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对河南乃至全国的外贸数据及一些统计指标进行收集、计算、整理,并将之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地区对比,从而说明转变河南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性,然后根据河南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从而有利于河南外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依据静态比较利益原理而长期粗放投入的贸易增长模式导致河南省贸易规模增长快,但贸易得利少,贸易摩擦频繁增加。因此,全面提高河南省国际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寻合理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
1、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 河南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2001-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4%;到2007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28.05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不断扩大的商品进出口规模,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河南省人均GDP、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出口额、对外贸易依存度等经济外向型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新世纪河南对外贸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出口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现象却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
1.1对外贸易发展整体缓慢
在此通过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率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河南对外贸易增长的总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只有2.26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河南的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1980一1990年,河南进出口规模翻了2番多,发展到10.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1%。进入90年代,河南对外贸易进入了稳定增长期,进出口总额由10亿美元增长到22.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8.5%。2001一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4%;到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发展到128.05亿美元,其中,进口44.1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5%;出口83.9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8%。尽管河南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成绩斐然,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7年河南省出口额 83.91亿美元,是广东的2.3%、江苏的4.1%、山东的11.2%;进出口贸易总额128.05亿美元,是广东的2.0%,是江苏的3.7%,是山东的10.44%. 2007年全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己经达到67%,而河南仅有6.5%。
1.2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量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产业竞争力等。在统计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时,经常把出口货物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两大块。目前河南主要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但其出口比重仍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平均水平,2007年,河南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占12.1%,贱金属及其制品占30.1%。从2007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人发制品、带有螺纹或翅片的精炼铜、车辆用新的充气橡胶轮胎、未锻造银,非合金钢卷材、未锻压的精炼铅、非合金钢非卷材、其他热轧钢、人造刚玉和柴油机客车,10类商品合计21.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6.2%。可以看出:这10类商品基本上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同时河南进口规模偏小,影响河南产业结构的提升,2007年河南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是1∶1.9,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1.27。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只有1.2亿美元,占4.6%。
通常认为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越高,出口产品结构越合理,而河南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2%,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1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2个百分点,中部六省区中,规模超过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过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2007年,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5亿元,占出口总额的 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8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20位,比重排第28位。出口规模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2位,比重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1位。
出口换汇成本是衡量外贸企业进出口盈亏的重要指标,与外汇牌价相比能直接反映出口商品是否盈利,换汇成本如高于银行外汇牌价,说明出口为亏损,反之,如低于银行外汇牌价,则说明出口盈利。河南出口商品的低级化,使出口换汇成本上升,贸易利益减少。2007年,河南出口一美元的换汇成本为7.65元人民币,按2007年平均外汇牌价计算,基本上处于保本微利状态,如果再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则成本更高。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产品种植,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解决农村“卖粮难”,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规模明显偏小。2007年只有4.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其中:小麦、玉米、绿小豆等河南主要农产品出口几乎是一片空白,另外纺织、食品等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但出口规模也不大。因此发挥河南优势,应当成为今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方向所在。
1.3对外贸易方式单一
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一国或地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在出口业务。河南是一个工业大省,但不是工业强省,原因就在于河南工业缺少科技优势,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差,因此,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时机,发挥河南工业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当为优选之策,但河南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2007年,河南一般贸易方式出口67.5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商品的8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的1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2个百分点,在江苏、福建、辽宁、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45-75%。
1.4对外贸易地理分布集中,存在着较高的市场风险
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美国、韩国、欧盟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贸易伙伴,2007年,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7.6%;进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2007年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总进口的38.3%。主要进口商品中,铁矿砂、铅矿砂、氧化铝等绝大部分来自于澳大利亚和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人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轮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市场依赖程度也很高,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另外,对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已成为双边贸易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1.5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不宽松
从2007年各省区出口数据中发现,中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区,其国有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比较高,东南部沿海发达省区比重一般都较低。2007年,河南国有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41.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9位,但出口增速不快,近几年一直低于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出口所占比重低,2007年只有1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在外贸企业中,规模小、实力弱是根本问题。
