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青少年的“文化偶像”评选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当今青少年缺乏信仰。信仰的缺乏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评选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并试图探讨出青少年信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分析树立青少年正确信仰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对如何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信仰观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角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文化偶像 信仰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99-02
一、青少年“文化偶像”选择反映的问题
在长沙市教育局新老师的培训中有一妙解当代教育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一则题目涉及当今学生的偶像选择,题目大意如下:“在众多媒体联合打造的青少年心目中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中,张国荣、王菲以高票当选,这种结果引起了大众的思考”。这条消息一传出,社会各界的反应巨大,引起了大众对“文化偶像”的思考,本人认为此结论虽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但也符合当代学生的真实情况。如果是票选“偶像”,那结果可能有更多的娱乐偶像入选。
二、青少年信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探悉
1、当代青少年的信仰环境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规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我国目前的信仰态势有几个特点:
第一,人们的信仰需求己经苏醒,各种信仰的争夺己经开始并日趋紧张和激烈[1];
第二,信仰的传播者和宣讲者的社会角色凸现出来受人注目。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都出现了。它们各自抢夺民众,建立和扩大自己的信仰团体。其中,很多都是不正确的信仰,甚至对国家、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
2、青少年信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青少年的信仰问题的出现,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五点:
首先,从当代青少年和祖、父辈对比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祖辈、父辈大多都不存在信仰的选择问题,在那个年代,共产主义信念就是人民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非常执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信仰使得整个中国空前的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各种外来思潮袭来,中国历代青少年经历了一个有绝对信仰到有选择信仰再到无信仰的阶段。
其次,从父母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压力来看。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及其言行影响;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少年教学方式的影响。如果这两方面施加给青少年的压力较大,一味的看重考分、升学,而忽略其他的素质教育,会使得青少年产生两种后果:其一是觉得学习压力大,厌学;其二是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成为书呆子或者没有其他领域的精神偶像和学习对象。这两种后果都会使青少年想减轻学习压力而选择他们觉得最为轻松、不用太多思考的娱乐界。
青少年信仰出现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因很多,知识结构的变化、社会变化、舆论变化等都是造成青少年文化信仰空洞的关键。
三、树立青少年正确信仰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信仰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信仰观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起到安定心性,稳定情绪,强化教益,使自己更具从容,包容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是心理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由于信仰的突出作用,树立正确的青少年信仰观具有极高的必要性。这些措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青少年自身转变的措施,本文认为最得力的措施应为解决当代青少年的信仰问题,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五大问题并可以极大的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成长,原因如下:
2、可行性
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和优秀的偶像,主要依靠舆论的引导,包括社会媒体、学校德育教育和家庭熏陶,虽然实施者也是多方面的,但相对来说,通过一定的宣传就可以使青少年的偶像选择面扩大,能够接触更多领域的杰出人物,这种方法难度小,成效大。当青少年的注意范围不仅仅停留在娱乐明星时,当文学、科学、政界、金融
界、商界、军界等人物进入青少年考虑的范围中时,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就有了可行性。
四、如何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信仰观
1、社会引领
(1)采用适当方法,加强马列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的信仰。它不仅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崇高的历史使命,也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也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我们对青年要积极主动地普及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1]
第一,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内容。在内容上,首先从最基本的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观念的教育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对社会、他人、人生的稳定的信念的教育,最后进行信仰形态的启发与培养。在方式上,要考虑青少年成长的阶段特点和接受能力。如,低年级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小学可以用童话、寓言、故事的方式,中学可以通过教材并安排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进行,大学可以采用价值观辨析等多种形式进行。
第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信仰需要、提高学生的信仰选择能力。信仰是人自身的需要,不是外来的强加的需要。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于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要求,只是有些人意识不到罢了。只要有一定的场合和契机,人们就会感受、意识到这种需要。信仰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信仰对于实际人生的必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信仰需要。
