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和范围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e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淋巴结转移分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9年第七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分期。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204例患者随访率为93.1%(190/204),中位随访时间为37(0~104)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35.0%,5年病因生存率38.8%。按转移淋巴结枚数,pNo(无淋巴结转移,86例)、pN1(1~2枚转移淋巴结,80例)、pN2(3~6枚转移淋巴结,35例)和pN3(7枚以上转移淋巴结,3例)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1.8%、11.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转移淋巴结组数,无淋巴结转移(86例)、1组淋巴结转移(56例)和2组以上淋巴结转移(62例)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1.5%和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转移淋巴结野数,无淋巴结转移(86例)、1野转移(70例)、2野转移(43例)和3野转移(5例)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4.2%、12.1%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Cox模型证实,转移淋巴结的组数[P=0.043,RR (95% CI) =1.540(1.013~2.342)]和转移淋巴结野数[P=0.010,RR (95% CI)=2.187(1.210~3.951)]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转移淋巴结的范围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以转移淋巴结组数进行淋巴结分级,可以统一标准,更加合理、准确地预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开展结肠代食管术(esophageal replacement with colon,ERC)的最大心理障碍和技术难点是术后移植结肠段的缺血坏死,术后死亡率极高。其术后的主要死因为移植肠段坏死或脓毒血症。因此,严格掌握ERC的适应证、制作足够长度和充分血供的移植结肠段、保证移植结肠上提通道畅通无阻和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和处理,是实施ERC术成功的关键。
.病例简介:患者,男,38岁。他人发现其躺在地上后将其送往急诊室。因患者精神状况异常,无法得知发病时的情况。初步判断患者为流浪者,衣衫不整,面容苍老。.体格检查:体温(口腔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电视胸腔镜、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逐步进入胸外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近10年来,全腔镜肺叶切除、纵隔肿瘤切除术等胸外科腔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趋于成熟。腔镜手术使以往的一些大切口小手术发生了根本意义的改变,微创优势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目的 比较采取侧卧位和俯卧位两种不同体位进行胸腔镜食管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88例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侧卧位下胸腔镜食管切除术52例(侧卧位组),俯卧位下食管切除术36例(俯卧位组)。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胸病例。与侧卧位组相比,俯卧位下胸腔镜手术时间更短[ (70±20) min比(82±17) min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3-12月间解放军总医院应用经口置入钉砧头系统(OrVil),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6例。患者先在平卧位下行腹腔镜游离胃并清扫腹腔淋巴结,然后取左侧卧位,在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并清扫胸部淋巴结,最后将胃经膈肌裂孔上提到胸腔后制备管状胃,利用OrVil系统完成胃食管吻合。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病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后使用消化道圆型吻合器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4月间河南省人民医院采用一次性圆形吻合器行食管癌切除后食管胃颈部吻合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2例患者中除1例因吻合时部分食管撕裂而需手工缝合修补外,其余均一次吻合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6例(3.0%),经保守处理后均在短期内愈合;无胸内吻合口瘘或其他吻合器械相关
内镜黏膜切除术因能修正活检失误,实现准确诊断,在Barrett食管相关性肿瘤内镜诊疗中推为首选[1]。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间,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应用透明帽辅助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using capfitting,EMRC)治疗14例Barrett食管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般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48~69(平均5
目的 探讨结肠代食管用于食管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结肠代食管手术的13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6例患者中118例利用左结肠动脉升支供血实施横结肠间置肠段顺蠕动;18例利用结肠中动脉供血,其中12例取右半横结肠和部分升结肠做成顺蠕动,6例取左半横结肠和部分降结肠做成逆蠕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26.4%(36
目的 探讨Ivor-Lewis手术治疗老年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老年(60岁以上)中下段食管癌患者2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vor-Lewis手术组(116例,取右胸后外侧及上腹正中切口)和Sweet手术组(116例,取左胸后外侧切口),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Ivor-Lewis手术组与Sweet手术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外周血APC甲基化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实时定量MSP技术检测76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以及术前1d、术中及术后7d外周血游离DNA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选取60名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浆DNA作对照。结果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游离DNA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