2、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目前正值中部崛起时期,也是河南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时期,为适应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1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开展对外贸易,为河南外贸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运行机制,降低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成本的制度成本,充分调动各类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提高除国有企业外的其他类型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所谓外贸促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需要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体系,它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河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商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又不会导致恶性低价竞争,外贸促进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以下四个方面:一信息与咨询服务,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在开展出口中面临的国内政策法规信息流动不畅、国际市场实用信息匾乏、开拓新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二市场调查服务,主要通过海外办事处调查进出口目的地的经济动向;三法律服务,包括各国贸易法律、法规的咨询,贸易纠纷的调解,以及协助企业通过产品国际安全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环保认证等;四展览服务,重在提高企业贸易机会,特别是开拓海外新市场的机会。
2.2发挥河南比较优势,优化河南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一个比较合理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应当是既充分体现河南比较优势,又能推进河南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其技术含量的结构。就是说,要发挥河南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抓好重点企业、商品和市场,积极推动汽车零配件、大型成套设备、大型农业机械等机电产业发展。同时也根据河南高新技术的优势和特色,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提高资源类产品的附加值,开发节能与环保产品,扶持和培育一批优势出口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产品,以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带动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利用河南历史悠久的农业传统,河南省部分种植业产品具有比较价格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种植结构的调整,我省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产品和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不过这类产品普遍存在档次低、品质差、科技含量不高或规模小等问题,这可以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来提升其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从而进一步带动河南农业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畜牧业方面,河南畜产品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0%至60%,在国内外市场都已占有一席之地,可扩大出口;同时需要注意河南原产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在进口方面,要根据河南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省内不能生产或达不到要求的高科技资本型产品的进口,提高省内技术装备水平。
2.3坚持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寻找加工贸易新增长点,保持外贸出口可持续增长
美国、日本、韩国、欧盟是河南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要根据这些国家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购买能力、风俗等,在各个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上下功夫,通过多样化、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优质产品出口,进一步深度开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此同时,及时捕捉世界市场的变化,积极拓展对非洲、拉美、中欧和大洋洲的对外贸易。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加工贸易的新增长点,并在加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加工生产,并努力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
3、结论
由动态比较分析理论可知,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是可以创造和培育的。因此通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河南外贸一定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nj/2008
[2]《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3]张永生、陈晓娟,河南省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理论研究2008
[4]雷英,加快河南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国际经贸论坛
[5]赵秀丽、张红梅、陈允仓,优化河南出口产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跨国经营2008.7
[6]龚江洪,《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07硕士论文
(作者通讯地址: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依据静态比较利益原理而长期粗放投入的贸易增长模式导致河南省贸易规模增长快,但贸易得利少,贸易摩擦频繁增加。因此,全面提高河南省国际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寻合理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
1、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 河南积极实施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2001-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4%;到2007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28.05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不断扩大的商品进出口规模,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河南省人均GDP、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出口额、对外贸易依存度等经济外向型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新世纪河南对外贸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出口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现象却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
1.1对外贸易发展整体缓慢
在此通过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率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河南对外贸易增长的总体规模。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只有2.26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河南的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1980一1990年,河南进出口规模翻了2番多,发展到10.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1%。进入90年代,河南对外贸易进入了稳定增长期,进出口总额由10亿美元增长到22.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8.5%。2001一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4%;到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发展到128.05亿美元,其中,进口44.1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5%;出口83.9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8%。尽管河南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成绩斐然,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7年河南省出口额 83.91亿美元,是广东的2.3%、江苏的4.1%、山东的11.2%;进出口贸易总额128.05亿美元,是广东的2.0%,是江苏的3.7%,是山东的10.44%. 2007年全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己经达到67%,而河南仅有6.5%。
1.2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量中各类产品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产业竞争力等。在统计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时,经常把出口货物分为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两大块。目前河南主要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但其出口比重仍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平均水平,2007年,河南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占12.1%,贱金属及其制品占30.1%。从2007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人发制品、带有螺纹或翅片的精炼铜、车辆用新的充气橡胶轮胎、未锻造银,非合金钢卷材、未锻压的精炼铅、非合金钢非卷材、其他热轧钢、人造刚玉和柴油机客车,10类商品合计21.9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6.2%。可以看出:这10类商品基本上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同时河南进口规模偏小,影响河南产业结构的提升,2007年河南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是1∶1.9,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1.27。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只有1.2亿美元,占4.6%。
