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老年人炒股的故事
老妈的故事:
老妈提前退休在家,闲来无事,被几个朋友拉到股市。开始入市时,膽子小,投入两三万元钱,既是玩玩儿。
也许是老妈运气好,她买的4只股票都涨幅很大,让她轻而易举地赚了一笔。
尝到了甜头,老妈的手有些管不住自己了。看到好股,就要买上几百股。这样一来二去她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一年下来,家里的积蓄都被老妈从银行转到股市。不仅如此,家里的电视也被她垄断过去,等着盼着看财经报道的股评分析。
每每小赚一笔,都能使老妈眉开眼笑。于是更是倾其所有,就连老爸在她生日时送她买鞋的二百元钱,也被偷偷投进了股市。老爸知道后和她吵,她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正在做的可是一项大事业,还盘算着几年后赚够多少多少钱好买房子呢?可自从老妈炒股后,家里的伙食急转直下,因为老妈算计着家里能节省下的每一分钱。
然而,就在老妈为自己炒股的骄人战线暗自得意的时候,股市的大盘开始下滑,老妈先是把赚来的钱赔了进去,接着又是连连失手,老妈的股票大部分被套牢。好在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蛮好的,并声称,只要不抛就不算赔。并随着个股的下跌一路接下来,准备解套后大赚一笔。
近日来,老妈看着一路下跌的个股连连叹息,抱怨自己没钱了,要不然再接一点多好。并不是游说我拿出钱来炒股,说现在正是买进的好时机,年后大盘准会大涨。每当这时,我就说,等您那赔进的好几万元钱收回再说吧!
哎!说心里话,面对股民老妈,我真不知这老年炒股是祸是福?
张老先生的故事:
张老先生是一位豁达的老人,也是股市的常客。老人说,上午送孙子上学,逛市场买菜,下午在证券市场呆上一阵子,关门的时候正好去接孙子回家。这是我每天有规律的生活。而在股市的这段时间里,有精神头儿就多盯着点儿,乏了我就找地儿闭上眼睛听会儿广播。这儿有我好几个老哥儿们,我们不像凑在一起的那些老邻居那样坐一块儿拉家常,我们很少说彼此家里的事,我们都爱看报,每天凑一块儿侃的都是报纸上的事,经常瞎分析,但谁心里都有数,买进卖出都自己拿主意。其实,就是为了找点乐。
唐老师的故事:
某中学退休唐老师,去年9月一笔两万元定期储蓄到期,便把这笔钱买进了优质低股“哈医”2000股。不想建仓后股市一直徘徊不前,她耐心等待着。今年5月以来,股指不断刷新升高,唐老师抓住机遇以14.10元高价出仓,从中获利5000余元。虽然唐老师赚钱了,可是有谁知道,在这10个月内,她经常为此睡不香,食无味。她说,现在看来,还是参加银行储蓄保险,利率虽然低了一些,但用不着去这样担惊受怕的。
孙老先生的故事:
三年前从某实业公司辞聘的孙老先生,由他几个儿女提供资金,一举买进了“水仙”、“古越龙山”各1000股。在当时,这两只股票确实走势很强,一致看好。孰料,几天后股指急转直下,一蹶不振,孙老先生耐心等待了两年,还是停步不前,只得忍痛割肉,把13元一股进仓的“水仙”,最后以每股8元低价抛出,手续费就亏了5000余元。谈到这里,老人沮丧地说:“原想赚点外快贴补生活,结果得不偿失,捉鸡不成蚀把米……”
周大妈的故事:
年过花甲身体多病的周大妈,三年前把几年积蓄投入股市,以每股6.20元和6.00元分别买进“上海石化”1900股和“齐鲁石化”1000股。就在她进仓不久,这两只股票开始下挫,继而又大幅下跌,使周大妈大失所望。直到最近齐鲁石化重振雄风,她才以每股6.20元抛出。可是,不久“齐鲁”股金又刷新上扬,而上海石化至今仍被紧紧套牢着。周大妈无奈地说:“等上海石化解套后,就与股市拜拜了,还是静心养病吧……”
刘老太的故事:
早春的一天,62岁的刘老太和股友们兴冲冲的走入证券大厅。随着股市行情的涨落,她的情绪波动剧烈。10点左右,老人感到剧烈头痛,股友们急忙把她送回家。老人平时很少生病,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没有在意。下午3点左右,突然昏迷,家人急忙送她到医院抢救。急诊cT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出血量约有120毫升左右。由于迅猛出血,导致脑干功能严重损害,血压降到零,呼吸骤停,双侧瞳孔散大。医生立即组织复苏抢救,用药物提升血压,呼吸机支持呼吸,同时行紧急开颅血肿清除术。刘老太的病情虽然趋于平稳,但康复如何还是未知数……
解读老年炒股的心理
虽然如今的股民队伍中“银发股民”还是少数,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不时地耳闻目睹如上的老年朋友炒股的故事。老年炒股,是祸还是福?存在哪些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番心理的解读。
老年人炒股通常出于哪些心理动机?
