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大农村蕴藏着许多农家文化资源,它大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就在农家人的身边。对农村学生来讲,离他们最近、感觉最为亲切的当为农家文化,因为这些文化资源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有些农家文化资源还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教育具有“根”的意义,其清润与熏陶作用十分重要。开发身边的农家文化资源,成为教师拓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
建立平台,挖掘农家文化资源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该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积淀厚重,古时因境内九座梅花山上梅花繁茂而得名。梅花境内,考古发现了顺山集、龟墩、段庄、凤墩等遗址,特别是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碳化稻有力地证明了梅花镇有8000年的历史,是江苏省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发现曾被评选为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村落逐渐衰退,一些名胜古迹、节日习俗、名人风采、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等农家文化资源,如不加以挖掘、整理、发展和传承,或许会渐渐消亡。
为了继承和发展农家文化资源,拓展体验教育的渠道,让学生有一个情感体验的活动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积极开发农家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家文化的内涵: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多方求援,筹建了1200多平方米的校园农家文化馆,使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了一个情感体验的系统。二是多次邀请县内外对农家文化有研究的学者、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梅花镇地域农家文化资源的特点及状况,将校园农家文化馆进行设计、编排、分类。然后,组织广大师生,查找资料,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走进图书馆,搜寻和挖掘农家文化资源的实物和资料,再进行归档整理和登记造册,充实校园农家文化馆。三是组织广大教师精心编印了校本教材《梅花山下》。全书图文并茂,以贴合儿童的口吻,以及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呈现了梅花镇的概貌,梅花镇的“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名人风采”“土特名产”“花之君子”等栏目。
一部不可替代的教科书
农家文化资源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教科书。它可以给儿童提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多样的知识体系;它衔接的是儿童生活经验,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学校利用校园农家文化馆,开展农家文化教育。通过精心筛选,把校园农家文化馆分成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名胜古迹、节日习俗、名人风采等6个展厅,再由学生自由选择,以课堂教学、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学习研究农家文化的历史、特点、作用和特色。学校利用校本教材《梅花山下》和校园农家文化馆这个基地,组织师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征文、绘画、农家故事与传说演讲、走进农博馆、板报稿征集、编辑实物资料等比赛,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体验,通过感受生活进一步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学习内容。
为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学校利用校本教材《梅花山下》一书,在地方课时和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阅读农家文化的文章。注重农家文化培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也能真诚地感悟到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展延伸到开发出的农家文化资源。比如:在教学“人物传记”时,教师适时引入农家名人资源;教学几千年祖国文明史时,可以引入家乡古迹文化。这些把农家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趣味、亲切感人,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的效果。
提高课程利用的实效性
农家文化资源,有些是历史的产物,因岁月的积淀,它们往往与现实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挖掘、开发和利用,自然是“古为今用”。因此,作为传承文化基地的学校,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打造农家文化资源这个平台,使优秀的农家文化资源得以发展和传承。
为了使农家文化资源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学校组建了农家文化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申报了省、市级关于农家文化资源方面研究的课题,并通过评审立项,确定为省、市级重点立项课题。课题领导小组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组织广大课题组成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活动阵地,拓宽体验教育渠道。一方面,定期组织广大师生走进农村和学校农家文化馆,深入农户,走访老人、艺人和名人,实地考察文物古迹遗址,搜集整编农家文化资源的实物和资料;另一方面,撰写农家文化资源方面的论文和心得体会,开展农家文化资源学术沙龙研讨活动,探究农家文化资源在学生教育中的实际意义以及对学生成长所长生的影响,摸索农村小学在开发、发展传承农家文化资源发的经验和操作样式,从来使农家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和传承。
结束语
立足本土,贴近学生实际,扎根于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实效性。学校教师要在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特色条件,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特有的课程价值,这样既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彰显学校文化精神,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中心小学)
建立平台,挖掘农家文化资源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该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积淀厚重,古时因境内九座梅花山上梅花繁茂而得名。梅花境内,考古发现了顺山集、龟墩、段庄、凤墩等遗址,特别是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碳化稻有力地证明了梅花镇有8000年的历史,是江苏省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发现曾被评选为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村落逐渐衰退,一些名胜古迹、节日习俗、名人风采、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等农家文化资源,如不加以挖掘、整理、发展和传承,或许会渐渐消亡。
为了继承和发展农家文化资源,拓展体验教育的渠道,让学生有一个情感体验的活动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积极开发农家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家文化的内涵: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多方求援,筹建了1200多平方米的校园农家文化馆,使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了一个情感体验的系统。二是多次邀请县内外对农家文化有研究的学者、专家实地考察,根据梅花镇地域农家文化资源的特点及状况,将校园农家文化馆进行设计、编排、分类。然后,组织广大师生,查找资料,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走进图书馆,搜寻和挖掘农家文化资源的实物和资料,再进行归档整理和登记造册,充实校园农家文化馆。三是组织广大教师精心编印了校本教材《梅花山下》。全书图文并茂,以贴合儿童的口吻,以及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呈现了梅花镇的概貌,梅花镇的“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名人风采”“土特名产”“花之君子”等栏目。
一部不可替代的教科书
农家文化资源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教科书。它可以给儿童提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多样的知识体系;它衔接的是儿童生活经验,有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学校利用校园农家文化馆,开展农家文化教育。通过精心筛选,把校园农家文化馆分成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名胜古迹、节日习俗、名人风采等6个展厅,再由学生自由选择,以课堂教学、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来学习研究农家文化的历史、特点、作用和特色。学校利用校本教材《梅花山下》和校园农家文化馆这个基地,组织师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征文、绘画、农家故事与传说演讲、走进农博馆、板报稿征集、编辑实物资料等比赛,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体验,通过感受生活进一步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学习内容。
为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学校利用校本教材《梅花山下》一书,在地方课时和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阅读农家文化的文章。注重农家文化培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也能真诚地感悟到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展延伸到开发出的农家文化资源。比如:在教学“人物传记”时,教师适时引入农家名人资源;教学几千年祖国文明史时,可以引入家乡古迹文化。这些把农家文化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趣味、亲切感人,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的效果。
提高课程利用的实效性
农家文化资源,有些是历史的产物,因岁月的积淀,它们往往与现实社会生活有一定距离。挖掘、开发和利用,自然是“古为今用”。因此,作为传承文化基地的学校,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打造农家文化资源这个平台,使优秀的农家文化资源得以发展和传承。
为了使农家文化资源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学校组建了农家文化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申报了省、市级关于农家文化资源方面研究的课题,并通过评审立项,确定为省、市级重点立项课题。课题领导小组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组织广大课题组成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活动阵地,拓宽体验教育渠道。一方面,定期组织广大师生走进农村和学校农家文化馆,深入农户,走访老人、艺人和名人,实地考察文物古迹遗址,搜集整编农家文化资源的实物和资料;另一方面,撰写农家文化资源方面的论文和心得体会,开展农家文化资源学术沙龙研讨活动,探究农家文化资源在学生教育中的实际意义以及对学生成长所长生的影响,摸索农村小学在开发、发展传承农家文化资源发的经验和操作样式,从来使农家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和传承。
结束语
立足本土,贴近学生实际,扎根于学生生活,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实效性。学校教师要在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特色条件,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特有的课程价值,这样既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彰显学校文化精神,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