(2)媒体宣传的引领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再次强调。我国一直奉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由于物质文明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物质文明建设的关注相对比精神文明建设要高。近年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曝光程度有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再次强调。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当前网络充斥着不健康、不负责的内容,相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使青少年尽量少接触不良信息。
2、家庭引领
(1)加强家庭、父母的理论学习
长期以来,家长们都关注着同一个话题,即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好好的学习,和其它孩子相比,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但是却很少有人提及家长们应该继续学习。在对青少年的信仰塑造上,家长们应走到前面,做好自身的信仰学习、三观培养。家长除应攻读经典教育理论书和参加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外。应主动学习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有助于培养正确信仰的书籍和理论,建立学习型家庭。
(2)注重家庭、父母的示范效应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因此,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千万不可小视。实际上,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家长在吃晚饭后有阅读的习惯,那么孩子就会更习惯于选择和父母行为相似的活动。再如当前的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信仰,大多有拜金主义的情绪。做家长的就要注意处理好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水平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改善教育环境。尤其要注意防止孩子养成追求享乐、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的不良习惯,要注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这就要求父母自己平时在消费时不要有炫富或过分追求高享受,只有自己做好示范,才能更有利于将孩子培养成为有计划地消费,不滥用零花钱,不与同学比吃比穿,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出色青少年。
3、学校教育
(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要多涉及相关积极案例教学,两课教育、法律课程、其它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齐抓共享。[1]
第一,要大力发展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首要渠道,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战场。它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两课”在我国高校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二,法律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信仰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并非主观上愿意相信,内心就能相信。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利用纪律和法律来强化和发挥理想信仰的作用。
(2)课外教育
大力开展多领域的积极小组、兴趣培养小组和实践小组: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活课堂,如用红色旅游等形式进行宣传。
第二,参与各个领域、亲身实践以培养兴趣,让青少年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3)教师培训
教师良好的言行,以及身边的、同时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学生的信仰形成也都具有造型模仿的功能。教育者在运用造型模仿实施信仰教育时,必须注意:首先,榜样的行为及信仰与学校德育信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透过榜样的外在行为去挖掘其内在的信仰因素,使榜样教育不流于形式。其次要显示学习者造型模仿受到强化的后果,促进其信仰的巩固和升华。[2]
参考文献:
[1]王国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主题[J].探索,2000.1
[2]姜琳琳.加强信仰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A].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关键词:文化偶像 信仰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99-02
一、青少年“文化偶像”选择反映的问题
在长沙市教育局新老师的培训中有一妙解当代教育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一则题目涉及当今学生的偶像选择,题目大意如下:“在众多媒体联合打造的青少年心目中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中,张国荣、王菲以高票当选,这种结果引起了大众的思考”。这条消息一传出,社会各界的反应巨大,引起了大众对“文化偶像”的思考,本人认为此结论虽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但也符合当代学生的真实情况。如果是票选“偶像”,那结果可能有更多的娱乐偶像入选。
二、青少年信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探悉
1、当代青少年的信仰环境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规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我国目前的信仰态势有几个特点:
第一,人们的信仰需求己经苏醒,各种信仰的争夺己经开始并日趋紧张和激烈[1];
第二,信仰的传播者和宣讲者的社会角色凸现出来受人注目。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都出现了。它们各自抢夺民众,建立和扩大自己的信仰团体。其中,很多都是不正确的信仰,甚至对国家、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
2、青少年信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青少年的信仰问题的出现,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五点:
首先,从当代青少年和祖、父辈对比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祖辈、父辈大多都不存在信仰的选择问题,在那个年代,共产主义信念就是人民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非常执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信仰使得整个中国空前的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各种外来思潮袭来,中国历代青少年经历了一个有绝对信仰到有选择信仰再到无信仰的阶段。
其次,从父母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压力来看。这一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及其言行影响;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少年教学方式的影响。如果这两方面施加给青少年的压力较大,一味的看重考分、升学,而忽略其他的素质教育,会使得青少年产生两种后果:其一是觉得学习压力大,厌学;其二是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成为书呆子或者没有其他领域的精神偶像和学习对象。这两种后果都会使青少年想减轻学习压力而选择他们觉得最为轻松、不用太多思考的娱乐界。
青少年信仰出现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因很多,知识结构的变化、社会变化、舆论变化等都是造成青少年文化信仰空洞的关键。