纵观老年股民的实际,可以把老人炒股的动机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游戏心态。老年人走进股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块的时间没法打发。“扔进去点钱,为的是找点乐”,这是不少老年炒股的心态。有游戏心态的老人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好,也不需要照看儿孙。还有一类老人文化层次比较高,比如教师、医生、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等等。这样的老人觉得炒股很时尚,所以喜欢参与。无论原来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股市现在对他们来说,都能像公园一样解闷好玩。
二是补偿心态。还有一少部分老人是带着补偿或者替代心态进入股市的。当老年人退休之后,很容易陷入孤独感之中,非常害怕与社会隔离的生活,于是就想通过一种活动进入一个群体,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某件事件上。股市里既有知识老人,也有家庭妇女;既有刚退休的,也有年过古稀的。炒股,可以让老人走出家门,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交圈子,找到新朋友和新乐趣。那些坐在交易市场门口择菜、聊天、织毛衣的老人,他们无意间用最家常的方式,使现代生活中紧张而忙碌的交易看上去那么平和,使交往的心理需求得到了补偿。
三是赢利心态。不能否认有的老人炒股的功利心较重。有赢利心态的老人可能经济条件不太好,寄希望于股市,想从中挣钱养老,所以对股市很钻研,心理投入较多。赢利心态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老年人炒股,对赢利预期不可太高。因为患得患失不利于心理健康。炒股求的是快乐,否则真不如回家抱孙子。
看来老年炒股不好简单地说是福还是祸,看有怎样的心态了。老年人投资股市反映了老年人观念的转变,体现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的提高,也让很多老人重新找到了自信,感觉自己紧跟时代心未老,有利于心理调节。可以说炒股是老年人生活现代化的一道风景。老人炒股不完全是为了经济上的获益,还有其它的心理上的需要在炒股的过程中同时得到满足。比如:精神上的快乐,获得价值感,扩大交往,锻炼思维,保持朝气,等等,这些都是附加的心理上的收获。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多数老人炒股的初衷是好的,如果因为过于投入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就得不偿失了。老年炒股应该重在消 遣,关心股市更留意“心事”。凡是投资就会有风险,老年人炒股应量力而行,务必保持一颗平常心。股市如潮,潮起潮落很难把握。入市炒股,您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老年炒股应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首先是风险意识的准备。风险意识是最关键的一点。千万不能把进入股市当成赢利的一个挑战。炒股的投资应怎样掌握度呢?有这样一个“四分之一理论”,说的是老人应该在自己的积蓄总数中,拿四分之一来生活,四分之一养老,四分之一投资不动产,最后的四分之一才可以用在股票上。比如说您有一万块钱,那就只能炒两千五。就是说,对风险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一句话叫作“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老年人炒股一定要量力而行。老年股民的炒股资金最好是手中的闲散资金,在财力上要根据本人实力酌情投资,不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钱都放到股市上去,更不能四处借贷,必须让自己的生活有“余粮”。其中的关键是投资风险能不能承受,投资损失对生活是否有影响,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周全。
其次是心理状态的准备。心理状态和心理素养对股民的确非常重要。股市本身就是大鱼吃小鱼的地方,而在散户当中,老年人更是弱势群体。资本市场,不仅风险大,而且有时候很残酷,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很高。老年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好别到股市中来。有一位老者,刚炒股时一下子赚了一倍还多,他喜出望外,于是就把全部积蓄投进去。结果谁想股市突变,一下子让他赔惨了。后来他承受不了打击就跳楼自杀了。这太可惜了。其实这样的老人根本不具备炒股的心理素质。另外,年纪太大的人也不适合,比如75岁以上的老人,思维能力开始下降,无法适应股市的大起大落。再有,在交易所里,老人还要注意休息,定时活动一下,避免空气不好等因素影响心态。
