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存在”皆“混乱”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展现了一个“混乱”的“存在”,这种普遍存在的混乱在作品中蕴含了三个维度:外在的客观世界、内在的主观精神、人类创造的艺术。本文试分析这三个维度的混乱以及如何超越混乱之于作品的体现。
  关键词: 《金色笔记》 生活荒诞 人格分裂 文本建构 生活生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广阔展现动荡混乱的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心灵的精神文献。小说展现了一个“混乱”的“存在”。简言之,这种普遍存在的混乱在作品中蕴含了三个维度:外在的客观世界、内在的主观精神、人类创造的艺术。人类于这种混乱中生存,并不断地寻求解脱。无论是从文本形式的分裂与整合还是人物命运挣脱与复归中,《金色笔记》都启示着人们如何超越混乱的存在而生活。
  
  一 混乱的生存澄明:生活荒诞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而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社会现实,如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种族隔离引发的仇恨与残暴、英国共产党内的大清洗以及官僚主义和派别之争等。由于内容庞杂,难以缕述,单以描写政治生活的《红色笔记》为例,管中窥豹。
  《红色笔记》以日记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安娜于1950年到1957年的政治生活,包括安娜如何加入英国共产党,党内生活的所闻所感,及最终的退党。同时,日记通过客观事件展现了时代的政治风貌。第一部分1950年1月3日的日记写出安娜加入共产党的原因:
  “其一是:平时我为了什么事去找作家或出版商——即所谓文学圈子中的人,那完全是一个小心慎微、充满娘娘腔、等级分明的团体。如果碰上商务上的事,他们又是那么吵吵嚷嚷得俗不可耐。只要跟这班人一接触,我便不由得想加入共产党,第二个因素是:我每次去找茉莉,总见她忙进忙出在组织点什么,她是那么富有生气和热情!当我登上楼梯时,厨房里便传来他们的声音——我会不由自主地跟了进去。那是一种十分友好的气氛,大伙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
  可见,安娜加入英国共产党的动机并不充分。随后,笔记以极富讽刺的口吻描写了英国共产党内荒唐的闹剧。两年之后,安娜便“写了要求退党的报告”。此外,笔记还零散破碎地记录了斯大林去世、补缺选举及党内一位下级官员妻子的故事。第二部分1954年8月28日记录“确实已有成千上万个极其正直的人(如果还没有被屠杀的话)退出了共产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他们退党是为了躲避自相残杀、悲观愤世、恐怖主义和背信弃义。”值得一提的是安娜的一个梦:金光耀眼的红色织物从苏联向世界逐渐渗透,在渗透中受其它颜色的侵蚀变得更加耀眼,但是“一切突然间崩裂,爆炸开来——我站在那里,一下子沉寂了,说不出一句话。我的脚下也是一片沉寂。那缓缓转动着的地球开始慢慢的解体,分裂,变成碎片漂浮在空中。我的周围到处是这些失重的碎片,它们相互碰撞着漂远了。世界不存在了,一切只有混乱。”这里“瓦解”颇有预见性地暗示了半个世纪后的苏联解体。之后又是拼贴文字,探讨斯大林小册子问题。第三部分讲述了1955年到1956年革除僵死官僚主义、形成民主政党的失败。第四部分基本全是剪报,内容主要关于1956年到1957年欧洲、苏联和美国暴力事件。最后附带一篇安娜手迹,记录了一位被开除党籍加入托洛茨基派的社会主义者的故事。
  《金色笔记》还表现出了生活的荒诞性,人越朝着某个目标努力,生活就越背道而驰。如,自由女性力图获得独立于男性反而更加受伤和痛苦;安娜作为作家试图记录真实生活反而更加虚妄;身为母亲的摩莉把无私的爱给了汤姆反而得到怨恨;安娜和索尔虽然彼此深爱但由于占有欲和嫉妒反而彼此疏远;安娜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梦中描述的生与死轻易互置的荒谬等。生活是荒诞的,《金色笔记》毫无遮蔽地描绘了人类混乱的生存环境。
  
