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各民族的音乐也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钢琴作为的器乐之王,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性、美学性和艺术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音乐的精髓。本文拟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音乐作品创作及特征,概述民族特性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与运用,并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现状做简单思考、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现状;民族特性;解决方式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音乐也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钢琴作为流行于世界古典乐坛的器乐之王,从意大利传教士进献明神宗的第一台击弦古钢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式学堂的音乐教学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性、美学性和艺术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音乐的精髓。本文拟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音乐作品创作及特征,概述民族特性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与运用,并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现状做简单思考、探讨与研究。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意大利传教士在北京拜见明神宗时,进献了一台击弦古钢琴。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仅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亲身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古钢琴。据史料记载,他能在古钢琴上弹奏中国古琴曲《普庵咒》。钢琴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是在二十世纪初作为理想的伴奏乐器,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学堂乐歌”而逐步兴盛起来的。在此之后,北京、上海等地也先后成立了音乐社团,发展钢琴教学。在这基础上,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更系统、更规范的钢琴教学。1927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由此,中国的钢琴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934年俄国音乐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的作曲比赛,征寻中国风味钢琴作品,贺绿汀《牧童短笛》等成为中国钢琴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及特征
1915年,赵元任发表了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时至今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钢琴作曲家多改编传统民族音乐为钢琴曲。20世纪30年代,江文也的《江南风光》和《浔阳月夜》、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等,都是在传统器乐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到了50年代,中国钢琴创作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器乐曲的改编,作曲家们根据已有的创作经验,加入了对民歌、民间音乐的运用,如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陈培勋的《卖杂货》、刘雪庵的《飞雁》、 郭志鸿的《喜相逢》等。7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改编创作多样化,又不失个性,这些钢琴作品在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进程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等。同时,样板戏改编也成为了主要方向,如杜鸣心根据芭蕾舞剧而改编的《红色娘子军》。还有一些作曲家敢于对新风格大胆尝试、探索,以民族传统为创作基础,同时又具备新时代的个性要求,如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高平的《遥远的声音》、陈其刚的《京剧瞬间》。再有就是将调式音阶与无调性结合,也就是将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与中国的五声调式结合创作,如丁善德的《四首小前奏曲与赋格》、汪立三的《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等。又或者是将十二音体系与中国民族特色融合,1980年,汪立三创作的《李贺诗二首》是我国最早发表的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创作的钢琴作品。除此以外,运用十二音体系创作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还有罗忠镕的《钢琴曲兰首》、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陈怡的《多耶》等。
二、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再思考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钢琴艺术想要在世界钢琴艺术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优秀钢琴作品。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是一直在努力向前的,但是仔细研究后,会发现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现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影响力较低的现状及解决方式
钢琴起源于欧洲,是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传入中国的。从整体上看,与欧洲各民族的音乐创作相比较,我国具有中国民族元素钢琴曲的创作,质量和数量都有待提高。据目前统计公开发表的中国钢琴作品只有四百多首,尽管在现有的中国钢琴音乐中,已经存在大量优秀的、高水平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论是演奏、教学,还是研究方面,数量还是太少,选择面太窄,影响力较低。尤其是教学,最为薄弱。加强和创新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曲家可以摆脱由民歌、民间曲调加和声改编创作的这种单一创作模式,转为多元化创作风格、进入自主的独立创作阶段;在创作时,可以在原有的中国调式特性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现代音响效果,或者使用十二音技法运用其中的无调性创作手法,把时代性的艺术特点和民族特色相融合,为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的现状及解决方式
从目前我国的音乐欣赏、研究、和教学现状来看,内容大多都为外国作品,比如(1)各大音乐剧场演出,多为国外优秀经典剧目、曲目;(2)专业研究人员多把重心放置研究西方音乐历史、风格、特征等方面;(3)相关音乐专业类高校学生,大多按部就班,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学习内容,中国钢琴作品不仅占有比例低,而且曲目选择单一,多为《夕阳箫鼓》《二泉映月》《春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好的中国音乐作品,能够引起爱好者中国钢琴艺术的兴趣,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从而提高国人音乐素质,强化民族意识。我们需要全国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如果中国钢琴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很大反响与好评,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友人了解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民族文化,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
(三)我国钢琴教育体系不够完备的现状及解决方式
首先,国内音乐类院校教学大纲中,曲目多为西方音乐作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所欠缺,曲目选择单一。所以从大纲的设置上就应该重视中国作品的学习要求;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的教研与教学,教师已经有了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定向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对学生选曲教学进行全面的引导及思考。第三,由于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性特征显著,再加上多数学生从小受到西方钢琴音乐教育的影响,所以学生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时,在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及风格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演奏受到局限,导致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排斥。由于此现状应该在教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钢琴教育体系。
