外教你汉译英”系列用12章的篇幅,遵照由总到分的思路,基本覆盖了汉译英的常见问题。不过,我们讨论的是文学性质的文本,总体内容比较“泛”,不涉及行业知识和体裁特点,只能当作汉译英的基础性学习材料。大家以后遇到专业性强的非文学文本,要在用词、句式、体裁等方面都参照甚至遵从平行文本,那就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更加专业化的训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