通常认为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越高,出口产品结构越合理,而河南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2%,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1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2个百分点,中部六省区中,规模超过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过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2007年,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5亿元,占出口总额的 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8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20位,比重排第28位。出口规模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2位,比重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1位。
出口换汇成本是衡量外贸企业进出口盈亏的重要指标,与外汇牌价相比能直接反映出口商品是否盈利,换汇成本如高于银行外汇牌价,说明出口为亏损,反之,如低于银行外汇牌价,则说明出口盈利。河南出口商品的低级化,使出口换汇成本上升,贸易利益减少。2007年,河南出口一美元的换汇成本为7.65元人民币,按2007年平均外汇牌价计算,基本上处于保本微利状态,如果再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则成本更高。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产品种植,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解决农村“卖粮难”,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规模明显偏小。2007年只有4.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其中:小麦、玉米、绿小豆等河南主要农产品出口几乎是一片空白,另外纺织、食品等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但出口规模也不大。因此发挥河南优势,应当成为今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方向所在。
1.3对外贸易方式单一
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一国或地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在出口业务。河南是一个工业大省,但不是工业强省,原因就在于河南工业缺少科技优势,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差,因此,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时机,发挥河南工业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当为优选之策,但河南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2007年,河南一般贸易方式出口67.5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商品的8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的1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2个百分点,在江苏、福建、辽宁、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45-75%。
1.4对外贸易地理分布集中,存在着较高的市场风险
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美国、韩国、欧盟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贸易伙伴,2007年,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7.6%;进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2007年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总进口的38.3%。主要进口商品中,铁矿砂、铅矿砂、氧化铝等绝大部分来自于澳大利亚和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人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轮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市场依赖程度也很高,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另外,对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已成为双边贸易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1.5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不宽松
从2007年各省区出口数据中发现,中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区,其国有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比较高,东南部沿海发达省区比重一般都较低。2007年,河南国有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41.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9位,但出口增速不快,近几年一直低于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出口所占比重低,2007年只有1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在外贸企业中,规模小、实力弱是根本问题。
2、转变河南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
目前正值中部崛起时期,也是河南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时期,为适应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1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开展对外贸易,为河南外贸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运行机制,降低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成本的制度成本,充分调动各类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提高除国有企业外的其他类型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构建质量效益导向型的外贸促进服务体系,所谓外贸促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需要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体系,它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高河南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商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又不会导致恶性低价竞争,外贸促进服务体系主要服务于以下四个方面:一信息与咨询服务,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在开展出口中面临的国内政策法规信息流动不畅、国际市场实用信息匾乏、开拓新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二市场调查服务,主要通过海外办事处调查进出口目的地的经济动向;三法律服务,包括各国贸易法律、法规的咨询,贸易纠纷的调解,以及协助企业通过产品国际安全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环保认证等;四展览服务,重在提高企业贸易机会,特别是开拓海外新市场的机会。
2.2发挥河南比较优势,优化河南对外贸易产品结构
一个比较合理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应当是既充分体现河南比较优势,又能推进河南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其技术含量的结构。就是说,要发挥河南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抓好重点企业、商品和市场,积极推动汽车零配件、大型成套设备、大型农业机械等机电产业发展。同时也根据河南高新技术的优势和特色,选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提高资源类产品的附加值,开发节能与环保产品,扶持和培育一批优势出口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产品,以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带动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利用河南历史悠久的农业传统,河南省部分种植业产品具有比较价格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种植结构的调整,我省蔬菜、水果、瓜类、花卉等产品和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目前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不过这类产品普遍存在档次低、品质差、科技含量不高或规模小等问题,这可以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来提升其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从而进一步带动河南农业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畜牧业方面,河南畜产品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20%至60%,在国内外市场都已占有一席之地,可扩大出口;同时需要注意河南原产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在进口方面,要根据河南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省内不能生产或达不到要求的高科技资本型产品的进口,提高省内技术装备水平。
2.3坚持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寻找加工贸易新增长点,保持外贸出口可持续增长
美国、日本、韩国、欧盟是河南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要根据这些国家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购买能力、风俗等,在各个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上下功夫,通过多样化、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优质产品出口,进一步深度开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与此同时,及时捕捉世界市场的变化,积极拓展对非洲、拉美、中欧和大洋洲的对外贸易。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加工贸易的新增长点,并在加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加工生产,并努力拉长加工贸易产业链。
3、结论
由动态比较分析理论可知,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是可以创造和培育的。因此通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河南外贸一定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nj/2008
[2]《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3]张永生、陈晓娟,河南省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理论研究2008
[4]雷英,加快河南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国际经贸论坛
[5]赵秀丽、张红梅、陈允仓,优化河南出口产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跨国经营2008.7
[6]龚江洪,《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浙江工商大学2007硕士论文
(作者通讯地址: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