  二 混乱的精神察觉:人格分裂
  
  20世纪后,人类出现了信仰危机,丧失了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出现了荒芜悲凉的精神荒原。人们逐渐质疑客观世界的真实程度进而由向外探求转入向内探求,于是艺术也由反映外在客观世界转向展现非理性的人类精神世界。《金色笔记》描绘人类内心的精神混乱受到时代艺术审美追求的影响,也深受当时精神心理分析学家罗·戴·莱恩理论的影响。莱恩认为人的自我分为两部分,一是“真我”,是人自己的真正想法和内心感受;二是“假我”,是与其他人相处过程中,不得已地产生一些并非来自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适应他人,向外界展示出来同时也是其他人看到的自我。“真我”和“假我”之间无法避免的差异是分裂的根源,两者距离越大,越易产生焦虑,从而导致心理分裂。但这种貌似疯狂的分裂是自我力求保持统一的结果,是人精神的自我医治,是走向人格完整的过程。
  《金色笔记》的主人公安娜也经历了由分裂、崩溃到整合的心理过程。安娜在家庭、事业、信仰等一系列挫败中越发感受到“生存性不安”,失去了方向感,于是她把自己分裂为四部分,并用黑、红、黄、蓝四个笔记分别记录,试图寻求自我的完整,但这种尝试并未缓解其精神上的分裂。其人格分裂更广义地表现在生活角色的不断置换中,安娜在其“蓝色笔记”中写道:
  “迈克尔这一天得到伦敦南部那家医院去上班,因此,他必须八点钟起床。他宁可简纳特在他醒来以前就已去上学。我也宁可如此,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一分为二了。两种人格——简纳特的母亲和迈克尔的情人——被分开是一件大好事。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太累人。”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不断扮演多重角色的,角色的置换导致精神世界的混乱。
  
  三 混乱的艺术外化:文本建构
  
  《金色笔记》呈现的杂乱无序感是莱辛颇具匠心的安排,她通过这种混乱的艺术形式给读者最直接的感官冲击。莱辛认为一部书的组合形式本身不需要文字说明就能表明意义。莱辛还颇为得意地评价《金色笔记》的形式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金色笔记》共由“自由女性”、“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蓝色笔记”、“金色笔记”六大部分组成。其中,“自由女性”是一部6万字的小说,运用传统的叙述手法讲述了安娜母女和其好友摩莉母子以及莫莉前夫理查一家的故事;“黑色笔记”描述了安娜的作家的生活,其中涉及非洲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讲述了安娜的政治生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安娜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爱情故事,名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安娜的精神世界,近乎日记,描写了大量的梦境,还粘贴了很多剪报;“金色笔记”是黑、红、黄、蓝各种笔记之后故事的延续,但把四种笔记记录的生活不同侧面融为一本记录。
  从小说文本叙述时间看,如下:
  《自由女性Ⅰ》、《笔记》(黑、红、黄、蓝);《自由女性Ⅱ》、《笔记》(黑、红、黄、蓝);《自由女性Ⅲ》、《笔记》(黑、红、黄、蓝);《自由女性Ⅳ》、《笔记》(黑、红、黄、蓝、金);《自由女性Ⅴ》。
  从小说事件发展时间看,如下:
   《红色笔记》1950年1月3日到1957年;《蓝色笔记》1950年1月7日到1956年;《黑色笔记》1951年到1956年;《黄色笔记》无日期(应在1950年到1956年之间,通过其他笔记推测);《金色笔记》1956年到1965年(根据索尔手迹描述推测);《自由女性》1957年夏到1965年(通过简纳特年龄推测)。
  因此,《金色笔记》建构了一个复杂的文本结构。它把过去未来浑融交织,时空跳跃转换,人物角色在多重时空重叠,使用元小说技巧,在真实与虚构间跳跃;同时还运用了戏仿、拼贴、蒙太奇等艺术手法。
  “自由女性”作为框架切割了原本完整小说,“笔记”各部分以及“自由女性”之间的联系是小说表达重点。这种联系表现在文本上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构的跳跃性。《金色笔记》的跳跃性是现代主义创作理念的体现,也是文艺审美发展趋向的体现。20世纪后,空间感和时间感相浑融的追求成为艺术趋向,同时 “四维时空”的提出更成为众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如,语言艺术以意识流和非情节化消解了时间感,在一维的时间流逝中通过心理时间及跳跃、碎片化的处理呈现“四维时空”感,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都是典型代表作品;再如,造型艺术或绘画艺术,力图形成图像叙事,将空间的不同截面共时性的呈现或将不同时间点的形象共置,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杜尚著名的绘画《裸体下楼》等。《金色笔记》的语言艺术是莱辛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至于这种尝试、这种文学形式是否成功,仍有待商榷。
  