老年炒股,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给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前,不少股民忽视了自身心理保健,使不少人患上了“炒股综合症”。有的产生严重的失眠、心慌、焦虑、厌食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心理素质较差的人,还会在极度抑郁的心境状态下自寻短见。股票暴跌会产生悲剧,而暴涨也会乐极生悲。大捞一把的刺激,容易使人的中枢神经刹那间兴奋至极,造成短时间内大脑大量出血,心跳急剧加快,血压迅速上升,肾上腺素超量分泌,从而造成悲剧。这在老年股民身上往往反应更为明显。
哪些心里特征的老年人不适合炒股?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并非人人都适合投入到风险莫测的股市中去。具有如下人格特征的老年人不宜炒股。
情绪型人格特征。其表现为遇事容易陷入情绪化心态,情绪极不稳定,大起大落,情绪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环境的影响,顺利时兴高采烈忘乎所以,不知风险将至;失败时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知机会已来。很多老人炒股之后,情绪变动很大,红了就高兴,绿了闷闷不乐,在股市对保安发火;回家了和家里人抱怨,甚至整日眉头紧锁,连觉也睡不好。
偏执型人格性格。其表现为个性偏激固执,自我评价过高,刚愎自用。有些老人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老人,炒股时常坚信自己的片面判断,听不见任何忠告,甚至对来自管理层的警告也当耳边风。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则用心理投射机制迁怒于别人。
依赖型人格特征。表现为遇事喜欢依赖人,无主见,随大流,面对问题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总是按别人的意见办。这样的老人进入股市,容易盲目跟风,错失良机,导致消极的心境。
完美型人格特征。其表现是做什么事都追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老人炒股容易自我期望目标过高,稍有不足和闪失,即耿耿于怀自怨自责。
有以上人格特征的老人最好不要炒股。因为在遭受重大的精神刺激时,这些人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股民炒股招致身心健康受损的,大多是不懂得自我心理调适,没有一颗平常心而造成的。没有平常心的人,对挫折的防御,对事变的应付,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分析,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经常性的或突发性的炒股综合征。如果您能以平常心投入股市时,就会把输赢看做是炒股常事。只有态度从容,心境坦然,才会在风险莫测的股市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如果您确有上述心理特征感到炒股的压力太大,还是干脆找准机会退出股市为好。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也不宜炒股,防止由于情绪的剧烈波动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或诱发心理障碍,导致严重后果。
心理解读至此,给老年朋友的最后忠告是:老年炒股是祸是福难定论,关键是如果您要去炒股,请关心“股市”的同时,更要关心您的“心事”,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这样,炒股故事才会给您的心灵带来一缕阳光。
老妈的故事:
老妈提前退休在家,闲来无事,被几个朋友拉到股市。开始入市时,膽子小,投入两三万元钱,既是玩玩儿。
也许是老妈运气好,她买的4只股票都涨幅很大,让她轻而易举地赚了一笔。
尝到了甜头,老妈的手有些管不住自己了。看到好股,就要买上几百股。这样一来二去她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一年下来,家里的积蓄都被老妈从银行转到股市。不仅如此,家里的电视也被她垄断过去,等着盼着看财经报道的股评分析。
每每小赚一笔,都能使老妈眉开眼笑。于是更是倾其所有,就连老爸在她生日时送她买鞋的二百元钱,也被偷偷投进了股市。老爸知道后和她吵,她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正在做的可是一项大事业,还盘算着几年后赚够多少多少钱好买房子呢?可自从老妈炒股后,家里的伙食急转直下,因为老妈算计着家里能节省下的每一分钱。
然而,就在老妈为自己炒股的骄人战线暗自得意的时候,股市的大盘开始下滑,老妈先是把赚来的钱赔了进去,接着又是连连失手,老妈的股票大部分被套牢。好在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蛮好的,并声称,只要不抛就不算赔。并随着个股的下跌一路接下来,准备解套后大赚一笔。
近日来,老妈看着一路下跌的个股连连叹息,抱怨自己没钱了,要不然再接一点多好。并不是游说我拿出钱来炒股,说现在正是买进的好时机,年后大盘准会大涨。每当这时,我就说,等您那赔进的好几万元钱收回再说吧!
哎!说心里话,面对股民老妈,我真不知这老年炒股是祸是福?