三、树立青少年正确信仰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信仰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信仰观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起到安定心性,稳定情绪,强化教益,使自己更具从容,包容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是心理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由于信仰的突出作用,树立正确的青少年信仰观具有极高的必要性。这些措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青少年自身转变的措施,本文认为最得力的措施应为解决当代青少年的信仰问题,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五大问题并可以极大的促进青少年的积极成长,原因如下:
2、可行性
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和优秀的偶像,主要依靠舆论的引导,包括社会媒体、学校德育教育和家庭熏陶,虽然实施者也是多方面的,但相对来说,通过一定的宣传就可以使青少年的偶像选择面扩大,能够接触更多领域的杰出人物,这种方法难度小,成效大。当青少年的注意范围不仅仅停留在娱乐明星时,当文学、科学、政界、金融
界、商界、军界等人物进入青少年考虑的范围中时,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就有了可行性。
四、如何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信仰观
1、社会引领
(1)采用适当方法,加强马列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的信仰。它不仅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崇高的历史使命,也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也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我们对青年要积极主动地普及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1]
第一,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内容。在内容上,首先从最基本的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观念的教育开始,再逐步过渡到对社会、他人、人生的稳定的信念的教育,最后进行信仰形态的启发与培养。在方式上,要考虑青少年成长的阶段特点和接受能力。如,低年级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小学可以用童话、寓言、故事的方式,中学可以通过教材并安排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进行,大学可以采用价值观辨析等多种形式进行。
第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信仰需要、提高学生的信仰选择能力。信仰是人自身的需要,不是外来的强加的需要。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于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要求,只是有些人意识不到罢了。只要有一定的场合和契机,人们就会感受、意识到这种需要。信仰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信仰对于实际人生的必要性,感受到自身的信仰需要。
(2)媒体宣传的引领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再次强调。我国一直奉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由于物质文明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物质文明建设的关注相对比精神文明建设要高。近年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曝光程度有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再次强调。
第二,加强网络管理。当前网络充斥着不健康、不负责的内容,相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使青少年尽量少接触不良信息。
2、家庭引领
(1)加强家庭、父母的理论学习
长期以来,家长们都关注着同一个话题,即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好好的学习,和其它孩子相比,自己的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但是却很少有人提及家长们应该继续学习。在对青少年的信仰塑造上,家长们应走到前面,做好自身的信仰学习、三观培养。家长除应攻读经典教育理论书和参加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外。应主动学习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有助于培养正确信仰的书籍和理论,建立学习型家庭。
(2)注重家庭、父母的示范效应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因此,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千万不可小视。实际上,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家长在吃晚饭后有阅读的习惯,那么孩子就会更习惯于选择和父母行为相似的活动。再如当前的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信仰,大多有拜金主义的情绪。做家长的就要注意处理好提高家庭物质生活水平与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努力改善教育环境。尤其要注意防止孩子养成追求享乐、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的不良习惯,要注意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这就要求父母自己平时在消费时不要有炫富或过分追求高享受,只有自己做好示范,才能更有利于将孩子培养成为有计划地消费,不滥用零花钱,不与同学比吃比穿,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出色青少年。
3、学校教育
(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要多涉及相关积极案例教学,两课教育、法律课程、其它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齐抓共享。[1]
第一,要大力发展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首要渠道,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战场。它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两课”在我国高校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二,法律基础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信仰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并非主观上愿意相信,内心就能相信。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利用纪律和法律来强化和发挥理想信仰的作用。
(2)课外教育
大力开展多领域的积极小组、兴趣培养小组和实践小组: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活课堂,如用红色旅游等形式进行宣传。
第二,参与各个领域、亲身实践以培养兴趣,让青少年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3)教师培训
教师良好的言行,以及身边的、同时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学生的信仰形成也都具有造型模仿的功能。教育者在运用造型模仿实施信仰教育时,必须注意:首先,榜样的行为及信仰与学校德育信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透过榜样的外在行为去挖掘其内在的信仰因素,使榜样教育不流于形式。其次要显示学习者造型模仿受到强化的后果,促进其信仰的巩固和升华。[2]
参考文献:
[1]王国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主题[J].探索,2000.1
[2]姜琳琳.加强信仰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A].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