  四 超越混乱的方式:生活生活
  
  《金色笔记》用混乱的形式勾勒了人类混乱的存在,人类面对混乱挣扎着,试图寻找到救赎的途径。但只要存在着,混乱就相伴相生。挣脱似乎是徒劳的,甚至愈挣脱愈陷入更大的混乱。莱辛试图告诉读者寻求超越混乱是不可企及的,痛苦在渴求而不得中愈加明显。像主人公安娜所说,我们需要“大于一切的小小的忍耐力”来直面混乱的存在,逃避混乱是缺少勇气的表现,企图挣脱混乱是一种无谓的努力,也是逃避困境的懦弱。换言之,一味追求摆脱混乱的结果也就摆脱了存在,即死亡。只有勇敢地面对混乱、适应混乱、安于混乱才能获得幸福。混乱是不能被超越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在混乱中得到幸福就超越了混乱。因此,超越混乱的方式——生活生活,即生活着生活,要用心享受和体会生活,在各种约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获得心灵的安定、宁静。
  《金色笔记》在混乱破碎中最终也试图揭示挣扎脱离混乱是不可得的,而复归混乱才是唯一解救的途径。安娜一直声称自己是自由女性,她一直超脱于一般女性的生活方式,试图明朗自己混乱的精神,但却使自己更加痛苦,最终她领悟到循规蹈矩的传统生活才是寻求人格完整独立的最好方式。小说人物精神的分裂与整合还体现在小说文本的解构与重构上,黑、红、黄、蓝四本笔记最终还是合为一本金色笔记,并以《金色笔记》为题。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在寻求救赎的过程中,多次借以西绪弗斯神话来隐喻:
  “有一座黑暗的高山,那便是人类的愚昧。一群人正在推一块大圆石上山。当他们刚往上推了几尺,却爆发了战争,或是荒唐的革命,石头便滚落下来——不是滚到底,总能停在比原先高几寸的地方。于是那群人用肩膀顶住石头,又开始往上推。与此同时,一些伟人站在山顶上。有时候他们往下俯瞰,点点头说:好,推石头的人仍在尽责。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人的生存空间的本质,当世界上不再有仇恨恐惧和谋杀,人们都很高尚的时候,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
  安娜和索尔也都意识到,他们是山下推石头的人而非山顶伟人,那么就尽自己微薄力量安于努力地推大石头就好。这也说明:个人横向的生活史和人类纵向的历史交叉往复,构成了存在。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人来说,做该做的事情,寻求自我生活史的丰富和幸福就够了。
  《金色笔记》蕴含了“存在”中三个维度的混乱,同时也回答了人于混乱应如何存在。这部著作像大海一样深邃而丰富,任何评说都是不能穷尽其内涵的,并且那些具有真理性的存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也正是这部作品不竭的生命力所在。在浩瀚的大海中找不到方向的遨游是痛苦的,但是在痛苦的体验中,能够惊喜地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启示,这也必是亲历遨游大海的人才能够体会的。
  