张老先生的故事:
张老先生是一位豁达的老人,也是股市的常客。老人说,上午送孙子上学,逛市场买菜,下午在证券市场呆上一阵子,关门的时候正好去接孙子回家。这是我每天有规律的生活。而在股市的这段时间里,有精神头儿就多盯着点儿,乏了我就找地儿闭上眼睛听会儿广播。这儿有我好几个老哥儿们,我们不像凑在一起的那些老邻居那样坐一块儿拉家常,我们很少说彼此家里的事,我们都爱看报,每天凑一块儿侃的都是报纸上的事,经常瞎分析,但谁心里都有数,买进卖出都自己拿主意。其实,就是为了找点乐。
唐老师的故事:
某中学退休唐老师,去年9月一笔两万元定期储蓄到期,便把这笔钱买进了优质低股“哈医”2000股。不想建仓后股市一直徘徊不前,她耐心等待着。今年5月以来,股指不断刷新升高,唐老师抓住机遇以14.10元高价出仓,从中获利5000余元。虽然唐老师赚钱了,可是有谁知道,在这10个月内,她经常为此睡不香,食无味。她说,现在看来,还是参加银行储蓄保险,利率虽然低了一些,但用不着去这样担惊受怕的。
孙老先生的故事:
三年前从某实业公司辞聘的孙老先生,由他几个儿女提供资金,一举买进了“水仙”、“古越龙山”各1000股。在当时,这两只股票确实走势很强,一致看好。孰料,几天后股指急转直下,一蹶不振,孙老先生耐心等待了两年,还是停步不前,只得忍痛割肉,把13元一股进仓的“水仙”,最后以每股8元低价抛出,手续费就亏了5000余元。谈到这里,老人沮丧地说:“原想赚点外快贴补生活,结果得不偿失,捉鸡不成蚀把米……”
周大妈的故事:
年过花甲身体多病的周大妈,三年前把几年积蓄投入股市,以每股6.20元和6.00元分别买进“上海石化”1900股和“齐鲁石化”1000股。就在她进仓不久,这两只股票开始下挫,继而又大幅下跌,使周大妈大失所望。直到最近齐鲁石化重振雄风,她才以每股6.20元抛出。可是,不久“齐鲁”股金又刷新上扬,而上海石化至今仍被紧紧套牢着。周大妈无奈地说:“等上海石化解套后,就与股市拜拜了,还是静心养病吧……”
刘老太的故事:
早春的一天,62岁的刘老太和股友们兴冲冲的走入证券大厅。随着股市行情的涨落,她的情绪波动剧烈。10点左右,老人感到剧烈头痛,股友们急忙把她送回家。老人平时很少生病,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没有在意。下午3点左右,突然昏迷,家人急忙送她到医院抢救。急诊cT检查,发现右侧大脑半球出血,形成颅内血肿,出血量约有120毫升左右。由于迅猛出血,导致脑干功能严重损害,血压降到零,呼吸骤停,双侧瞳孔散大。医生立即组织复苏抢救,用药物提升血压,呼吸机支持呼吸,同时行紧急开颅血肿清除术。刘老太的病情虽然趋于平稳,但康复如何还是未知数……
解读老年炒股的心理
虽然如今的股民队伍中“银发股民”还是少数,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不时地耳闻目睹如上的老年朋友炒股的故事。老年炒股,是祸还是福?存在哪些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番心理的解读。
老年人炒股通常出于哪些心理动机?
纵观老年股民的实际,可以把老人炒股的动机大致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游戏心态。老年人走进股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块的时间没法打发。“扔进去点钱,为的是找点乐”,这是不少老年炒股的心态。有游戏心态的老人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好,也不需要照看儿孙。还有一类老人文化层次比较高,比如教师、医生、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等等。这样的老人觉得炒股很时尚,所以喜欢参与。无论原来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股市现在对他们来说,都能像公园一样解闷好玩。
二是补偿心态。还有一少部分老人是带着补偿或者替代心态进入股市的。当老年人退休之后,很容易陷入孤独感之中,非常害怕与社会隔离的生活,于是就想通过一种活动进入一个群体,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某件事件上。股市里既有知识老人,也有家庭妇女;既有刚退休的,也有年过古稀的。炒股,可以让老人走出家门,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交圈子,找到新朋友和新乐趣。那些坐在交易市场门口择菜、聊天、织毛衣的老人,他们无意间用最家常的方式,使现代生活中紧张而忙碌的交易看上去那么平和,使交往的心理需求得到了补偿。
三是赢利心态。不能否认有的老人炒股的功利心较重。有赢利心态的老人可能经济条件不太好,寄希望于股市,想从中挣钱养老,所以对股市很钻研,心理投入较多。赢利心态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老年人炒股,对赢利预期不可太高。因为患得患失不利于心理健康。炒股求的是快乐,否则真不如回家抱孙子。
看来老年炒股不好简单地说是福还是祸,看有怎样的心态了。老年人投资股市反映了老年人观念的转变,体现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的提高,也让很多老人重新找到了自信,感觉自己紧跟时代心未老,有利于心理调节。可以说炒股是老年人生活现代化的一道风景。老人炒股不完全是为了经济上的获益,还有其它的心理上的需要在炒股的过程中同时得到满足。比如:精神上的快乐,获得价值感,扩大交往,锻炼思维,保持朝气,等等,这些都是附加的心理上的收获。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多数老人炒股的初衷是好的,如果因为过于投入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就得不偿失了。老年炒股应该重在消 遣,关心股市更留意“心事”。凡是投资就会有风险,老年人炒股应量力而行,务必保持一颗平常心。