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动态知识服务模式,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建立动态知识服务模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最后提出建立高校图书馆动态知识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交流;服务模式;动态服务
引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运营商的不断涌现,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1月2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元报》上刊发篇名为《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将会消亡。[1]由此引起了图书馆消亡的又一次大讨论。无论高校图书馆的前景如何,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现有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高校图书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本文从高校读者知识活动出发,探讨高校图书馆建立动态知识服务的一系列问题,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1.动态知识服务模式概述
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是相对于图书馆的静态服务模式而言的,是指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空间设备资源、读者信息资源等),为读者的知识转移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这一服务过程强调主动、参与和介入读者的知识活动过程;同时强调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因此具有动态性。与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比,这种动态的服务模式更加具有非线性的知识交流特点,充分利用读者自身的知识资源实现读者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不同的思想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新知识的火花。体现了知识交流的亲身经历性、知识交流的情感性和情景嵌入性,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质变和飞跃。
2.动态知识服务模式建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2.1建立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
国外学者Robert Parent(2007)[2]等人创建了基于系统的动态知识转移容量模型(The Dynamic Knowledge Transfer Capacity Model,DKTC)。Robert Parent理论上阐明了知识转移的本质,他的研究是以动态性和容量的有限性来展开研究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知识转移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表现为信息粒化的过程。信息粒化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学习和重复训练才能产生。在知识受体中的信息经过长期的、重复的联系会使信息的联系不断加强。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强调知识经过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来运用知识,实现知识由数据向信息粒子的转化。第二,知识转移效果受知识容量的限制。知识转移主体的知识容量越大知识越容易转移。动态的知识转移模式通过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扩大的知识容量,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第三,知识转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受体不断的重复与再现原有的知识,强化了信息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内化为知识受体的内在隐性知识。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受体的知识转移建立环境,为知识转移过程提供知识交流平台。
2.2动态的知识转移模式的建立的现实依据
图书馆服务围绕信息资源的传播为宗旨,形成了一套服务模式。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是在参与读者知识活动过程中,了解他们的阅读状态,掌握他们的阅读需求,并根据反馈信息组织进一步的阅读活动,让读书读出成果。这一模式,不仅强调单向静态的服务模式,更注重强调知识的有效转化,强调知识受体的知识活动过程。单向被动的知识传播模式以固化在物质上的知识载体为工作对象,是线性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强调以知识受体——人,这一活的知识载体为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非线性的知识交流模式。
3图书馆动态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3.1构建动态的知识交流环境
知识交流环境是动态知识服务的基础,是知识流动的空间,也是知识转移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场所,更是人类思想交流的空间”,图书馆的动态知识交流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3.2组织动态的知识交流活动
动态的知识交流活动是实现知识有效转化的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知识交流,知识实现了共享。对于知识交流的双方来说,知识在交流活动中得到了运用,在知识的运用中实现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价值的增值和知识的升华。此外,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也提升了知識转移主体的知识转移能力,增强了知识转移主体的情感体验。依据知识交流的内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的知识交流。
(1)基于阅读的知识交流活动。阅读是大学里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过程,阅读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里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基于阅读的知识交流活动,可以将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教师、学生通过知识为主题实现高校内部的跨学科、跨院系的知识交流。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实现知识的沟通与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学习或借鉴不同的读书方式。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过程还可以共享隐性知识。
(2)基于检索技能和技巧的知识交流活动。图书馆为读者开设文献检索课是普及检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互动的知识交流是读者个体与馆员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进一步实践课堂知识的过程,通过实地的体验、学习,馆员与读者实现了有效的知识传递。建立基于检索技能和技巧的知识交流活动还可以开辟检索实践的新领域。在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相互学习成为时代的主题。每个读者由于自身的检索习惯、方式、心智模式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检索能力。还可以组织读者之间的检索能力交流活动,如以检索大赛形式的知识交流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共享每个读者的检索技巧、检索方式,从而从不同角度提高读者的检索能力。
3.3建立基于WEB3.0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Web3.0强调用户参与和个性化,这种互动的网络平台使图书馆的个性服务手段现代化,实现图书馆与教师的及时、快速交流。目前的个性化服务技术除了以往Email、BBS等交流方式外,主要包括Blog(博客)、RSS(简易信息)、M(即时通讯)、微博。[3]通过Web3.0的开放性以极强大的互动性,使教师与馆员之间的交流渠道增多,交流范围变广,从而使馆员能够更及时、清晰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及时的服务,加速知识的转移。
结语
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读者知识活动行为的变化要求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动态知识服务模式强调图书馆与读者通过互动、交流实现知识的有效、快速转化;强调图书馆随时关注读者知识活动的变化,并主动参与读者的知识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公共知识、个人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实现图书馆知识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冯佳,张丽,陆晓曦编译. 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解读.[J]图书馆建设,2011(2):13
[2] Rudi Bekkers,Islabel Maria Bodas Freitas.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 Research Policy,2008,37(10): 1837-1853.
