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资源问题、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考考查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的演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符合新课程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与现实结合紧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高考的常考点。本部分内容的主要考点有: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下面分别就几个考点作分析。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考纲与课程标准一样,关注地形对人类活动中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密度的影响以及地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见下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和形态的影响,平原对交通线路限制较小,道路网成网状、密度大,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良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对交通线路选线限制大,交通线路沿河谷延伸,山谷中道路应避开陡坡,陡坡上线路呈“之”字形弯曲。
【例1】图1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划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区位于丘陵地带,地势高,环境好,但是工程量大。工业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位于下风向。
【答案】D
【例2】(2011年高考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2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2-3题。
2.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解析】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从图中可知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地势平坦,减小工程量,保证车辆平稳运行,所以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
【答案】A
3.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噪音扰民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D. 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因为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国策。
【答案】B
此外,地形对植被(垂直分异)、地形对气候(重要成因)、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冷暖干湿相互交替,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其次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活动,减少了自然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整个水循环过程。如下表所示:
解决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例3】(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B. ②C. ③D. ④
5.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 旱涝灾害增多
C. 某些物种灭绝
D. 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在于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于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加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4.AC5.AB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资源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等分布、利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是高考的常考点。资源问题要综合地看,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重点掌握①我国主要陆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学会运用地图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判断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②运用图表材料分析我国具体地区在资源分布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黄土高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水土流失问题。③对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一措施作出适当的评价,如运用地图中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对我国南水北调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选择。
6.(2011年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题干表述的信息可以推断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的侵蚀、溶蚀和人类对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此外,资源的加工利用与产业发展近两年成为广东卷关注的重点之一,如广东卷2010年第41题,分析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等资源利用中的产业发展。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地理事件。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主要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要辩证地看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既要看到它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中断交通、通信,造成海难事故等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一定降水,降低气温,缓解我国南方旱情等有利的影响。
7.(2010年广东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探讨沙尘暴的影响,不是直接分析沙尘暴的危害,而是关注“降尘”,因此要辩证地看沙尘暴的危害,降尘有利于补充土壤的无机盐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D
本章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是教材中是举例的方式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考纲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因此第一轮复习中应该拓展开来,地形的影响可以开设专题,既探讨地形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也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要逐一分析,同时加强方法归纳,总结规律。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考纲与课程标准一样,关注地形对人类活动中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密度的影响以及地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见下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和形态的影响,平原对交通线路限制较小,道路网成网状、密度大,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良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对交通线路选线限制大,交通线路沿河谷延伸,山谷中道路应避开陡坡,陡坡上线路呈“之”字形弯曲。
【例1】图1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划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区位于丘陵地带,地势高,环境好,但是工程量大。工业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位于下风向。
【答案】D
【例2】(2011年高考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2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2-3题。
2.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解析】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从图中可知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地势平坦,减小工程量,保证车辆平稳运行,所以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
【答案】A
3.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噪音扰民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D. 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因为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国策。
【答案】B
此外,地形对植被(垂直分异)、地形对气候(重要成因)、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冷暖干湿相互交替,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其次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活动,减少了自然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整个水循环过程。如下表所示:
解决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例3】(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B. ②C. ③D. ④
5.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 旱涝灾害增多
C. 某些物种灭绝
D. 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在于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于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加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4.AC5.AB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资源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等分布、利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是高考的常考点。资源问题要综合地看,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重点掌握①我国主要陆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学会运用地图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判断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②运用图表材料分析我国具体地区在资源分布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黄土高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水土流失问题。③对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一措施作出适当的评价,如运用地图中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对我国南水北调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选择。
6.(2011年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题干表述的信息可以推断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的侵蚀、溶蚀和人类对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此外,资源的加工利用与产业发展近两年成为广东卷关注的重点之一,如广东卷2010年第41题,分析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等资源利用中的产业发展。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地理事件。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主要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要辩证地看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既要看到它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中断交通、通信,造成海难事故等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一定降水,降低气温,缓解我国南方旱情等有利的影响。
7.(2010年广东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探讨沙尘暴的影响,不是直接分析沙尘暴的危害,而是关注“降尘”,因此要辩证地看沙尘暴的危害,降尘有利于补充土壤的无机盐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D
本章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是教材中是举例的方式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考纲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因此第一轮复习中应该拓展开来,地形的影响可以开设专题,既探讨地形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也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要逐一分析,同时加强方法归纳,总结规律。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