股市如潮,潮起潮落很难把握。入市炒股,您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老年炒股应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首先是风险意识的准备。风险意识是最关键的一点。千万不能把进入股市当成赢利的一个挑战。炒股的投资应怎样掌握度呢?有这样一个“四分之一理论”,说的是老人应该在自己的积蓄总数中,拿四分之一来生活,四分之一养老,四分之一投资不动产,最后的四分之一才可以用在股票上。比如说您有一万块钱,那就只能炒两千五。就是说,对风险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一句话叫作“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老年人炒股一定要量力而行。老年股民的炒股资金最好是手中的闲散资金,在财力上要根据本人实力酌情投资,不要把辛辛苦苦攒下的钱都放到股市上去,更不能四处借贷,必须让自己的生活有“余粮”。其中的关键是投资风险能不能承受,投资损失对生活是否有影响,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周全。
其次是心理状态的准备。心理状态和心理素养对股民的确非常重要。股市本身就是大鱼吃小鱼的地方,而在散户当中,老年人更是弱势群体。资本市场,不仅风险大,而且有时候很残酷,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很高。老年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好别到股市中来。有一位老者,刚炒股时一下子赚了一倍还多,他喜出望外,于是就把全部积蓄投进去。结果谁想股市突变,一下子让他赔惨了。后来他承受不了打击就跳楼自杀了。这太可惜了。其实这样的老人根本不具备炒股的心理素质。另外,年纪太大的人也不适合,比如75岁以上的老人,思维能力开始下降,无法适应股市的大起大落。再有,在交易所里,老人还要注意休息,定时活动一下,避免空气不好等因素影响心态。
老年炒股,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给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前,不少股民忽视了自身心理保健,使不少人患上了“炒股综合症”。有的产生严重的失眠、心慌、焦虑、厌食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乘虚而入。心理素质较差的人,还会在极度抑郁的心境状态下自寻短见。股票暴跌会产生悲剧,而暴涨也会乐极生悲。大捞一把的刺激,容易使人的中枢神经刹那间兴奋至极,造成短时间内大脑大量出血,心跳急剧加快,血压迅速上升,肾上腺素超量分泌,从而造成悲剧。这在老年股民身上往往反应更为明显。
哪些心里特征的老年人不适合炒股?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并非人人都适合投入到风险莫测的股市中去。具有如下人格特征的老年人不宜炒股。
情绪型人格特征。其表现为遇事容易陷入情绪化心态,情绪极不稳定,大起大落,情绪自控能力差,极易受环境的影响,顺利时兴高采烈忘乎所以,不知风险将至;失败时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知机会已来。很多老人炒股之后,情绪变动很大,红了就高兴,绿了闷闷不乐,在股市对保安发火;回家了和家里人抱怨,甚至整日眉头紧锁,连觉也睡不好。
偏执型人格性格。其表现为个性偏激固执,自我评价过高,刚愎自用。有些老人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老人,炒股时常坚信自己的片面判断,听不见任何忠告,甚至对来自管理层的警告也当耳边风。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则用心理投射机制迁怒于别人。
依赖型人格特征。表现为遇事喜欢依赖人,无主见,随大流,面对问题缺乏自信,优柔寡断,总是按别人的意见办。这样的老人进入股市,容易盲目跟风,错失良机,导致消极的心境。
完美型人格特征。其表现是做什么事都追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老人炒股容易自我期望目标过高,稍有不足和闪失,即耿耿于怀自怨自责。
有以上人格特征的老人最好不要炒股。因为在遭受重大的精神刺激时,这些人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股民炒股招致身心健康受损的,大多是不懂得自我心理调适,没有一颗平常心而造成的。没有平常心的人,对挫折的防御,对事变的应付,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分析,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经常性的或突发性的炒股综合征。如果您能以平常心投入股市时,就会把输赢看做是炒股常事。只有态度从容,心境坦然,才会在风险莫测的股市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如果您确有上述心理特征感到炒股的压力太大,还是干脆找准机会退出股市为好。此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也不宜炒股,防止由于情绪的剧烈波动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或诱发心理障碍,导致严重后果。
心理解读至此,给老年朋友的最后忠告是:老年炒股是祸是福难定论,关键是如果您要去炒股,请关心“股市”的同时,更要关心您的“心事”,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这样,炒股故事才会给您的心灵带来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