[3]过仕明,徐建中.基于Web2.0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J]情报科学,2009(1):55-58
作者简介:
刘长发 男 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刘慧男女 硕士 馆员 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罗忠凤 女 硕士 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课题“WEB3.0环境下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课题编号2015—A067)成果之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交流;服务模式;动态服务
引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运营商的不断涌现,图书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1月2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元报》上刊发篇名为《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将会消亡。[1]由此引起了图书馆消亡的又一次大讨论。无论高校图书馆的前景如何,种种迹象已经表明:现有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高校图书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本文从高校读者知识活动出发,探讨高校图书馆建立动态知识服务的一系列问题,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1.动态知识服务模式概述
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是相对于图书馆的静态服务模式而言的,是指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空间设备资源、读者信息资源等),为读者的知识转移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这一服务过程强调主动、参与和介入读者的知识活动过程;同时强调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因此具有动态性。与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比,这种动态的服务模式更加具有非线性的知识交流特点,充分利用读者自身的知识资源实现读者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不同的思想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新知识的火花。体现了知识交流的亲身经历性、知识交流的情感性和情景嵌入性,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质变和飞跃。
2.动态知识服务模式建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2.1建立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
国外学者Robert Parent(2007)[2]等人创建了基于系统的动态知识转移容量模型(The Dynamic Knowledge Transfer Capacity Model,DKTC)。Robert Parent理论上阐明了知识转移的本质,他的研究是以动态性和容量的有限性来展开研究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知识转移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表现为信息粒化的过程。信息粒化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学习和重复训练才能产生。在知识受体中的信息经过长期的、重复的联系会使信息的联系不断加强。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强调知识经过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来运用知识,实现知识由数据向信息粒子的转化。第二,知识转移效果受知识容量的限制。知识转移主体的知识容量越大知识越容易转移。动态的知识转移模式通过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扩大的知识容量,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第三,知识转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受体不断的重复与再现原有的知识,强化了信息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内化为知识受体的内在隐性知识。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受体的知识转移建立环境,为知识转移过程提供知识交流平台。
2.2动态的知识转移模式的建立的现实依据
图书馆服务围绕信息资源的传播为宗旨,形成了一套服务模式。动态的知识服务模式是在参与读者知识活动过程中,了解他们的阅读状态,掌握他们的阅读需求,并根据反馈信息组织进一步的阅读活动,让读书读出成果。这一模式,不仅强调单向静态的服务模式,更注重强调知识的有效转化,强调知识受体的知识活动过程。单向被动的知识传播模式以固化在物质上的知识载体为工作对象,是线性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强调以知识受体——人,这一活的知识载体为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非线性的知识交流模式。
3图书馆动态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3.1构建动态的知识交流环境
知识交流环境是动态知识服务的基础,是知识流动的空间,也是知识转移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场所,更是人类思想交流的空间”,图书馆的动态知识交流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3.2组织动态的知识交流活动
动态的知识交流活动是实现知识有效转化的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知识交流,知识实现了共享。对于知识交流的双方来说,知识在交流活动中得到了运用,在知识的运用中实现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价值的增值和知识的升华。此外,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也提升了知識转移主体的知识转移能力,增强了知识转移主体的情感体验。依据知识交流的内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的知识交流。
(1)基于阅读的知识交流活动。阅读是大学里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过程,阅读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涯里起着重要作用。组织基于阅读的知识交流活动,可以将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教师、学生通过知识为主题实现高校内部的跨学科、跨院系的知识交流。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实现知识的沟通与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学习或借鉴不同的读书方式。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过程还可以共享隐性知识。
(2)基于检索技能和技巧的知识交流活动。图书馆为读者开设文献检索课是普及检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互动的知识交流是读者个体与馆员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进一步实践课堂知识的过程,通过实地的体验、学习,馆员与读者实现了有效的知识传递。建立基于检索技能和技巧的知识交流活动还可以开辟检索实践的新领域。在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相互学习成为时代的主题。每个读者由于自身的检索习惯、方式、心智模式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检索能力。还可以组织读者之间的检索能力交流活动,如以检索大赛形式的知识交流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和共享每个读者的检索技巧、检索方式,从而从不同角度提高读者的检索能力。
3.3建立基于WEB3.0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Web3.0强调用户参与和个性化,这种互动的网络平台使图书馆的个性服务手段现代化,实现图书馆与教师的及时、快速交流。目前的个性化服务技术除了以往Email、BBS等交流方式外,主要包括Blog(博客)、RSS(简易信息)、M(即时通讯)、微博。[3]通过Web3.0的开放性以极强大的互动性,使教师与馆员之间的交流渠道增多,交流范围变广,从而使馆员能够更及时、清晰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及时的服务,加速知识的转移。
结语
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读者知识活动行为的变化要求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动态知识服务模式强调图书馆与读者通过互动、交流实现知识的有效、快速转化;强调图书馆随时关注读者知识活动的变化,并主动参与读者的知识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公共知识、个人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实现图书馆知识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冯佳,张丽,陆晓曦编译. 2050年高校图书馆尸检报告解读.[J]图书馆建设,2011(2):13
[2] Rudi Bekkers,Islabel Maria Bodas Freitas.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 Research Policy,2008,37(10): 1837-1853.
[3]过仕明,徐建中.基于Web2.0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J]情报科学,2009(1):55-58
作者简介:
刘长发 男 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刘慧男女 硕士 馆员 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罗忠凤 女 硕士 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课题“WEB3.0环境下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课题编号2015—A06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