   参考文献:
   [1] [英]多丽丝·莱辛,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世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版。
   [3] 刘雪岚:《分裂与整合》,《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2期。
   [4] 李玉萍:《从〈金色笔记〉的女主人公看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李小楠,女,1984—,河北石家庄人,深圳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7年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公共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对于城市的风貌、气息、以及个性形象的识别与张扬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与纯艺术不同,它与城市环境和大众之间存在着整体性的利害关系:城市雕塑要与环境相契合,与大众相亲和。  关键词:环境 城市雕塑 公众  中图分类号:J3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存环境的美化。而作为公共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城市雕塑对于城市的风貌、气
期刊
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合院民居蕴涵着我们发展所需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合院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其形式是沟通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从合院民居的缘起,合院民居的形式和审美特征三方面,对合院民居的形式美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旨在引起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关注。  关键词:合院民居 艺术 形式 美  中图分类号:TU984
期刊
摘要刘恪的小说突破了先锋小说书写的可能性,艰难地超越了骚体小说的范式,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刘恪 先锋 突围 诗性 文学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刘恪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先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蓝色雨季》、《城与市》、《梦与诗》,中短篇小说集《红帆船》、《墙上鱼耳朵》等。其先锋小说理论研究作品《先锋小
期刊
摘要有关童年生活的回忆几乎构成萧乾小说母题的主要来源。对于早年痛苦生活中的经历见闻,萧乾总是善用儿童这一特殊视角给以真实的展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有许多作家也同样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但萧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与这些作家们相比显示出了他独特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童年记忆 萧乾小说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
期刊
摘要本文大致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写作,分析了一批先锋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存意义的探索以及对属于女性自己文本的构筑,肯定了这种写作方式对男权社会的权威话语所进行的激烈的颠覆和消解;同时也指出,当女性主义陷入了从单一的性别角度思考的困顿,无法广泛地面对现实社会中女性遭遇的社会问题时,有必要打开幽闭已久的大门,在探求幽微的生命意识的同时,承担起面对世界、在厚重的社会、历史维度中思考的
期刊
摘要近年,中国出现了红色电视剧热,人们对《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一系列红色电视剧尤其喜爱。其实这些都属当下军旅文学系列。它们在塑造英雄人物、表现英雄主义的主题上继承了以往的军旅文学传统,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并预示着当下军旅文学的走向。本文着重从突破英雄塑造模式,彰显英雄个性化特征和呼吁人性的回归,深入挖掘人性这两大方面来论述当下军旅文学的走向。  关键词:军旅文学 塑造模式 个性特征 表
期刊
摘要池莉的小说突出人生的过程,强调过程本身的含义和意境,强调还原生活。她笔下的所谓“受洗”是向着实在的物质性与世俗性的现实的认同、屈服、媾和,甚至是投降。与此同时,池莉又以故事的传奇性体现了精神的反传奇性,表现了她的冷静、务实和现世主义原则。   关键词:成人 还原 传奇性 反传奇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池莉是中国新写实主义的主要作家,她用她的小说一方面写出了一种真正
期刊
摘要本文以艺术张力的理论视角,从语境叛逆、情境悖论两个层面分析透视了梁实秋《雅舍小品》中的艺术张力结构,旨在从艺术维度解读其文本生命的日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艺术张力 《雅舍小品》 语境叛逆 情境悖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自1949年问世后,就广受好评:  “誉之者盛称篇篇短小精悍,举凡人性百态,顺手拈来,层层剥视,娓娓道来,深刻而又得体,
期刊
摘要伊夫·瓦岱所指认的现代性的三种时间类型:空洞的现时、英雄的现时和断裂模式在《野草》里面表现为黑暗与虚无的生存境遇,对虚无与死亡的抵抗姿态及其象征世界的建构。《野草》所展示的生命主体在黑暗的绝境中内聚起的生命意志,为人类穿越巨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精神标识。另外,对于象征主义等艺术言说方式的创造性的运用,确证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诗学文本。  关键词:现代性 虚无 承担 抵抗
期刊
摘要唐加勒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哈萨克族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的地域特色,深受哈萨克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唐加勒克 诗歌 语言特色    唐加勒克(1903-1947)是中国现代哈萨克族杰出的进步诗人,也是哈萨克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浓郁的草原底色、独特的审美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形式传达着诗人对草原的一片真情与热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期刊