三、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我国的钢琴音乐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中国钢琴音乐仍然有很大的改进、进步与发展的空间,重视民族性钢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森.中国钢琴文化探源[J].中国音乐(季刊),2008,(02).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张又丹.改革开放30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及特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现状;民族特性;解决方式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音乐也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钢琴作为流行于世界古典乐坛的器乐之王,从意大利传教士进献明神宗的第一台击弦古钢琴,到清朝末年随着西式学堂的音乐教学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性、美学性和艺术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音乐的精髓。本文拟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音乐作品创作及特征,概述民族特性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与运用,并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现状做简单思考、探讨与研究。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意大利传教士在北京拜见明神宗时,进献了一台击弦古钢琴。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仅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亲身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古钢琴。据史料记载,他能在古钢琴上弹奏中国古琴曲《普庵咒》。钢琴真正在中国发展起来,是在二十世纪初作为理想的伴奏乐器,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学堂乐歌”而逐步兴盛起来的。在此之后,北京、上海等地也先后成立了音乐社团,发展钢琴教学。在这基础上,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更系统、更规范的钢琴教学。1927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由此,中国的钢琴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934年俄国音乐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的作曲比赛,征寻中国风味钢琴作品,贺绿汀《牧童短笛》等成为中国钢琴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程及特征
1915年,赵元任发表了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时至今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钢琴作曲家多改编传统民族音乐为钢琴曲。20世纪30年代,江文也的《江南风光》和《浔阳月夜》、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等,都是在传统器乐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到了50年代,中国钢琴创作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器乐曲的改编,作曲家们根据已有的创作经验,加入了对民歌、民间音乐的运用,如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陈培勋的《卖杂货》、刘雪庵的《飞雁》、 郭志鸿的《喜相逢》等。7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改编创作多样化,又不失个性,这些钢琴作品在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进程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等。同时,样板戏改编也成为了主要方向,如杜鸣心根据芭蕾舞剧而改编的《红色娘子军》。还有一些作曲家敢于对新风格大胆尝试、探索,以民族传统为创作基础,同时又具备新时代的个性要求,如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高平的《遥远的声音》、陈其刚的《京剧瞬间》。再有就是将调式音阶与无调性结合,也就是将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与中国的五声调式结合创作,如丁善德的《四首小前奏曲与赋格》、汪立三的《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等。又或者是将十二音体系与中国民族特色融合,1980年,汪立三创作的《李贺诗二首》是我国最早发表的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创作的钢琴作品。除此以外,运用十二音体系创作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还有罗忠镕的《钢琴曲兰首》、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陈怡的《多耶》等。
二、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再思考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的钢琴艺术想要在世界钢琴艺术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优秀钢琴作品。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是一直在努力向前的,但是仔细研究后,会发现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现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数量有限,影响力较低的现状及解决方式
钢琴起源于欧洲,是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传入中国的。从整体上看,与欧洲各民族的音乐创作相比较,我国具有中国民族元素钢琴曲的创作,质量和数量都有待提高。据目前统计公开发表的中国钢琴作品只有四百多首,尽管在现有的中国钢琴音乐中,已经存在大量优秀的、高水平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论是演奏、教学,还是研究方面,数量还是太少,选择面太窄,影响力较低。尤其是教学,最为薄弱。加强和创新民族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曲家可以摆脱由民歌、民间曲调加和声改编创作的这种单一创作模式,转为多元化创作风格、进入自主的独立创作阶段;在创作时,可以在原有的中国调式特性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现代音响效果,或者使用十二音技法运用其中的无调性创作手法,把时代性的艺术特点和民族特色相融合,为音乐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的现状及解决方式
从目前我国的音乐欣赏、研究、和教学现状来看,内容大多都为外国作品,比如(1)各大音乐剧场演出,多为国外优秀经典剧目、曲目;(2)专业研究人员多把重心放置研究西方音乐历史、风格、特征等方面;(3)相关音乐专业类高校学生,大多按部就班,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学习内容,中国钢琴作品不仅占有比例低,而且曲目选择单一,多为《夕阳箫鼓》《二泉映月》《春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好的中国音乐作品,能够引起爱好者中国钢琴艺术的兴趣,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从而提高国人音乐素质,强化民族意识。我们需要全国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如果中国钢琴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很大反响与好评,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国外友人了解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民族文化,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
(三)我国钢琴教育体系不够完备的现状及解决方式
首先,国内音乐类院校教学大纲中,曲目多为西方音乐作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所欠缺,曲目选择单一。所以从大纲的设置上就应该重视中国作品的学习要求;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的教研与教学,教师已经有了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定向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教学,对学生选曲教学进行全面的引导及思考。第三,由于中国钢琴作品民族性特征显著,再加上多数学生从小受到西方钢琴音乐教育的影响,所以学生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时,在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及风格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演奏受到局限,导致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排斥。由于此现状应该在教学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钢琴教育体系。
三、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我国的钢琴音乐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中国钢琴音乐仍然有很大的改进、进步与发展的空间,重视民族性钢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森.中国钢琴文化探源[J].中国音乐(季刊),2008,(02).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张又丹.改革开放30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及特色[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